七七事變七十週年檢視中台日關係

衛台
(大學教師)


關係中華民族絕續存亡的盧溝橋事變距今正好七十週年,在台獨聲浪甚囂塵上的台灣,不但沒人在意這個日子,甚且坐視「前總統」李登輝不久前赴日朝拜靖國神社。近來兩岸不樂觀的局勢、島內朝野政客的失德與失職,以及美日兩國拉攏台灣對抗中國的用心,都使當前的台灣像極了七七事變前夕的華北。只不知道接下來是走向抗戰?還是走向棄守?

回顧一九三七年「七七事變」前的中國情勢乃是:日本侵華勢力步步進逼;已建立偽政權的溥儀、殷汝耕甘為日本鷹犬;人人擔心坐鎮華北的宋哲元扛不住日本壓力,會變成下一個殷汝耕;沒有人能確定蔣介石是否決心抗戰。

二○○七年「七七事變」七十週年前夕台灣的情勢則是:不願看到兩岸和平統一的日、美勢力步步進逼;自詡追求台灣主體性的李登輝、陳水扁甘心依附日、美強權;大家擔心馬英九可能扛不住台獨派的壓力而向其靠攏;沒有人知道強調和平崛起的北京退讓的底線在哪裡。以昔觀今,局勢之相似,令人心驚!

日本《每日新聞》六月十三日報導,日本防衛省已經決定研究派遣現役自衛官駐台。報導引述防衛省幹部的談話指出,「有很多其他國家都派現役武官駐台,只有日本沒有也太奇怪了。」在一八九五年之後的五十年間,在台灣這個絕大多數居民來自中國大陸的島上,只有日本軍隊耀武揚威,日本覺得理所當然。二戰日本投降,轉眼卻又派曾參與侵華的軍官組成「白團」,來台指導國民黨政府訓練軍隊反攻大陸,高度涉入中國內戰,日本也不覺有異。此外,日本對於戰後台灣的省籍衝突與台獨勢力興起之貢獻,沒有其他國家可比;美、日違反開羅宣言和波茨坦宣言私相授受琉球群島,竟還把原屬於中國的釣魚台一併「移交」;一九八○年以後,隨著美國從台灣撤軍和島上政治加速「本土化」,日本對台灣政治、社會的影響力又逐漸復甦,最後竟然能誘使一個掌權十二年的台灣總統幾乎成了日本駐台總督;日本把中國的台海衝突公開視為它有權以武力介入的「周邊有事」狀況。對於以上種種,日本從來不覺得有什麼奇怪,現在反倒覺得沒有武官駐台很奇怪。在七七事變七十週年的前夕,此言聽來格外刺耳!

日本武官能否駐台除了日本主觀意願之外,台灣主政者的態度更是決定性因素。扁政府一再透過國防部官員以及外交系統,向日方強調台日防衛交流的必要性。此外,台灣駐美代表吳釗燮接受日本「共同通信社」專訪時更表示,有鑒於中國軍備日益擴大,台海兩岸的軍事平衡逐漸向中國傾斜,台灣因此希望能參與美、日正聯合推動的飛彈防禦系統。吳釗燮說,台灣樂見日本能提升防衛能力,也希望日本與台灣擴大合作的機會。早想再度「進出」寶島的日本,加上投懷送抱的台灣,日本現役武官駐台幾成定局。除非,中國展現強硬態度。

面對台日關係日趨熱絡,北京最近卻再向台灣獨派當局釋出善意試探。曾參與制定反分裂法和對台政策的中共智庫學者黃嘉樹在台北指出,只要民進黨當局承認「台灣人也是中國人」,就可以視為已承認「一個中國」原則,兩岸商談也可以隨之恢復。只要「堅持中華民族不分裂」,就等於堅持了一個中國原則。換言之,中共已經把「一中原則」的政治屬性轉化為文化、血緣屬性。取巧的台獨大可以承認自己是「中國人之後」,但堅持建立一個有別於中國的國家(有如新加坡)。黃嘉樹甚至更進一步為綠營著想,透露出中國更低的底限:如果民進黨承認「台灣人也是中國人」有困難,那麼至少可以不要講「台灣人不是中國人」之類的話。黃嘉樹解釋說,中共領導層體認到台灣民眾的「兩岸最大公約數」是合作、和解、和平,「統一」並未排入優先順位,因此近幾年中共對台重要文告和黨政高層領導的對台重要談話,提及「統一」的次數明顯減少,而「和平發展」的出現機率明顯增加。

北京現階段願以「和平發展」取代「統一」,應為獨派所樂見。但是這只是北京片面擱置統獨問題,獨派不會滿足於此。中共「促統不怕拖」的策略似乎已經等同於「坐等」統一。而「事緩則圓」只是善良的願望,「夜長夢多」卻是殘酷的現實。民進黨和美、日一直想引誘北京繼續「坐等」,以便使其「坐視」台灣獨立。中國最終若願坐視台灣獨立也就罷了,但如果不是,就不應在現階段給予獨派和美日幻想的空間,埋下日後兩岸不得不戰的悲慘下場。避免目前的錯誤想像造成日後不可收拾的悲劇,乃是中國中央政府必須面對的道義與歷史責任。

長久以來由於日本一直扮演美國的馬前卒,中日關係其實又與中美關係密不可分,沒有美國的撐腰唆使,日本不可能獨力挑戰中國。就以一九七二年尼克森訪華為例,急於與中國關係正常化的美國,除了公開的上海公報之外,還私下承諾中國五項條件,其中之一就是要盡美國所能阻止日本的影響力重新進入台灣。三十五年來,美國顯然並沒信守承諾。如上所述,二戰時的開羅宣言和波茨坦宣言規定日本領土限於四島,美國卻片面決定把琉球(連帶釣魚台)「交還」日本,使日本勢力逼近台灣。近年來,美國更慫恿日本把「周邊有事」立法涵蓋台海。這不僅是對中國的挑戰,更自毀一九七二年的承諾。當年的七七事變標示著中國全面抗日的開始;七十年後的「七七」,中國再度面對美、日兩強的外患,以及他們豢養的台獨勢力之內亂。

今天的國民黨與馬英九,一方面必須受美、日節制,一方面又被台獨勢力夾擊,其地位極似七七事變前夕駐守華北的宋哲元。綠營人士成功地把兩蔣的白色恐怖塑造成台獨養分,把「國民黨迫害被統治者」轉換成「中國欺壓台灣」。台灣民眾受兩蔣反共、仇共教育在先,又遭獨派灌輸上述偏差觀念在後,復因扁政府執政八年來的挑撥分化,如今已經越來越少的人自認是中國人,更別說主張兩岸統一了。二○○四年時阿扁剛做完一任,該年十一月《聯合報》的民調就顯示:政黨輪替之後,台灣民眾主張急獨的比率顯著成長,從百分之八增加為二成一。反之,急統少了三個百分點,緩統也少了七個百分點,兩者合計,傾向統一的人比陳水扁剛上台時少了十個百分點。四年過後,雖然扁政府貪贓枉法,弊案不斷,但此一趨勢並未改變。原本主張「統一」的國民黨,在撲面而來的「本土」浪潮下,先退成「反台獨」,再退成「獨台但不敢談統一」,最後還承認「台獨也是選項」,更進而要修改黨章中的「統一」提法。二○○八年不管誰當選總統,台灣島內偏獨的主流民意,都會綁住新政府的手腳。馬英九在重重壓力之下,究竟會成為向獨派靠攏的「殷汝耕」,還是奮起護衛台灣的「宋哲元」,誰也不敢說。

剛剛去世的抗日名將孫元良兩年前接受大陸名作家胡志偉訪問時,痛批中共擁有八百枚核彈、兩千枚戰略飛彈,卻不敢出兵收復彈丸之地釣魚台列嶼;對照當年國軍以步槍、大刀對抗世界頭等強國日本,有何顏面面對三百五十萬戰死將士?近年來大陸經濟的蓬勃發展與兩岸民間的密切交流,看似有助兩岸的和平統一。但越是如此,美、日兩國越會行其分化之能事,獨派政客越會激化兩岸關係。兩岸的分與合,北京其實掌握比國民黨更重大的影響力。若把今日的台灣比擬為七十年前的華北,甚囂塵上的台獨聲浪就如步步進逼的日寇,現在的北京政府則如當年的蔣介石。眼前北京的持續退讓,究竟是誘敵深入?還是逐步撤守?在「七七」七十週年這個意義重大的日子,北京可願給全體中國人一個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