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實踐「一國兩制」十年對台灣之影響
香港實踐「一國兩制」十年對台灣之影響
1997年7月1日,香港回歸中國,實踐了1980年代初,鄧小平先生為海峽兩岸統一所設計之「一國兩制」方案,至今已屆滿十年。而台灣在過去十年,與大陸交流雖日益頻繁,經濟上更已幾乎完全仰賴大陸,但領導人李登輝及陳水扁,卻先後喊出「兩國論」、「一邊一國」、「新憲公投」,更不餘遺力推動「去中國化」、「文化台獨」政策,使兩岸關係一直遭遇嚴峻考驗,「一國兩制」在其刻意的扭曲、醜化下,也成了負面名詞。基此,於香港回歸十週年之際,探究香港實踐「一國兩制」的真實面貌,並針對十年來的港台關係進行回顧與前瞻,具有特殊且重要的意義。
一、台灣當局看香港「一國兩制」實踐
1990年代中葉,隨著香港回歸腳步接近,台灣當局逐漸感受到「一國兩制」即將在香港實踐的壓力,但當時香港移民潮出現,國際亦不看好香港前景,台灣剛好跟著唱衰香港。1997年6月,陸委會針對香港情勢公佈說帖,表示不容中共矮化台灣為「地方政府」,李登輝也表示:「中國必須統一於民主、均富的制度下,我們決不接受所謂的一國兩制」。
香港回歸後,北京的中央政府始終謹守「港人治港、高度自治」原則,又與香港簽訂CEPA,協助香港走出亞洲金融風暴,移民紛紛回籠,國際社會對「一國兩制」亦都給予好評。台灣當局為抵制香港「一國兩制」實踐對台灣的衝擊,對香港政制及「一國兩制」展開高分貝的批判。陸委會先是質疑「一國兩制」理論有矛盾性,以後就乾脆表明「台灣不是香港」、「台灣前途應由國民自行決定」。
2003年7月1日,數十萬港人走上街頭,抗議港府依香港《基本法》第23條制定國安法,當時台灣正受到SARS疫情肆虐,陳水扁政府逮到機會,痛斥北京政府違背「一國兩制」,而在野的藍營政黨,亦因面臨隔年之總統大選,「拿香隨拜」,任意污衊「一國兩制」。雖然其批判不符事實且語多矛盾,該風波亦因港府隨即撤銷國安立法而告結束,但該事件對於台灣民眾接受「一國兩制」的態度,難免產生負面影響。
2004年春天,全國人大常務委員會對於董建華特首提交的兩份「香港政制發展報告書」進行釋法,確定香港不會在2007年普選行政長官,2008年普選立法會全部議員。該消息傳到台灣,陸委會立即批評「中共當局壓制香港民主的發展,未來港人將更擔心一國是真的,兩制根本是假的」、「香港走不出鳥籠政治」。該些批評從未交代普選法源及香港社會背景,只能算是台灣藉機詆毀「一國兩制」之另一次表演。
2004年9月,香港第三屆立法會選舉(系歷經兩次七一大遊行、針對普選釋法後的第一次選舉),支持港府的民建聯及自由黨成為立法會的第一及第二大黨,而原先被看好的泛民主派表現並不理想,其中民主黨更淪為立法會第三大黨。該結果顯示港人追求穩定發展、理性務實,而港人在選舉中展現的理性和平,亦讓世人留下深刻印象,使得原想看好戲的台灣當局頓失批評立場。
平實而論,香港回歸十年中面臨的挑戰確實不少,但靠著經濟轉型成功,度過亞洲金融風暴,又因《基本法》保留香港在世界貿易組織(WTO)的成員身份,中國大陸在加入WTO後,與香港簽訂CEPA,又落實了「自由行」,讓香港經濟逐步復甦。目前香港是世界第11大貿易體系,2007年第一季,香港本地生產總值增長了5.6%,這是自2003年中經濟復甦以來,連續14季穩健成長。香港在經濟上耀眼的成績,使得這幾年受到經濟衰退,生活水準大幅下降的台灣人羨慕不已。至於香港的政制改革,雖歷經波折,但由於特區政府這兩年對普選主動展開廣泛和實質的討論,普選問題已從該不該普選、會不會普選,轉為普選應透過何種模式和途徑,以達到最民主及符合香港人利益的目標。台灣當局若真關心香港的前途,就應該認清,港人是在認同國家的前提下追求民主。
另外,對於台灣朝野當前最關心的國際空間問題,香港回歸後對外的發展其實頗具啟發作用。第一,香港以「中國香港」的名義,參加了超過190個不以國家為單位的國際組織,包括亞太經濟合作組織及WTO;又以中國代表團成員,參加了超過20個以國家為單位的組織,包括世界衛生組織(WHO)及國際勞工組織。第二,香港以「中國香港」的名義,單獨地與世界各國、各地區及有關組織,簽署了超過160份雙邊協定,包括資訊科技合作、海關合作、避免雙重徵稅、衛生防疫等等;又在中央的授權及協助下,簽訂了超過90份在司法互助、民航運輸、互免簽證等方面的雙邊協議。第三,《基本法》賦予港府簽發特區護照的權力,現時已有134個國家和地區,同意香港特區護照持有人免簽證入境或享有落地簽證的安排,當中包括歐盟、日本等。此外,共有117個國家和國際組織在特區設有領館和官方機構。
儘管香港實踐「一國兩制」的成果,遲早會影響台灣人對於「一國兩制」的態度,只是台海兩岸何時能實現「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恐怕還必須克服存在於兩岸之間已久的歷史與國際因素,以及台灣領導人心態等複雜問題。
二、「一國兩制」支持度時有變化
在台灣當局及政治人物長期的污衊下,「一國兩制」從來不是台灣的主流民意,但觀察各次民調結果,可知民意如流水,隨著民眾對統一的支持度,支持「一國兩制」的民意也時有高低。
根據2001年春天幾家主流媒體所做的民調,贊成「一國兩制」的人急速增加,其中《聯合報》民調顯示,有高達33%的民眾認為「一國兩制符合雙方人民利益」。當時民意之所以發生變化,主要是因為民進黨執政不到一年,經濟低迷、政局動盪,而大陸則快速發展、和平崛起,兩岸之間政經勢力的此消彼長,使民眾不再排斥統一,從而覺得「一國兩制」不失為解決台灣問題的方法。不意,2003年春天SARS肆虐台灣,陳水扁把疫情源頭歸罪大陸,又把無法進入WHO歸咎於中國打壓。在野黨為爭取本土選票,也隨之起舞,甚至說出「台獨也是選項」。在朝野政黨全面反中的大環境下,民眾對於統一及「一國兩制」的支持度急遽下降,「愛台灣」、「本土意識」迅速成為「政治正確」。
2004年陳水扁以兩顆子彈連任後,藍綠長期對立,社會動盪不安,加上扁政府一再緊縮兩岸政策,使台灣競爭力大幅下滑,不但經濟成長率成為亞洲四小龍之末,民眾生活水準更是普遍下降,每一年有超過4000人因生活困頓自殺身亡。2005年春夏,國親新三黨主席先後赴大陸訪問,國台辦又提出一系列優惠台胞台商措施,使島內民意明顯轉向「反獨、和平、開放」,認清統一乃大勢所趨,也是台灣前途所在者大為增加。同年秋天,高捷弊案曝露出民進黨政府高層、第一家庭成員收賄貪污,本土政權從此與貪腐劃上等號,陳水扁支持度一路下滑至12%,2006年9月更有百萬人走上街頭,呼喊「阿扁下台」。
不料,陳水扁不僅堅不下台,反而鋌而走險,先於2006年初「終統」,又於同年9月丟出「變更領土之議」,2007年初更喊出「四要一沒有」,企圖點燃「法理台獨」引信。所幸,民意不支持再度修憲,藍綠內部對「修憲vs.制憲」、「內閣制vs.總統制」等議題意見紛歧,美國亦堅守了必須依照修憲程序進行修憲的底限,「2007新憲公投」已然正式破局。只是總統大選在即,民進黨主打的「公投綁大選」牌中,除有「黨產公投」打擊國民黨外,又已完成「以台灣之名進入聯合國」案之連署。國民黨將如何接招,是否又將為爭取所謂中間選民,重蹈2004年覆轍?兩岸關係是否將再度成為台灣選舉的祭品?值得吾人密切注意。
從以上可知,民意轉向與兩岸政經形勢有關,但執政當局及政治人物的態度對民意影響亦甚大。中國綜合實力年年上升,而兩岸經貿往來更已成為台灣經濟命脈,台灣政治人物為何依然抗拒統一及「一國兩制」,值得吾人剝絲抽繭,弄個清楚。
三、反對「一國兩制」的理由並不恰當
台灣當局反對「一國兩制」的理由很多,例如「怕被矮化」、「怕失去自主性」、「怕中華民國被消滅」、「維持現狀是台灣最大的公約數」。依筆者看,以上論述的前提架構為「台灣國」,既然「台灣國」從未,亦永遠不可能,成為事實,以上論述均不成立。
台灣會不會「被矮化」,可以分成兩個層次來談。第一,什麼算「矮化」?台灣現在不管叫什麼名稱,都進不了聯合國及以政府組織為會員的組織(如WHO),就連一向被視為台灣最大靠山的美國,亦把台灣排除在192個國家之外,算不算被矮化?第二,究竟誰怕被矮化?統一後,除了「寧為雞首,不為牛後」的少數當權派外,台灣民眾的生活方式、福利、選舉照舊,卻成為「超日趕美」泱泱大國的國民,何來「矮化」之有?何況,從此漁民出海打魚不必再擔驚受怕;直航省錢省時間,兩岸分工合作,經濟才能復甦;免除了統獨、族群之爭,政治才能清明,社會才能祥和,這些不都比現在好嗎?
論及「自主性」,美國一方面限期台灣當局通過軍購案,一方面譏笑台灣毫無自衛能力,有人對高層媚美態度稍加質疑,邱義仁就說「不抱美國大腿,行嗎?」無恥至此,還憑什麼說台灣有自主性?2008年總統大選在即,人人皆說,候選人必須經美日認可背書,否則不可能當選,台灣自主性何在?
從這兩年的民調看來,滿意現狀或看好台灣前景的人愈來愈少,有辦法的台灣人更早已用腳做了「行動統派」!不可諱言,支持維持現狀者,有不少是對大陸實行制度有所疑懼,他們或仍迷信西方的民主制度,或認為台灣畢竟有選舉。且不論台灣民主有多荒謬、虛偽,「一國兩制」本來就是要確保台灣人維持現有的社會制度及生活方式,至於哪些現制根本不值得保留,反倒要看台灣人的智慧了。
至於「怕中華民國被消滅」,2003年8月李登輝就宣佈「中華民國已不存在」,9月並發動了「台灣正名大遊行」,連國民黨內也早有人提議,將黨名改為「台灣國民黨」。因此,就算2008年泛藍重新執政,中華民國能安然無恙?難道以後政黨不會再輪替嗎?依筆者看,捍衛中華民國者,要捍衛的就是「一中」,以及繼續做中國人的權利,因此,與其死守著搖搖欲墜的「中華民國」,隨時擔心民進黨「正名」消滅它,還不如要求台灣當局,立即接受「九二共識」,與大陸復談,共商統一的中國。
為不影響國家整體的發展建設,為台灣在統一後的長治久安,吾人期待統一的方式是和平的,而和平的前提是兩岸平等協商及相互尊重。1995年「江八點」所提出之「兩岸和平統一談判」、「分階段解決台灣問題」,標示著兩岸可通過平等協商、共同規劃、共議統一的方式,尋找能為雙方接受的具體解決方案,而不是一方被另一方「吃掉」。而2005年《反分裂國家法》規定的「可就台灣當局的政治地位進行協商和談判」,展現出大陸願意與台灣共同追求實質平等的誠意。6月13日國台辦再一次重申,不管台灣的什麼人、什麼政黨,只要承認一個中國的原則,承認「九二共識」,大陸願意同他們談發展兩岸關係的問題。在這種條件下,台灣當局有何拒談之理?
四、承認「一中」是關鍵所在
儘管「一國兩制」在台灣長期被污名化,但至今無人提出一套比「一國兩制」,更能讓台灣人在「一國」的架構下,「求同存異」,享有最高程度自治的方式。台灣各界提出之邦聯、國協、一中屋頂、歐盟模式,均非「一國」架構。有人呼應美國學者的「一國三制」,卻暴露其不瞭解「兩制」精神所在,更何況「錢七條」早已承諾台灣可以保留軍隊、人事自主,這已超越港澳所享有的自治程度。少有人提出聯邦制,顯然是知道實施該制,不比「一國兩制」來得寬鬆。
過去多年來,島內外始終有人遊說北京政府,將「一中前提」改為「一中議題」,以促成兩岸復談。然而,「一中」正如零與一的區別,少了「一中」,兩岸有何好談?從何談起?更何況,只要「一中」成了議題,台灣當局必將以「一邊一國」拚外交,來證明台灣的主權獨立,如此一來,國際間的「一中共識」將遭嚴重挑戰,這豈是吾人所樂見?另外,筆者雖然同意香港評論家將這幾年港府頻遭挑戰,歸於「香港主體意識作祟」,但仍想說明,台灣主體意識與香港主體意識有根本性的差異。香港意識是地方意識,台灣意識則已被深綠執政當局,從地方、省籍意識,提升為國家意識,如何導正這種錯誤認知,是反獨促統工作的重中之重。換言之,承不承認「一中」,支不支持統一,是接不接受「一國兩制」的關鍵所在。只要承認「一中」,支持統一的人增加,「一國兩制」的接受度自然會大幅增高。
台灣當局的「一中」立場,在國民黨執政時期,提過「一國兩府」、「一國兩區」、「一個分治的中國」,這些主張可概括為「一國兩府兩制」。1990年代中葉,李登輝開始偏離該立場,他在1999年7月提出的「兩國論」,與陳水扁2002年8月提出的「一邊一國論」,都顯示台灣的兩岸現狀描述,已轉為「兩國兩府兩制」。
相對於台灣的「一中」政策一再轉向,大陸對「一中」的立場始終堅定,態度卻愈趨彈性、靈活。《反分裂國家法》規定「堅持一個中國原則,是實現國家和平統一的基礎」,但也同意「可就台灣當局的政治地位進行協商和談判」,而且「一國」中的「兩府爭端」,可以暫時擱置或用較模糊的態度來處理,等到雙方談判一段時間並產生互信後,再針對敏感問題進行談判。即令如此,筆者建議,兩岸學者專家及促統運動者仍應加緊腳步,深入研討各項敏感議題,為最終解決台灣問題作好萬全準備。
五、香港應發揮更大之橋樑功能
港台之間一向往來密切,尤其台灣開放大陸探親觀光,卻不允許三通直航之後,兩岸之間的貿易和人員往來均須經過香港,使兩地往來更加密切,也從而為台灣當局提供了插手香港事務的機會。在港英時期,台灣當局曾把香港作為反攻大陸、顛覆大陸政權,從事大陸情報工作的前哨站,香港親台人士也曾於1994年組建「一二三民主聯盟」。回歸後,李登輝一直想在香港培植自己的代言人,「讓台灣民主在香港生根」。陳水扁上台後,與香港反對派的接觸更加頻繁,對於香港各次大遊行,台灣當局均大肆聲援。
2006年12月31日,「中華港澳之友協會」與「香港民主發展網絡」合辦了一場視訊會議,台灣陸委會主委吳釗燮、行政院發言人鄭文燦公然推銷「台灣民主」,並對香港政制發展妄加評論。香港媒體指責該會為「插手香港事務的露骨表演」,而「台灣的劣質民主根本不配做香港的模範」,陸委會則解釋它是「建構雙方交換意見的平台」。但誰不知道「中華港澳之友協會」是台灣處理港澳事務的白手套?活動的時間也讓人聯想,民進黨政府一來想轉移視線,減輕島內反貪和倒扁的壓力,二來想煽動香港的反對派,於今年3月舉行的特首選舉中採取反制行動。
台灣當局既敢公然在中國的領土上插手,港府及香港中聯辦似無須在對台工作上存有太多顧忌。對於香港今後如何具體做好兩岸之間的橋樑工作,筆者有以下幾點建議,謹供先進參考指正:
(一)儘管台灣與香港歷史背景不一,但從最早港人參與《基本法》的草擬工作,到回歸前的準備工作,以及回歸後這些年在各項工作上取得的重大成果,應盡速歸納整理成冊,俾供未來兩岸工作借鏡。
(二)「一國兩制研究中心」及其他學術機構,應加強對台研究工作,並將研究成果向台灣媒體、學界推薦。「九二共識」正是1992年香港會談的成果,雖然香港已成為中國的特別行政區,但仍佔有地利之便。該中心與各學術機構應扮演起兩岸關係研究之平台角色,定期邀集兩岸四地學者專家,共同解析台海形勢,以期早日發展出一套統一理論,作為最終解決台灣問題的理論基礎。
(三)香港和統會及其他反獨促統團體應發揮最大影響力,主動與來往兩岸之間台商台胞台生接觸交往,並在香港與台灣兩地,與相關學術單位及專業團體經常舉辦各類型之論壇,從各方面介紹「一國兩制」在香港實踐的成果,並可望經由溝通交流,改變台商台胞台生對統一之立場。
(四)加強邀請台灣平面、電子媒體及出版業人員到港參訪,並鼓勵香港媒體與其積極互動,讓台灣民眾經由其報導,瞭解香港實踐「一國兩制」現況。
結 語
香港回歸十年來的歷史經驗,已使「一國兩制」從偉大的構想成為現實,而且可望有一天成為中國完全統一的垂范。從兩岸政經勢力之消長,以及台灣經濟對大陸依存度每年創新高的紀錄來看,兩岸統一的物質基礎已趨成熟,只要扭轉受深綠政權影響、挾制的民意,又能有效制止美日兩國不再暗中助獨,台灣的問題終將獲得解決。吾人在慶祝香港回歸十年,對香港「一國兩制」實踐感到欣慰驕傲之際,亦應以國家早日完全統一為願景,以克服重重困難,早日實踐「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為志業!◆
社論
七七事變70週年
香港回歸10週年
美國與對台政策
和平統一與國號
台灣大選展望
台灣事情
李登輝訪日
海峽短評
編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