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政治還政治的台灣經濟

聽張榮發、洪奇昌及美國商會為台灣經濟把脈

林金源
(淡江大學經濟系副教授)


經濟問題原本是相當理性的議題,但因為台灣的經濟與政治密不可分,所以寶島的經濟學遂分裂成「統派經濟學」與「獨派經濟學」兩支。對於台灣經濟現況是否健康、如果有病應采何種藥方,統獨兩派的觀點常各說各話。為免統獨對抗,本文著重兩位重要「本土」人物和一外商團體的看法。但是即便如此,前述非統派人士的觀點仍不見容於民進黨與獨派團體。台灣是否存在理性探討經濟議題之空間,仍令人懷疑。

任何兩個經濟體必然有其競爭的一面,也有他們互補的一面。台灣經濟與大陸經濟到底是互補的成分居多,還是競爭的本質較重?如果以所得水準與生產技術密集度而言,台灣與日本除外的東亞各國相比,我們最可怕的競爭對手應當是南韓。(南韓出口商品的技術密集度已從落後台灣,轉為微幅超越台灣。南韓的國民所得亦有類似情形)。至於大陸與東協各國則因為此二指標仍與台灣差距甚遠,他們與台灣經濟的互補本質居多,競爭性較弱。

所有主張「三通」、「西進」、「開放」者,都對兩岸經濟互補本質具有深刻認識。以長榮集團總裁張榮發為例,他是台灣意識極強的企業家,也是陳水扁早期的重要金主。近年來長榮在大陸的蓬勃發展,顯示張榮發已經突破狹隘僵化的「本土意識」,正善用兩岸經濟互補的本質大賺其錢。長榮主張三通,遂與扁漸行漸遠。去年五月張榮發批評陳水扁出訪「無意義」及認同「一國兩制」的言論,引起死忠支持陳水扁的全民計程車司機跳腳,進而號召車隊包圍長榮桂冠酒店抗議。張榮發曾有一段發人深省的話,他說台灣的經濟發展不理想,雖然對大型國際企業的影響有限,但對升斗小民的生計卻有嚴重影響。他要以本土企業家的身份提出建言,希望政府不要只考慮選票或政治利益,應該多為國家民生盡些心力。張總裁為小民請命,無奈小民並不領情,反要抗議、抵制長榮。

洪奇昌是極少數長期關切台灣經濟的綠營立委,他深知「鎖國政策」反讓台灣資金只出不進,因此極力主張修改企業投資對岸的資金上限,並且提出許多兩岸交流活絡經濟的做法。越來越多台灣企業選擇在香港(而不是台灣)掛牌上市籌資,說明洪奇昌的關切是有道理的,但是被扣上「西進昌」大紅帽卻成為他唯一的報酬。洪氏在下屆立委的黨內初選中,儘管說破了唇舌,仍沒獲得同志諒解,最後以敗選落場。

台北美國商會上個月發表《二○○七年台灣白皮書》,對台灣經濟的批評更令人難堪。美國商會質疑曾是亞洲四龍的台灣,如今「牙齒是否蛀了?」「牙齦是否健康?」。《白皮書》提到三小龍「紛紛以興建世界級基礎建設、培養優秀人才、提升法治規範、改革稅賦制度等成熟經濟體的特質吸引投資」。美商沒有提及的是,與台灣處競爭地位的南韓,更已克服障礙,主導兩韓鐵路通車,展現宏偉企圖心。相對之下,台灣這只龍似乎已經老態龍鍾威風不再。

剔除自身利害考量之外,美國商會替台灣開出的藥方,值得我們深思的,包括:緩和內耗的政治惡鬥,使經濟議題不被排擠到公共論述的焦點之外;盡速開放直航,讓兩岸人員、貨品服務以及投資正常流通;促進立法透明度、減少貪瀆,使民代為違法或不道德的行為負責。這些意見不來自統派、「西進昌」或「十一寇」,而是客觀的第三者。如果主政八年且還想繼續當家的民進黨聽不進去,那麼台灣也差不多完了。

姑且不談外來和尚念了什麼經,近年的經濟基本面確實令人擔憂。每年超過百分之四的經濟成長率,主要是靠外貿支撐,因為民間消費與投資都沒有顯著成長,甚且還曾出現負成長。製造業薪資僅僅微幅成長與服務業薪資的負成長,在在強化悲觀保守氣氛,拖累經濟成長的腳步。即便亮麗的外貿表現,其本質也是「台灣接單,大陸製造、出貨」,對於本地底層民眾所得的提升毫無幫助。不錯的經濟成長率與燒炭自殺的慘劇竟然可以並存,因為我們正在進行「無就業成長的經濟成長」。

不只是經濟成長率,即便失業率也會失真。因長期失業而放棄找尋工作者,如不偷不搶就只好轉入「地下經濟」或是「自雇」,失業率調查必然低估此一層面的嚴重性。再如計時工作者人數屢創新高,其待遇遠非全職全薪者可比,失業率也忽視計時工的窘境。台灣若只是抗議大陸毛巾傾銷,卻找不出自己的優勢產業,這就像賽跑當中頻頻回頭抱怨後來者踩你腳根,此場比賽焉能不敗?經濟轉型無法成功,就會有更多心急的空計程車到處遊蕩。反之,產業轉型成功將使司機忙於載客賺錢,根本無暇聚眾抗議遊行。可惜很多升斗小民不懂其中道理,總認為是大陸人搶了他的工作。

再看資金外流的現象。前幾年,台灣資金外流主要是透過企業的對外投資,近來新一波的資金外流則是家庭部門的「用腳投票」。試想國內的投資不振、利率奇低,投資大眾自然會把資金投入海外基金或外幣存款。以往經常帳的外貿順差足以抵銷資本帳的逆差,所以台幣匯率不至走跌,資金的流入大於流出。但現在外貿順差已經被廠商留置海外,再加上家庭部門的資金外流,如果外商外資也不進來,台幣貶值與股市下跌的壓力必然加大。

這是日前央行和證期局先後找投信投顧業者喝咖啡的原因,他們苦口婆心說明海外基金的投資風險有多高,目的就是希望國人把資金留在台灣,讓股市、匯市出現榮景。但是執政當局卻沒人願意認真思考洪奇昌的建言,這豈非本末倒置、緣木求魚?

本土如張榮發、洪奇昌者,他們對台灣經濟的建言尚且無法見容於當道,至於美國商會催促兩岸三通的意見,則被扁政府評為「干預內政」。美國政府軟硬兼施促銷武器時,從沒聽過台灣有這麼豪氣干雲的回應,扁政府卻把此四字留給講出多數民眾心聲的美國商會。台灣的經濟,莫非比政治還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