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邊雲彩不如身旁野花

評「馬蕭配」的實與虛

耿榮水
(長城基金會執行長)


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馬英九出乎預料的挑選蕭萬長做為副手,跌破一堆人的眼鏡。對於「馬蕭配」的利弊,見仁見智,很難有一致的定論。唯仔細觀察推敲,仍不無蛛絲馬跡可尋,馬英九可以說是在看遍了一大片天邊彩雲之後,還是覺得不如一朵身旁的野花來得實際,「眾人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政治的奧妙就在這裡。

馬英九這次的選擇搭檔之旅,堪稱一波三折,也受盡折磨委屈。先是為了等待王金平的回覆,足足看了近三個月王金平的臉色,直到五月底最後一刻王說「不配了,請另覓副手!」馬才敢新一波的徵詢行動,外界批評是「歹戲拖棚」,馬患了優柔寡斷之症,實則是馬的忍功了得,他以耐心和誠意來處理馬王關係,若王答應搭檔,正可顯示馬精誠所至,金石為開,若王還是婉拒,則馬仁至義盡,將來另尋副手,王也無話可說,此為馬一石兩鳥之策,亦屬政治藝術之運用,「馬王配」破局與過程之延宕,外界大都把責任歸咎給王,馬在此役其實受傷很小。

王退出副手競逐後,各方俊彥推薦紛至沓來,一時政壇掀起「馬副手」旋風,實則仔細逐一深入探討,大都屬熱鬧有餘,冷靜不足的即興之作,禁不起現實的檢驗。以喧騰一時的統一集團總裁林蒼生為例,這原是林應邀三次出席國共經濟論壇的後續發展,事前既未與統一集團大老闆打招呼(主要是高清願),事後又未作遊說工作,主其事的林豐正卻使勁的向外放風聲,弄得林蒼生內心癢癢卻不敢輕易允諾,最後在「競選副總統」與「離開統一」的魚與熊掌擇其一窘境下,林不得不黯然退出,只過了一星期的「紙上副總統」乾癮。其實就算統一高層不反對,以林素無政治淵源,又無與聞國政經驗卻要充當備位元首之尊,這個風險未免太高,馬如接受林為副手,也未免太不負責任。

再以台中市長胡志強所力薦的蔡英文為例,這也是一著不著邊際的胡思異想,近似喬太守亂點鴛鴦譜。蔡原僅是李登輝時代的幕僚智囊,清新女子的小秘書身份,卻在扁政府一躍而為廟堂重臣,立委廖風德譏其「貳臣」未免過重,但以其才其情而論,實難當國家副元首之重任,且由綠轉藍,縱使蔡不介意貳臣之譏,一般選民恐也一時難以接受。另一位胡所推薦的奇美醫院院長詹啟賢,固然在醫界未聞惡聲,但「兩顆子彈」疑雲未釋,詹啟賢有共犯之嫌,何以能為藍軍選民所諒解,更遑論其是否有備位元首的條件了。

理想與現實的高度結合

最後幾位學界重量級人選的傳聞,也十分不可思議。曾志朗曾為扁政府延攬出任教育部長,最後證明是誤會一場,相信他也不願再度誤闖政治叢林;陳維昭固為醫界聞人,但年事已高,早就退出學界,政壇更從未涉及,何敢覬覦高位?至於政大出身的鄭丁旺、鄭瑞城,資歷不足,治校風評也欠佳,又何德何能足以備位元首?

相形之下,馬英九最後下定決心挑選前朝遺老兼重臣蕭萬長,堪稱是理想與現實的高度結合,至少予人比較務實的印象,不像前面提及幾位那樣的天馬行空。

不滿「馬蕭配」的人批評蕭萬長為李登輝培植的「乖乖牌」,素無政績,民間聲望也不高,出任副手對馬沒什麼加分,也沒帶來什麼希望和願景,反而凸顯暮氣沉沉,了無新意的人事佈局。這樣的批評固然可以理解,卻不知其中的奧妙與政治藝術之玄機所在,流於膚淺與空泛。

首論民間聲望問題,蕭固然不是形象光鮮亮麗,卻也予人誠懇踏實印象,尤其他是國民黨三十多年來所培養的財經人才之一(另一位為江丙坤),以他來作為馬競選主軸的形象代言人──為台灣經濟打拚,誰曰不可?誰會比他更適合?何況競選主角是馬,蕭只是搭檔,頂多只發揮綠葉襯紅花之效就夠了,何必苛求太多?當年蔣經國挑選李登輝,主要也只是要作本省籍的陪襯而已,或者是學者從政的假象而已,而李登輝挑選李元簇,亦是作為外省族群的陪襯角色而已,他們能有什麼期待和願景?何況兩人都有一個共同特色──沒有聲音,從這個角度言,蕭實已具副手的消極條件。

談到蕭的政績問題,吾人必須承認,蕭在擔任閣揆期間,在強人李登輝的羽翼下,的確很難發輝,不易有自己的獨立思維路線,難免有「乖乖牌」之譏,但蕭在經濟部長與經建會主委任內,確有不錯的政績表現,這可從工商界人士對蕭的出線皆持正面看法,可以得知蕭在工商界的聲望不容低估,我們若謂「蕭部長是成功且受人尊敬的」,這個命題應可成立,至於「蕭院長缺乏政績,表現平平」則其咎不在蕭,而在李。

實則卸任公職之後的蕭萬長,常有令人眼睛為之一亮的發言或表現,特別是在兩岸議題上的見解,更不乏真知灼見,他每年秋季應邀出席海南島的「博鰲論壇」會議,顯示他的經貿地位已為對岸所肯定,名列東亞重要財經領袖之一,他所提倡的兩岸共同市場理念,更是區域經濟與台灣避免邊緣化的最佳註腳與萬靈丹,說明他在兩岸關係上有超人一等的前瞻眼光。現今兩岸政治統一遙遙無期,也不切實際,經濟統合卻是可以期待,且有可行性與急迫性,蕭能從此點切入,說明他是一個腦袋清醒的人。

蕭萬長行事極為低調

近年來,蕭僕僕風塵於兩岸之間,行事極為低調,卻到處建立關係,廣泛與大陸產官學界接觸,已建立相當的口碑,據筆者所知,他已從當年初訪大陸即吹噓與朱鎔基對話的膚淺虛榮之姿,轉變為去夏甘於應聘接受廈大榮譽教授的謙謙學者形象,大陸財經學界都給蕭較無保留的肯定。

蕭的另一特長是憑藉他在財經首長任內建立的關係,他在大陸台商之間擁有極為豐沛的人脈與錢脈,台商是目前創造台灣經濟成長的功臣,更是未來馬英九競選二○○八年大位的重要支持力量,馬藉蕭拉攏台商,人財兩得,試問誰會比蕭更適任?當然,蕭在這方面的作用,馬是不會明說的,特別是在募款方面的作用,國民黨更是低調不欲人知。

有一項政治邊際效用,蕭也許有其運用價值。眾人皆知,蕭是李登輝提拔的人,過去且有「藍皮綠骨」之譏,他雖未與李同組台聯黨,兩人應尚有同事甚且是門生之誼,對李應該還有若干影響力,馬提拔蕭,也許可以減緩李馬之間的對立壓力,至少可以緩解李和謝長廷之間的親密結合關係。換言之,「馬蕭配」在吸引淺綠選民的作用上,可以有較大的想像空間,只要能成功拉攏中間或淺綠選民,馬的競選策略就成功一半以上。

統戰李登輝?

對於拉攏李登輝,有人嗤之以鼻,實則從統戰觀點,結合明日的敵人打擊今日的敵人,原是統戰的最高境界,何況政治是很現實的,若因拉攏李而可增加十萬選票,從勝選考慮,這著棋當然是可以下的。在單一選區兩票制實行後,台聯已無空間,泡沫化是遲早的事,李及台聯徒眾急欲尋求出路,其心情之急不難想像,馬藉蕭讓李有一台階可下,從而協助馬中興國民黨,也算是將功折罪了。

最後一點,蕭畢竟是本省嘉義人,雖然「蕭家班」在嘉義政壇影響力已大不如前,但「人不親土親」,由於蕭的出線,已使嘉義地區的選民結構產生微妙變化,在「嘉義人選嘉義人」的號召下,地方派系恐無法再隨意操弄藍綠省籍的對立因素,尤其「嘉義出個副總統」的呼聲,會隨著投票日期的日益接近而愈加響亮,其對馬英九加分的作用更是不言可喻。

政治是一種可能的藝術,無一定格式可循。當年蔣經國起用李登輝,沒人會想到李後來發揮的超級高前作用,蔣的乾坤一擲當然不是成功的範例,但退一步思考,從辯證法則而論,若無李的出現,不會有人對本土論述的重視,對岸也不會有今日防獨促統「反分裂法」的制定,此番蕭的悄然重現江湖,若因而促成二次政黨輸替成功,甚且持續八年或十六年的藍色執政,屆時省籍對立與藍綠對決形勢都將成為歷史,則「馬蕭配」的歷史定位就非吾人可以想像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