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會為越戰懺悔嗎?
美國會為越戰懺悔嗎?
「無知與低估」的決策
1975年4月30日越戰落幕,結束了這一世紀最長的一場反殖民、爭獨立的血腥戰爭。主宰戰後美國的圍堵政策,也因此在亞洲畫下了句點。雖已事隔二十年,但當年西貢陷落,美軍愴惶撤退的景象,及無以數計的越南人,攀登爬越美國大使館的鐵門,希圖登上屋頂上升火待發的直升機,卻令人記憶鮮明而難以忘懷。越戰初期的國防部長麥克納瑪拉在此時出版了他顯然以沈重的心情(這場戰爭消耗了越南三百萬,美軍五萬八千的人命)所寫的回憶錄《回顧:越戰的悲劇與教訓》。《聯合報》4月16日的探索版也以整頁篇幅刊出了《無知,讓我們錯下決定》,《不要低估民族主義的力量》這些語帶警愓的標題,字字扣人心弦,引人深思!歷史原是後人詮釋的產物。越戰是否一項對敵人「無知與低估」的決策,恐怕將是需要深入探討以明真相的問題。
美國是個得天獨厚的國家,立國二百二十幾年來,除了內戰以外,這片土地從未遭戰禍之苦。加上「地大、物博、人稀」這些條件,是個十足的人間天堂。這種客觀環境很自然地造成一種優越感,「天祐吾民」以至斯極,只有「上帝的選擇子民」(God's Chosen People)始足以解釋美國之富強。這種心態充份地反映在好萊塢的電影裡,當年白人自密西斯比河西進(Westward Movement),面臨印第安人的遭遇戰,那一戰役不是號角聲起,星條旗至而所向披靡。及至二十世紀進入國際舞台,它更能呼風喚雨地建立了唯我「獨」尊的「美國世紀」,美國某位議員曾自豪地稱「太平洋是我們的釣魚池」。此等狂語畢竟不能包括大西洋,因為它的堂兄弟英國已建立了日不落大帝國。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遠在戰火邊陲的美國看清了軸心國敗像已露,而同盟國雖在戰場上連連奏捷,但幾年的大規模戰爭,已令四強(事實上中、英、蘇已是一片生靈塗炭,滿目瘡痍的「勉」強)元氣大傷,雄才大略的羅斯福總統雖對他的戰友禮遇有加,冠以「四強」之尊稱,希望由「四個警察」來維持戰後的世界和平,但德黑蘭、波茨坦、開羅等巨頭會議,那一個不是爭地盤,建勢力圈的分贓會議。而敵人的屍骨未寒,美國國務院早已暗地裡完成了他的戰後《大地區計畫書》(Grand Area Planning,也稱國務院八十六號文件),唯我「獨」尊地要把國際秩序一肩挑,和平守護神Pax Americana 由此應運而生。圍堵政策事實上不是蘇聯擴張主義的產物,而是《大地區計畫書》的必然手段,越南不可避免地成為這大計畫的一環。如果是低估了越南的民族主義,則在1954年當法國之精銳傘兵被困莫邊府,求援於艾森豪總統,美國裹足不前,身為反共陣線首領而坐視待斃友邦不援之以手,敢是對越南民族主義正確估計之所致?
共產主義戰火蔓延西半球
回顧歷史,60年代真是個國際關係風雲變幻的年代。人類至此已邁入太空時代,洲際飛彈已摧毀了美國長期享受世外桃源的地理位置,第三世界的興起也徹底地改變了國際社會的權力結構。過去的殖民地在獨立後,已結合起來與工業先進強國平起平坐,在素不信任西方國家的蘇聯之支撐下共謀國際格局。當蘇聯太空人尤里‧加嘉林(Yuri Gargarin)已能繞著地球跑,美國太空人愛倫‧謝培德(Alan Shephard)只能在一番暖身運動之後表演一下撐桿跳(即火箭將衛星帶入太空後,瞬即返回地球)而已。無怪乎蘇聯總理赫魯曉夫膽敢躊躇滿志地在聯合國大會裡槌桌咆哮「我們要埋葬你!」加上當時的豬灣事件,古巴飛彈事件,使得當時師氣十足的美國新任總理威武頓失,雄風不再。「圍堵」政策至此已成了強弩之末。
而在此同時,中共的國防部長林彪發表了他震撼西方的反圍堵專文:「人民解放戰爭萬歲!」呼籲第三世界結合起來包圍西方帝國主義。以鄉村包圍城市,以「面」孤立「點」。這一戰略在中國內戰期間曾立下輝煌成果。美國的圍堵政策非但沒有奏效,而共產主義的戰火且已蔓延到美國後院的西半球。拉丁美洲國家的貧困落後,成了以「面」制「點」的較勁場。中共此時的挑戰固談下上令美國驚惶失措,但窮於應付應是無可爭議的事實。美國在此時訓練了一支驍勇善於叢林戰的綠帽軍(The Green Barrets)。自信滿滿的國防部長認為大規模的介入越戰,已到「水至渠成」的時刻,面對林彪所下的戰書,麥克納瑪拉堅毅果決地投下50萬大軍以期一戰成功。他信誓旦旦地昭告國人:「聖誕前夕,可以把這些子弟帶回家園。」不幸的是1965年年底,美國人心有如那年嚴冬天氣一樣地寒冷、低沉。半年前出征的年青人沒能回家歡度聖誕,代之的是每週節節上升的傷亡數字。美國在面臨此一挑戰,非但不能「還以顏色」(Show them the color ),而是「黯然失色」。
應該是場旗幟分明的戰爭
越戰的失敗對美國造成的後遺症是既深且遠。首先是傳統以來自恃的信心,徹底受到動搖。和平守護神怎可能栽在彈丸小國越南的手中?美國人一再歸責這場戰爭的失敗在於「不知為誰、為何而戰」,以致將士不能用命,威力不得發揮。以簡單邏輯推斷,答案是顯而易見的!在越南戰場浴火的不是傭兵,美國星條旗在越南戰場從未匿跡,應該是場旗幟分明的戰爭。至於「為何而戰」,更不是任何戰爭裡效命沙場士兵們所關心的問題。一陣廝殺之後,何懺悔之有?軍人的腦海裡只有「完成交付使命」(Get the Job Done)。日本侵華戰爭血流成渠,屍骨如山。但日相村山富市月初訪華之行,明白表示只抱持「反省的心情」。懺悔免談!既然要侵略,假惺惺的懺悔,豈非多此一舉。
如果我們體認到外交政策是內政的的延長,則更能體會到越戰的必然性。與這場戰爭同時發生的是國內如火如荼的民權運動。受歧視的黑人在長久的和平抗議、示威後,以「暴民」姿態走上街頭,以「焦土」策略與白人控制的政策相抗衡。真正「為何而戰」的問題是盤旋在大後方的黑人腦中,而不是在前線出生入死美國阿兵哥所關切的問題。貧窮線上掙扎度日的黑人不斷質疑那些天文數字的戰費,不是可移轉於改善他們生活的資源嗎?為紓解這股民憤,當時的白官顧問羅斯陶(W.W. Rostow)不得不在《紐約時報》(1968年9月18,19,21日)連續發表了三篇《美國與亞洲》(The U.S. and Asia)的專文,指出越戰的消耗不過佔全國生產毛額3%而已。不管是否屬實,詹森總統藍圖中的「偉大社會」(The Great Socity)卻未因越戰之下降而建立起來。但毫無疑問的是這一場戰爭讓美國瞭解在新的權力結構下,世界和平不是一兩個超級強國所能承擔的大任。一九六九年的「關島主義」(亦稱尼克森主義)為美國的外交政豎立了一個新的里程碑。中蘇衝突的日益顯著,使戰後兩大超強的對峙進入了新的低蕩(Detente )時期,一旦「中共牌」的出現,國際新格局的形成,美國卸下了「和平守護神」的鉅任,一個合作的國際社區便從此漸露曙光。
「共存」才能「共榮」
戰爭是人類不可避免的現象,國家為本身的利益與他國產生矛盾而導致合作或衝突,乃一自然規律。其是是非非也因時勢之轉移,後人有不同的論定,懺悔對受害國無關痛癢,但前事不忘,後事之師,越戰對美國處理國際事務應是一種啟示:「侵略者必招致最後的失敗,霸主時代業已遠去。」21世紀是個競爭而又合作的新時代。以「異中求同」的方法才能共存共榮。如果蘇聯一旦解體,立即去尋找潛在的新敵人,將招致不斷的後患。在這日益縮小的地球村裡,每個國家不論其強弱,都應銘記「尊重」他人方是外交上的金玉良言,畢竟人類已進入「和平」才能「共存」,「共存」才能「共榮」的新時代,四十年前當時弱勢的中共即已喊出此一口號。如今中共已是一星兩彈的強國,美國焉能充耳不聞。◆
社論
越戰教訓
國民黨與台獨
統聯第八屆大會
新皇民的漢奸罪行
馬關割台百年祭
保釣25週年
歷史與思想
海峽隨筆
通訊
編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