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歷史,給我們什麼教訓?

周建明


一百年以前的4月17日,是整個中華民族蒙受恥辱的日子,腐敗無能的清政府在日本的淫威之下,被迫簽定了辱國喪權的《馬關條約》,致使台灣遭受割讓,台灣人民經歷了50年的日本殖民統治。

一百年之後,海峽兩岸的中國人以毋忘國恥、反省歷史為宗旨──紀念《馬關條約》的簽定一百週年,卻也有一些台灣人,跑到日本下關,公然鼓吹《馬關條約》的簽訂是「台灣人不幸中的大幸」,要「告別中國」,從中國完全獨立出去。時間僅過去百年,對歷史的理解竟如此的南轅北轍,使人感慨萬千。對此,確實值得我們思索再三。

一、日據統治給中華民族留下毒刺

自《馬關條約》起,日本對台灣實行了五十年的殖民統治。它不僅給中國人民,特別是台灣人民帶來了屈辱和痛苦,也在中華民族身上埋下毒刺,對中國的統一與振興帶來消極的影響。對此,決不能低估。

日本統治台灣期間,台灣人民經歷了武裝鬥爭、和平抗爭和被迫同化三個階段。其間也形成不同的心路歷程。

在武裝鬥爭階段,台灣人民的思想旗幟基本上是掙脫日本殖民統治的枷鎖,回到祖國懷抱。

在和平抗爭時期,則雖與日本統治者鬥爭,但有些人已不是以推翻日本統治為目的,而把日本統治作為既定前提,以爭取自己與日本人同等地位為目標的台灣人自救運動。這個自救,不是以中國人身份的自救,而是台灣人的自救。在這個階段中,「台灣人」的政治意識逐步形成。

1937年以後,台灣進入被迫同化的「皇民化」階段。日本企圖從政治和文化上把台灣日本化,以達到永遠統治的目的。「皇民化」運動固然遭到一部分台灣民眾的反抗,但也確實培養出一批在靈魂深處不認同中國的人來。這為台灣以後的歷史發展埋下了禍根。

1945年日本戰敗投降,台灣得以回到祖國懷抱。但是,日據時期所留下的這些負面影響,卻並未揮之而去。這是一塊一有合適的氣候和條件,就孳生分離主義的土壤,從此對中國認同上的矛盾,形成一個揮之不去的陰影。

二、對《馬關條約》的清算還未完成

《馬關條約》的簽訂在中國近代史上是一個重要事件。它喚起了中國的先進分子,也喚醒了中國的民族主義精神,從此揭開了反帝反封建鬥爭的序幕。這也是對《馬關條約》及日本殖民統治的清算。

這種清算分為兩個方面:一方面,由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清算了清朝政府在割讓台灣及無法維護國家主權與領土完整上的責任。這種清算,也是一種民族的反省,凝就了中國人民自立自強的氣概,和維護國家尊嚴及領土完整的民族主義精神。

另一方面,中國人民在祖國本土所進行的八年抗戰,為最終打敗日本帝國主義作出了不朽的貢獻,抗戰的勝利,雪洗了台灣被迫割讓五十年的恥辱。

這兩方面的清算,花出了中國人民50年的時間,但目前的事實告訴我們,這種清算並未結束。時間雖然又延長了50年,日據時期所留下的毒素,卻仍然陰魂不散,看來,祖國一天不統一,分離主義不被徹底清除,這種清算工作不能算完成。

三、中國怎樣走向統一?

在思考對分離主義的清算時,就無法迴避對統一方式的再思考。台獨主張已同絕大多數中國人所持有的民族主義理念水火不相容,而從島內的情勢來看,台灣當局所推崇的本土化與民主化,已使分離主義不僅在道德上沒有原罪感,甚至也失去了政治上的約束,統與獨,走向統一與走向分離事實上已經攤牌,只不過還沒有短兵相接而已。

毫無疑問,絕大多數中國人絕不會放棄統一的主張,也絕不會無限制地遷就分離主義的猖獗。目前,我們主張中國應該和平統一,絕不是因為軟弱、不是因為沒有力量用非和平方式實現統一,也不是因為付不起用非和平方式統一的代價,而是從最大多數中國人的利益出發,以整個民族的長遠利益出發,盡可能減少統一的代價,經驗表明,和平統一並不是一廂情願的事,它要求台灣方面必須在堅持一個中國和逐步走向統一問題上表現去誠意,加以配合,如是台灣方面主張分離的力量不斷發展,那麼和平統的進程終有一天會被打斷。這種可能性不僅存在,而且在增加。

這裡需要指出的是,島內有些人低估了生活在祖國大陸上的中國人對一祖國堅韌不拔的決心。這種由幾千年中華文化薰陶,和一百多年來反帝、反封建鬥爭中凝成的民族主義精神,不管台灣的一些人喜不喜歡,都作為一個客觀實在、最終要對中國的命運發出決定性的作用,不僅台灣的分離主義無法抗拒,世界上一些大國也將對之無可奈何。

回顧一百年的歷史,展望一百年的前景,中國將沿著它既定的歷史軌跡向前走,堅定不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