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是李登輝訪美的贏家

王曉波(世新學院教授)


5月22日,美國政府突然改口,同意李登輝以私人的非官方身份訪美,咸認為這是一項務實外交的大勝利,茲有以下之淺見。

勝利就要有贏家和輸家,有下注才有輸贏,這次李登輝訪美,是台灣綜合研究院劉泰英請美國卡西迪公關公司遊說成功,台綜院不屬於政府,也不屬於國民黨,所以,這次李登輝訪美,既沒有動到國庫,也沒有動到黨庫,國民黨和政府都沒下注,當然不是贏家,外交部是與無榮焉,贏家只有一個,就是以一夫敵一國的李登輝。輸家當然是中共,但也包括台灣二千一百萬人,因為李登輝訪美,必然激起共美雙方關係緊張,並必然反映到兩岸關係上。兩岸關係的和解是台灣人民最大的安全利益,共美關係的緊張,破壞兩岸的和解氣氛,也就傷害了台灣人民的安全保障。

最近幾年來,台灣外貿已逐漸轉向大陸,不是對大陸貿易順差的挹注,台灣貿易已出現赤字。未來台灣經濟的發展,更與大陸密切相關,台灣是否能成為亞太營運中心,主要也是要依靠大陸的合作。經貿發展是台灣前途的命脈。為李登輝訪美,傷害共美關係,而破壞兩岸和解,就直接威脅了台海安全和台灣的經貿前途。二千一百萬人能不是輸家嗎?

其實李登輝是唯一的贏家也並不盡然,近幾個月來美國國會和美國政府之間的齟齬,恐怕也只是一出唱給中共看的雙簧,而李登輝訪美則只是這出雙簧的道具而已。按美國自19世紀中葉「發現」台灣以來,一直對台具有野心,而不欲兩岸為一完整統一的國家,但為破壞了中日可能的同盟,而慷他人之慨,慫恿日本侵佔台灣。雖然有《開羅宣言》、《波茨坦宣言》和台灣光復,但美國一直希望戰後托管台灣或培植一個親美的台獨政權,而有1951年《舊金山和約》的「台灣地位未定論」。但為了圍堵中共,一面台灣地位未定論,一面又支持蔣家政權。但又一直持著一個三連環的亞洲戰略,即「以獨制蔣,以蔣制共,以共製蘇」。

70年代,為了「以共製蘇」,美國從「台灣地位未定論」上退卻了半步,認知「一個中國」原則,不過「一個中國,但非現在」。戈巴契夫上台向美國尋求和解,尤其是一九九一年蘇聯瓦解之後,「以共製蘇」的戰略價值消失,中共即取代蘇聯成為美國的「頭號敵人」,而有「拆散中國」之聲甚囂塵上,甚至有「五獨攻心」(當然包括最積極的台獨)之說。然斯時,美國經濟衰頹,中國經濟迅速成長,「六四」後政治亦趨穩定,大陸遂成為美國資本投資的熱點,「拆散中國」之聲很快就沒落了。

但目前情勢已變,美國經濟漸漸復甦,大陸投資熱潮已降,尤其是鄧小平的健康已到最後關頭,江澤民政權未穩定之前,亟需外交支持,難以對外強硬,美國不將台灣從中國割離出來,更待何時。同意李登輝訪美,恐怕只是突破共美「三公報」的第一步,最後的目的是使台灣成為中國大陸之外的主權獨立國家。所以,李登輝訪美也只是美國與中共鬥爭的一項道具。真正的贏家是美國。

中共當然洞察美國的企圖,而發表了一篇措辭嚴厲的聲明。其實外交是靠實力,也是利害和意志力的鬥爭。中共如此嚴厲的聲明發表後,如果沒有後續動作,一旦紙老虎被拆穿,中共的國際聲望必遭空前的挫折。

在中共的聲明中,強烈表達的是中國民族主義。大陸的中國民族主義現在有什麼力量,不得而知,但曾在抗戰擊敗日本軍國主義,在韓戰和越戰擊退了美國帝國主義,在冷戰瓦解了蘇聯霸權主義。在台灣要徹底消滅中國民族主義恐怕也很困難。一旦將兩岸關係套到共美鬥爭的結構中,台灣的中國民族主義會發生什麼力量也難以逆料。但我們知道,一旦已經熄滅了的國共內戰,又死灰復燃為統獨內戰,絕非中華民族之幸,更是二千一百萬人的莫大災難。李登輝為了訪美,不知是否考慮及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