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後


從李登輝領導的國民黨不再堅持「一個中國」原則以來,在全球華人中一肩擔負起這份重擔的中共,只能處於守勢,顯得被動。李登輝則可利用冷戰結束,中共對美戰略價值大幅降低的機會大打美國牌。然而究竟是李登輝打美國牌,還是自己做為一張牌給美國統治者打?本期王曉波先生的《誰是李登輝訪美的贏家》,蔡瑋先生的《李登輝先生訪美評議》,熊玠先生的《由華府拒而復同意李登輝訪美說起》,以及毛鑄倫、李重光兩先生的「海峽隨筆」有深入分析。我們認為李登輝這些動作與其「愛妃」的漢奸言論(見本期麥立先生《林鈺祥的新漢奸論》)只會升高兩岸的緊張關係,本期社論《兩岸關係風雲亟矣》是針對可能形勢的發展所做的評論。

民進黨的民意調查,受訪者中約三成認同「中華人民共和國」,對於這樣的調查結果,民進黨人震驚之餘大概不免會問怎麼會這樣?請看本期茅漢先生的《不要低估中國民族主義》。

本期送廠前夕,電視台播出了民進黨四位「中華民國」總統候選人的辯論實況。在國家認同上,四位候選人異口同聲要獨立,要國際化。他們口頭所說的國際化事實上是孫中山先生說的「次殖民地化」。這是「新皇民」心態的表露,針對這種心態和在這心態下出現的「告別中國」遊行,本期刊出陳明忠先生、陳映真先生評論,以及美國各界華僑的聲討文。

「本土化」討論文字,本期刊出陳昭瑛女士的《追尋「台灣人」的定義》。

馬關百年祭本期續有文章刊出。今年適逢保釣25週年,本期先刊出黃瑞我、毛鑄倫、葉先揚三位先生的紀念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