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登輝訪美評議

蔡瑋(政大國關中心副研究員)


政府這次強行、成功的推動李登輝總統赴美「私人訪問」,其間的努力、辛勞應該予以肯定(?),一切似乎凸顯了台灣人「愛拚才會贏」的性格,這和政府這次強行多年來台灣中小企業勇於四處闖蕩終至有成的精神頗有不謀而合之處。

但是,國人在歡欣之餘也別掉以輕心,絕不可因為受到海島性格的影響,有勇無謀,只知急功近利,短視自滿,再犯夜郎自大的毛病。否則,台北可能因為轉機與危機不分,贏了一場戰役,卻輸了整個戰爭。

首對台北而言,政府所亟盼的是李登輝此行所帶來的政治效益。對內,當局應有藉此振奮民心,幫助選舉、政黨利益的考量;對外,台北重視的是此事可能產生的示範效果及擴散效應。因此廣為宣揚事屬必然。

次就中共來看,北京所關心的其實並不是李登輝以什麼身份訪問美國。中共關切的重點是李登輝此行的政治意涵,美國的象徵性意義,及對其他國家所可能產生的示範效果。所以北京必須盡一切的力量加以防範、圍堵。

再由華府看來,美國其實既無愛於台灣,也並非特別鍾情於北京。美國擔心的是,李登輝此行可能引發的後遺症,它不但破壞了華府多年來所苦心維持的三邊動態平衡,還又把美國捲入兩岸未了的爭執之中。所以也必須盡力加以避免。

簡單的說,美國希望壓抑李登輝此行的政治意涵,以免過份刺激中共;北京期望最好能打消李登輝的美國之行,否則也要盡可能降低不良的政治影響。在相當程度上來說,北京、華府的立場並非完全沒有交集。

但是,就台北的立場來看,如果不「適度」的加以宣揚,突顯此一外交成就,豈不有如錦衣夜行,白白浪費了大把銀子和大量人力,但是過份的強調又可能惹來不必要的困擾,其中輕重的拿捏、分寸的掌握,確實煞費思量。

台北的行動確實觸動了兩岸三邊的關係,使得彼此間維持多年的微妙動態平衡關係(dynamic status quo)受到衝擊,雖然其最後結果仍然有待觀察,但是台北以三角關係中最弱者的身份,主動出擊,確實令人不得不在樂觀中帶有深深的憂慮。

台北行動令人耽憂之處主要在於,一、再度引進外國勢力介入兩岸爭執及國內政爭;二、台北玩弄美國內政,不當介入美國府會內爭;三、可能提供中共藉口,有利北京祭出民族主義大纛,對台生事。歷史殷鑒不遠,這些都會為台北帶來可怕的災難。

雖說天下沒有解決不了的問題,但天下同樣也沒有白吃的午餐,任何一件事情都有相對的代價。基本上,台北這種釜底抽薪的險著並非全然不可為之,但也只可偶一為之。政府必須瞭解其間所隱含的各種風險,畢竟台北承擔風險的能力相當有限。

西諺有云,當一個人覺得一切順心如意的時候,他一定是忽略了些什麼問題,中文也說,居安思危。台北當局在志得意滿之餘,必須小心,切勿輕觸、低估中共的民族主義情緒,美國前國防部長麥克瑪拉在越戰回憶錄中的警語絕非無的放矢,不可不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