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林頓擦槍走火?
李登輝先生能夠獲准回到母校康乃爾大學作「私人訪問」,是一件「意外」。因此,台北感到興奮異常,北京感到憤怒而難以承受,美國國務院一肚子不高興。作「意外」決定的克林頓總統,是否擦槍走火,尚有待觀察,但由於年齡和經驗,他對於台灣問題的認知,確實是同以前的尼克森、福特、雷根、布希、卡特等總統有距離。例如布希總統在「六四事件」以後,雖然面臨國會壓倒性的反中共壓力,他仍一再地否決國會通過的取消中國大陸貿易最惠國待遇案,以確保中美關係不致生變。另有一種說法,謂假如尼克森尚健在,克林頓可能不會作出如此倉促的決定,因為尼克森生前已成為克林頓在對華政策上的主要諮詢對像,像1993年秋天,克林頓決定向北京伸出和解之手,就受了尼克森的影響。當然,外在的主要因素也不能忽視,那就是去年期中選舉後保守右派力量回潮的現象。這股力量自40年代國共鬥爭時就一直反中共親國府,他們是共和黨內的主流,藉著去年國會選舉的大勝,將「六四牌」和「台灣牌」連結在一起,向克林頓以及前五任政府的「一個中國」政策進行挑戰。克林頓向沒有拘束力的決議案妥協,主要是他想確保包括預算案在內的各種法案在國會內能遭遇較少阻力而可過關。同時,讓李登輝訪康大一次,也能自國會每會期發動李登輝訪美乙事中「解套」出來,因為台北若強求再次訪美,勢必招致反彈。不過,在北京眼中,卻不是這麼一回事。
李登輝訪美對北京而言,確是1972年《上海公報》發表以來的破例,比美國軍售台灣的問題還嚴重,因為軍售還有《八一七公報》可以援引。但作為中華民國國家元首,而且又頗受爭議的李登輝(指在台獨問題方面)可以訪美,使中共當局面臨23年來未曾遭遇的形勢。中共自建政以來一直堅持台灣問題是內政和主權的問題,不容干涉和分裂,甚至為此而22年不加入聯合國,並兩次和美國在台灣海峽作軍事較勁,最後終逼使美國自兩個中國立場重回一個中國政策,放棄承認中華民國而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系代表中國唯一的合法政府。現在,李登輝得以訪美,雖說是「私人訪問」、「學術之旅」,但如同《時代》週刊記者所言,此一事件從頭到尾都是充滿政治動作,北京當局當不會傻到去相信美國務院所一再強調的這是一次純粹「私人訪問」。台北儘管一再辯解李氏訪美絕不是製造「兩個中國」或「台灣獨立」,不過將台灣問題國際化確是主要目標,這亦是務實外交的真正核心。在北京看來,將台灣問題國際化就是製造「兩個中國」或「一中一台」,故其反應強烈自可理解。
俗話說「冤有頭,債有主」,北京很清楚推動李登輝訪美的源頭是在台北,但對美國政府也不可掉以輕心。因此,初期所採取的報復措施並不強烈嚴厲,是在等待克林頓政府的「糾正錯誤」。但華府堅持此舉正確無誤之後,中共傳媒開始升高對美國的批評,而美國駐北京大使芮效儉在京成為所謂的「外交賤民」,見不到任何中共官員。就在6月7日李登輝訪美前夕,中共新華社、《人民日報》、中新社全面且嚴厲地批判美國和李登輝,指美國正在玩火自焚,說台灣問題是火藥桶,美國正在送熱加溫,終將會爆炸。又指責李登輝已成美國的傀儡,勾結外力干涉中國內政,阻礙中國的和平統一。並且警告美國支持和鼓勵台灣分裂是欺人太甚,中國人民不會置之不理,如果美國繼續作出錯誤判斷,將會為此付出沉重代價。這些代表中共中央立場的署名文章,其措詞之強烈是中美建交以來所未有,而且已出現全國性反美運動之徵兆,克林頓政府不能不謹慎且小心的對應。
中美關係確實降到新低點
6月8日,李登輝抵達美國之際,克林頓總統主動約見中共駐美大使李道豫,向李保證美國奉行的是一個中國而不是「兩個中國」或「一中一台」的政策;又說不管台灣方面如何宣傳,李登輝的訪問完全是非官方的和私人的,美國將繼續謀求與中國建立建設性關係,維護現行的對華政策。李登輝離美之後,美國務院發言人表示李的訪美是「個案」而非「通案」,並強調現行政府的對華政策是過去五任政府的一個中國政策,也暗示將派重要官員赴北京全力修補雙方關係。值得注意的是,美國一些重量級中國問題專家,如季辛吉、傅立民、蘭普頓、李文、哈丁、奧森伯格等人都已表達不同於克林頓政府的看法,易言之,滿足台北但激怒北京而使中美關係倒退符合美國的國家利益嗎?這種意見的出現,顯然不會是對台北有利。另外,當6月初,克林頓宣佈給予北京無條件的最惠國待遇時,美國國會和一般輿論的反彈,是「六四事件」以來最少的一次,此現像似乎也說明了美國力圖安撫憤怒的中國人民之動作。
北京為李氏訪美受到傷害是毋庸置疑的,因為5月19日羅德訪問中國時,還信誓旦旦地向中共領導人保證李登輝不會到美國訪問,不料兩天之後卻來個大翻轉,難怪北京要指責華府出爾反爾,自食其言,沒有國際信譽。目前,中美兩國關係確實已降到新低點,往後將會在各方面顯現出來。不過,緊張歸緊張,北京也不願走到決裂地步。因為中共領導人瞭解在國際事務上,共和黨保守派是鷹派,主張維持美國獨霸地位,視中國為威脅;民主黨自由派是鴿派,比較重視均勢與和平,敵視中國較不強烈。所以說,北京如與華府鬧翻,漁翁得利的將是共和黨右派勢力,那將使北京再面臨50年代的情勢,故在「兩害相權取其輕」之考量下,尚須借重自由派民主黨力量來遏阻保守派共和黨人(尤其是極右份子)企圖全面倒轉現行美國對華政策之挑戰。克林頓允許李登輝訪問之後,共和黨在國會兩院提出具有拘束力的關於修改《台灣關係法》的法案,表決結果都是民主黨全力反對,共和黨一面倒地支持,雖然共和黨以稍多數通過法案,但克林頓總統已表示將予以否決。這種現象,北京當不會不注意到,因此借力使力,若能將壓力轉向台北,自可使北京扳回一城,畢竟李登輝訪美成功,最根本還是在於台北大量花錢的主動出擊,再由共和黨保守派重量級人物從旁協助而奏效。北京在冷靜和理性思考之下,若將壓力全放在克林頓政府身上,似也有欠明智。不過,克林頓將全力修補已遭傷害的中美關係是必然的,甚至都有可能再發表一個聯合公報。
當然,李登輝訪美是台北推展務實外交一大突破,但對中華民國以後整體外交有多大好處,多少利益,卻尚待觀察,有可能是「照舊」,有可能是「進展」,其關鍵都在北京的作為。這次李登輝訪美,在國內媒體一窩蜂和一面倒的造勢之下,幾乎是聽不到理性分析的聲音。甚至有官員斷然表示,以後台美關係的發展,絕對不會再受到第三者的影響。這種幾近天真無知的見解出自於李登輝身邊的重臣,難怪李在得知克林頓允許他訪美之後,曾興奮地表示他的下一站是日本,要用美國模式訪日;又說他的訪美不會有不良後果。然後連續地校閱三次軍事演習,假想敵是中共入侵。不過,說歸說,事實是台北所提出的訪美計畫一再地遭遇美方修正,語氣也愈來愈低調。
中共媒體首度批判李登輝
6月七日,中共官方媒體開始正式指名道姓地批判李登輝,這是李就任總統以來的第一次,特別不尋常,而且長達一星期。指責李登輝最重的是他勾結外國勢力分裂中國,已陷入台獨的深淵之中,將成民族罪人。過去,中國大陸對李登輝是否為台獨頗有爭議,而且從未形諸於官方聲明或文章,但這一次則明確地將其定位為台獨台或是「明統暗獨」。台灣內部有人認為不必在意北京的恫嚇威脅,刺激北京也沒有什麼了不起,因為中共只會光說不練,還有人說中共不過是紙老虎。這種看法確實一廂情願而且十分危險。事實上,近日來的兩岸關係已出現一些先兆,顯示兩岸關係將會生變,程度和範圍則要待中共評估整體形勢之後才會顯現出來。據香港報載,5月28、29兩日中共曾召開政治局擴大會議,討論對台政策問題。據說江澤民自承犯了過分樂觀的錯誤,使黨內、軍內、國內對中央決策產生懷疑,因此決定檢討並調整對台政策。據指出,中央軍委副主席張震在會中宣稱:「如果事態惡化,中美定會攤牌,我們是有準備奉陪的。」中共政治局討論的主要是對台政策而不是中美關係,其訊息顯然已十分明白。
李登輝出國前以及在美期間,表現得興高采烈,十分昂揚,政治味特別濃烈。但是,返國的幾場記者會上卻是判若兩人,姿態十分之低。顯然,華府的關切和北京的反應已構成一種壓力,使李登輝不得不謹慎小心,一反過去喜歡刺激中共的作風而講些動聽的話。不過,李登輝的作為在北京看來已非解釋可以善了,尤其在江澤民提出八點和議之後,台北的動作確實與說的落差太大了。台北堅持北京要給國際空間和放棄武力犯台才願談判;北京則主張台灣發展國際空間可以先坐下來談,而且擔憂台獨力量高漲故不肯承諾不對台用武。坦白說,雙方意見南轅北轍,台獨力量的存在本是事實,台北又運用外國力量施壓北京給予國際空間,看來未來兩岸的國際政治鬥爭將更趨於慘烈。兩岸若不就政治議題進行協商,以求逐步達成基本的共識,而一定要進行零合的外交抗爭,那兩岸關係就不可能穩定而和平地發展。李登輝訪問回來不到四天,連戰就出訪歐洲,北京很快地決定延後二次辜汪會談,也就不足為奇了。
誠如美國務院發言人所稱,中美關係具有全球性和戰略性的重要,台北就必須務實地看待這種關係,不要以為這一次李登輝的訪美就表示提升了美台關係,或是已經改變了三角關係。美國對華政策所奉行的一個中國原則在可預見的未來不會改變,即使華府─北京的關係時有緊張(包括召回駐美大使),也不會因此而在外交上承認台北。支持李總統訪美的民主黨參議員包可士和范士丹就說支持李登輝訪問母校是一回事,而支持提升台美官方關係又是一回事。他們還反對支持台北參與聯合國,因為那樣會引發危機。前國務卿季辛吉勸台北說,若要美國支持台灣發展國際空間,首先兩岸就必須就此問題進行協商而達成共識後才有可能。解鈴終須繫鈴人,中國人的事情仍須由中國人自行解決才是上策,兩岸關係若要穩定和平的發展,恐怕不先坐下來談外交休兵是不行的,而且只有互相讓步才能達成休戰。中國人常說;「和為貴」,又云:「家和萬事興」,實際上兩岸中國同胞最需要的就是一個和平、發展與進步的大環境。◆
社論
國際觀察
中國問題
李登輝訪美
保釣25年
台獨批判
日本殖民統治批判
哲學系事件
海峽隨筆
通訊
編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