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釣」運動25週年有感

吳國禎


1970年,海外的台灣、香港留學生為反對美國政府將釣魚台列嶼劃歸琉球群島並隨之轉屬日本而爆發的保衛釣魚台運動至今已有25年了。25年世事滄桑,海峽兩岸關係亦有重大變化。筆者當年曾投身這一運動,撫今追昔,感想聯翩。

(一)「保釣」運動雖然源於保衛國土之愛國運動,然而其所涉及之範疇,則遠不止於單純的愛國情愫。「保釣」運動以及隨後的「中國統一運動」觸發了港台留學生一個思考:做為一個留美知識分子,在其所處的時代,面對自己的故土、留學地乃至世界,應抱持何種立場?此種思考,引發出一種覺悟:知識分子不應只是有知識之人,還應對故土、世界的發展負有諸多道德責任。就個人而言,這是一個世界觀重新塑造的過程;而就當時一代留學生而言,則是一種人文思潮的覺醒。如果我們回顧當時港台社會的本質,和這樣留學生從小所受的教育以及世界觀而言,「保釣」運動實則為一思想解放之運動。更多的是一個知識分子所應具有的道德良知。這些道德良知為古今中外歷代進步力量所楬櫫、所繼承。因此我們應充分肯定這種進步的道德觀、世界觀。經過這場運動和這個時代的人應珍惜當年的此種獲得。

(二)「保釣」運動所宣示的道德觀、政治觀、社會觀不僅對華人社會有所衝擊,更主要的是對台灣社會因政權性質所具有的買辦性的批判。此種剖析、批判大大增廣了人們對台灣社會問題本質的認識。台灣自70年代以降至今,整個政治格局有了巨大的變化,其所伴隨之群眾自我覺悟與「保釣」運動所宣示的進步思潮是緊密相通的。可以說「保釣」運動為台灣社會近二十多年來政治、社會變革在一定的範疇、層次提供了思想基礎。「保釣」運動不僅充分批判台灣社會的買辦性,同時亦充分肯定台灣社會一脈相承的人民性、進步性的傳統。當年周總理以其敏銳的歷史洞察力說:「保釣」運動是海外的「五四」運動。這是對「保釣」高度的概括。無疑的,「保釣」運動雖然發生在海外,但確是台灣現代史上一個重要的、劃時代的歷史事件,其影響之深遠,恐怕超乎當代人所能感受到的。

(三)「保釣」運動不僅批判台灣社會的買辦性,更重要的是充分揭穿蔣家統治的神話性、不正義性。就當時參與運動的留學生而言,台灣政權結構必須進行根本性的改革,亦明顯不過。雖然當時蔣經國上台,亦主張「改革」,但他止於擢用一些年輕人以及省籍人士,而對於政權結構的不合理性未曾觸及。證諸台灣今日之變化,在在證明「保釣」運動所倡導政治改革之徹底性。

(四)參加「保釣」運動的學生首先衝破蔣家統治之政治禁忌,重新架起兩岸已阻絕二十多年的聯繫渠道。證諸當年台灣社會的戒嚴統治、白色恐怖,此誠為破天荒之舉。此種膽識只有年輕的一代才有,推動了歷史之前進。今日每年已有上百萬台灣人前來祖國大陸,對比當年留美台灣學生得冒被調銷護照、上黑名單以及連累在台家屬之危險,「偷偷摸摸」來大陸,不禁感歎世事滄桑,亦佩服當年這些學生所具有之歷史洞察力與正義氣質。

參加「保釣」運動的留學生來大陸參觀遊覽後,通過自己辦的小刊物,大量介紹了大陸自1949年以後社會變革的各種情況,立場鮮明地歌頌大陸自1949年以來在西方包圍下,自力更生建設家園的動人事蹟。雖然由於多種原因,這些報導多具從善良願望出發,帶有強烈美化大陸的色彩,但這些對比於當時台灣乃至西方在長期反共、反華宣傳下普遍贊成的對大陸強烈扭曲的印象的衝擊,自亦有其歷史作用。

需要指出的一點是當時海外台灣人社區中要求台灣進行政治改革的尚有其他團體,包括主張台灣獨立者。「保釣」成員所與之不同的是他們看到了台灣問題的本質,將台灣的前途與兩岸關係聯繫在一起,因此主張應該拆除人為隔絕兩岸的藩籬,他們並且以身試「法」,衝破禁忌。其誠摯之心,為國為民族之心,將有其歷史地位。

(五)周總理對「保釣」運動極為關心,不僅將之譽為海外的「五四」運動,且在其七十多歲高齡、日理萬機抱病之時,多次接見回國參觀的「保釣」學生,和他們暢談國內形勢、台灣問題以及世界大局,有時談話時間長達八小時。周總理豐富的人生閱歷,深邃的歷史洞察力,以及平易近人的長者風範,給「保釣」學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們只是普通的學生,沒有顯赫的地位,身無分文,論學識也只是研究生而已。然而周總理卻從這些學生身上看到了兩岸阻絕多年後重新冰釋的前景,以及台灣社會政治生態醞釀重大變化的預兆。周總理和這些學生懇談,親自瞭解台灣社會及台灣人民的各種心態與願望。我想這為日後制定和平對台政策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尤其令人感動的是周總理曾多次聽取留學生中同情「台獨」的心結傾訴,同時耐心地給大家講述台灣問題的由來、本質,以及祖國政府反對台獨的立場。周總理語重心長地說,他年紀大了,不一定看得到台灣的回歸,但期待「保釣」的留學生能為中國的統一而努力。他說,你們還年輕,一定能看到它的實現。周總理的風範深深地影響著「保釣」一代人。這些至今仍傳為美談。

(六)「保釣」運動時期所宣示的台灣的政治生態應改變,兩岸不應阻絕等等,二十多年後的今日已有很大的變化。然而,「保釣」運動所宣示的反對外國勢力插手台灣問題的主張,至今則還未實現。此種情況,今日在台灣尚且為各種美麗的說詞所合理化。人們不禁感歎歷史發展之曲折,正確的事物往往需要很長的時間才能為多數人所接受。

(七)「保釣」運動前後轟轟烈烈進行了六、七年,範圍之廣、之深,在中外學生運動中亦屬少有。其成員以後各自西東,相當多的人留在留學地,其中不少人今日從事與大陸有關的經貿活動,也有不少人回到台灣,在學界、企業界正起著中堅的作用。只有極少數的我們幾個回到祖國大陸,十幾年來大家兢兢業業在自己的專業領域努力工作。由於身份「特殊」,大家亦努力自愛,就所瞭解的台灣情況,就所自以為是的對台政策、做法,積極表示意見。所幸十幾年來,大家所預測的台灣政局演化大抵不十分離譜。在兩岸思維概念差異上亦起一定的協調交流作用。總之,大家珍惜兩岸阻絕多年後,我們所處的獨特處境。

(八)「保釣」運動已經過去25年了,「保釣」運動所揭示的知識分子所應有的道德觀、世界觀有其時代特性。它是台灣現代史上重要的事件。它的意義、影響自有歷史公論。當年「保釣」運動的成員有其歷史機緣參與此事件,雖然以後歷程各自不同,青春無悔應是大家會有的豪語。此運動所凝聚的這一代人所具有的共識,在今後兩岸關係發展上,會有其角色作用,抑或可期待,願大家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