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祖國統一刻不容緩

談李登輝訪美

林國炯(奧克拉荷馬州立大學政治學博士)


1995年5月22日美國國務院正式宣佈允許李登輝以「私人訪問」來美國參加其母校康乃爾大學的校友聚會並發表演講。美國的決定一反中美1979年1月1日建交以來的對華基本政策,亮起了中美關係可能惡化的紅燈。

年來,台灣方面為了打開其國際空間對美國國會進行積極遊說活動,對康乃爾大學提供了450萬美元的捐款,為李登輝的訪問鋪路。去年美國國會就已表態應讓台灣的高層官員訪美。今年國會由共和黨控制,此次呼聲更大。5月2日眾院以396票對零票,5月9日參院以97票對1票,分別通過非拘束性的決議案,表示要求行政部門允許李登輝訪美。克林頓總統在這種壓力和考慮到明年連任大選的利害做出了最後允許李登輝來美的決定。

然而,何以年來,美國國會竟為李登輝「私人訪問」如此重視賣力通過近乎全體一致的決議,其中緣由絕非台灣方面在國會遊說以及捐款450萬美元給康乃爾大學的結果。這次美國對台政策的決定實乃隱藏其後中美兩國關係前途及國際政治鬥爭的較量。

冷戰後中美關係的展望

冷戰期間,美蘇兩大集團對峙,國際關係及軍事對抗緊張。70年代初,基於中國政治軍事日益強大,美國有求於聯合中國對抗蘇聯集團的威脅,具有中美關係突破性的改變,二十餘年來中美關係穩步前進,美國總的來說遵守了中美三個公報中「一個中國,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的基本原則。既無西藏問題也無最惠國待遇、人權等等問題。然而自蘇聯解體,冷戰結束後,在國際政治方面,中國失去了大三角關係中制衡的戰略優勢,以美國為首的西方集團霸權主義大為猖狂,排華反華勢力日益高漲,對中美關係的發展製造障礙。分析其中緣由應有如下三個影響中美關係的負面因素:

(一)蘇聯解體,東歐的共產主義陣營瓦解,中國是當前以共產黨領導的主要社會主義國家。自然成為以美國為首的西方資本主義集團政治意識形態上的假想敵。

(二)國際政治權力鬥爭中一項基本原則是利用矛盾,分而治之。中國的長期分裂正是美日西方集團利用台灣制衡中國的良好機會。

(三)中國數千年來是文治武功鼎盛的泱泱大國,百年來受盡西方列強帝國主義、殖民主義及軍國主義者的欺辱,如今國力日益強盛,必然不容受制於任何霸權主義的操縱指使。內政外交更將表現出獨特性,具有所謂「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國家。冷戰後美國的霸權主義更是為中國難以接受。中美關係的好壞只能隨著相互間的共同利害的情況演變而定。

基於以上中美關係的三個根本負面因素,冷戰後的國際形勢對中國統一的前景是不樂觀的。台灣方面正是企圖利用此一對中國不利的國際環境,近年來大肆進行台獨及獨台的活動。這些活動一反過去的方式,從海外的團體走向島內的政黨,從暗的宣傳走向明的鼓吹,從言論的發展走向實際的行動。更欲經由華盛頓走入聯合國。這次李登輝的所謂「私人訪問」正是台獨企圖進入聯合國的序幕。

中國統一刻不容緩

鑒於冷戰後國際形勢及台灣島內獨台及台獨的走向,中國領導人江澤民於今年元月30日為促進祖國統一提出「江八點」,慨言之乃:「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經貿互補,早日談判」。然而隨後台灣方面李登輝在今年4月6日對「江八點」回應提出的「李六點」卻是:「政治對立,經貿互補,主權在我,趁機獨立」。其中在政治問題的中國統一方面,雙方實在是南轅北轍,只有經貿互補方面有共同點。

美國政府的攻治決定允許李登輝來美訪問,對有民族主義、愛國主義的中國人來說的確是到了祖國統一刻不容緩的時候了。是可忍,孰不可忍。中國歷代的各種動亂和遭受侵略都是先有內憂再有外患。內憂不除外患必然。中國統一的契機,此其時矣,可能也是中國領導人該做出破釜沉舟決定的時候了。嚴格地說,當前不但海內外主張統一的愛國同胞在等待祖國政府做出適當有力的反應,台灣的台獨人士以及美國和西方集團各國更在靜觀和試探中國政府對此事件的對策,以便採行下一步的戰略方針。也就是說預期的「骨牌效應」隨時可能發生。到時將疲於奔命,窮於應付,實不可等閒視之。實在,冷戰期間的中美關係已非冷戰後期的中美關係了。經貿互補的利益畢竟比不上政治戰略的利害。早日祖國統一,杜絕外患,中國幸甚,中華民族幸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