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李登輝的「務實外交」是什麼
論李登輝的「務實外交」是什麼
李登輝推行所謂「務實外交」已經有幾年了。目前以「訪美」為標誌,已把此一活動推行至登峰造極的地步,給中美關係和祖國統一大業帶來嚴重損害,因而對這種所謂「務實外交」進行一點剖析,已經是十分必要的了。
一、從「彈性外交」到「務實外交」
早在70年代初,蔣氏父子時期,台當局即曾提出「不惜與魔鬼打交道」,企圖「聯蘇共,壓中共」,後因內部有不同意見而作罷。70年代末,中美建交後,台當局為應付變局而改提「經濟外交」、「實質外交」,旨在與無「邦交」國家和地區發展以經貿為中心內容的民間性往來,大陸並無異議。而自李登輝當政以來,先是重提所謂「彈性外交」,後又改提「務實外交」,而且花樣越來越多,諸如什麼「度假外交」、「過境外交」、「典禮外交」、「議會外交」、「政黨外交」、「體育外交」,最近又以重金疏通,並在美國政府支持下實現所謂「校友外交」。李登輝所稱的「彈性外交」或「務實外交」,早已不是原來以發展經貿文化關係為目的的「經濟外交」和「實質外交」了,而是越來越明顯地具有分裂中國的圖謀和目的了。真是「馬司昭之心路人皆知」。
1990年5月,李登輝就任所謂第八任「總統」時,就給自己確定一個「戰略目標」:前三年完成島內「憲政體制改革」,實現「台灣政權台灣化」;後三年主要是拓展「國際生存空間」,使台灣獲得一個「獨立的國際人格」。這就不難理解,李登輝為什麼近年來越來越賣力地兜售所謂「務實外交」,甚至急不可待地以美國和日本為重點實行「攻堅戰」而企圖有所「突破」了。
二、「務實外交」的本質持點
李登輝的「務實外交」究竟是什麼?舉其大者有三:
一是「金錢外交」。這一方面,台當局幾乎是不擇手段,不惜工本,大慷台灣人民血汗之慨。今年2月15日,台《自立晚報》曾披露台灣有關「部會」推動「外交」事務所編列的預算情況,僅1995年即達新台幣282,000萬元,約合美金11,000多萬元。這次李登輝訪美,用於收買、賄賂、打通關係的花費,據報導至少在一千萬美元以上。今年5月16日美國《華爾街日報》在形容這一情況時描繪說:「成百上千萬美元流向各大學、遊說公司,並向(美)擔任公職的官員提供第一流的、開銷全包的旅遊。這些開支可以輕而易舉地在台灣報銷。」
二是「分裂外交」。目前中國大陸政局穩定和經濟快速發展的勢頭,使李登輝感到來日已經無多了,可用的「籌碼」也將越來越少,必須趁大陸還未完全發展壯大之前早日擺脫「一個中國」的束縛。於是大搞「務實外交」,妄圖借洋人之力壓大陸就範,承認兩岸為「分裂分治」、「對等政治實體」。未免太異想天開了!這次李登輝訪美,有人硬說「純屬私人訪問性質」,與政治沒有瓜葛,完全是自欺欺人之談。李登輝今年5月20日在紀念他自己所謂「總統就職」五週年的談話中就毫不隱諱地說:我對美國的訪問,「最重要的事情是表明中華民國的存在」,「我們必須使全世界承認中華民國的存在」。這難道不是明目張膽地在製造「兩個中國」或「一中一台」,怎麼能說是與政治沒有瓜葛呢?!
三是「投降外交」。中國人最愛國、最講民族大義氣節的,寧為玉碎不為瓦全。而作為台灣中國人的李登輝,自主政台灣以來,為達到分裂中國、分裂國土、使兩岸暫時分割的現狀固定化、合法化和永久化的目的竟不惜自投外國人「以台制華」的羅網,低三下四,蓋頭作揖,投懷送抱。去年3月,曾向日本作家司馬遼太郎獻盡慇勤和諂媚;曾幾何時,今年4月即訪美前夕,又向美國一些對中國不懷好意者說盡好話,甚至表白他在台灣之所作所為完全「符合美國建國精神」、「和美國建國的自由民主精神一致」。最近訪美更是說盡討好、吹捧和奉迎的話。這就不難理解,台灣為什麼會在李登輝主政之下,有人竟勇敢地成立美國「第51州俱樂部」和「第51州建州委員會」了。
三、「務實外交」最不務實
李登輝說的「務實外交」,其實是最不務實的。
就海峽兩岸關係來說,當前最重要和最重大的事實是什麼?就是:台灣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無論從歷史、地理、民族、文化、常理、法理都是不可變更的。台、澎、金、馬地區的人口佔全國人口不過1.7%,土地佔全國土地不過0.037%,不管你現在的主權者打著什麼旗號,都無法改變。
這就是最大和最主要的事實。閉眼不看這些事實,李登輝先生一心想通過「務實外交」,挾洋自重,以外壓內,在海峽兩岸實現所謂「分裂分治」、「對等政治實體」,使之合法化、固定化和永久化,實即走「兩個中國」或「一中一台」的道路。這是不可能的。其最大障礙就是12億中國人民堅持統一、反對分裂的意志。台灣不僅是台灣人民的台灣,也是兩岸全體中國人民的台灣,任何內外別有用心者所炮製的分裂中國的方案,都必將遭到12億中國人民的堅決抵制和反對。
四、人們將被迫迎接「挑戰」
6月9日,李登輝在美國康乃爾大學發表的演說中說:「有人說我們不可能打破外交上的孤立,但是我們會盡全力向『不可能的事務挑戰』。」這是向我們發出了一個重要信號:他李登輝一定要繼續推行「務實外交」,一定要繼續向「分裂分治」、「對等政治實體」,實即「兩個中國」或「一中一台」方向努力。那麼,包括大陸、台灣在內的一切反對分裂的愛國的中國人只好被迫迎接這種「挑戰」。
李登輝先生的一席話,使筆者不禁有些聯想和對比:
在抗日戰爭時期,方針是「堅持抗戰,反對投降」。當時的國民黨內部確實存在著一種投降勢力。有人竟提出「曲線救國」論,主張先投靠日本,再謀求救國之道,其結局是盡人皆知的。
在目前的兩岸關係上,方針是「堅持統一,反對分裂」。目前也確實存在著一種分裂勢力。有人不是已經提出「先分後統」,即先實現分裂合法化,然後再來謀求統一的主張嗎。這種「曲線統一」論,與歷史上的「曲線救國」論有什麼本質不同?
所謂「務實外交」,其實是為分裂中國服務的。兩岸都是中國人,政治上的分歧為什麼不可以在「一個中國」前提下,坐在一起商討解決之道(相信一定可以找到合情合理的解決辦法),而一定要跑去找美國人、日本人來干預中國內政呢?
李登輝先生訪美的講演題是:「民之所欲,長在我心」。其實是在打「民意牌」。意在提示,他這樣做是有民意基礎的。然而,這樣的「民意」,完全可以在「誤導」下製造出來,所稱民意不一定是真正的民意。而且即使民意,也有「大民意」和「小民意」之分,對「小民意」只能適當照顧而總體上必須服從「大民意」。萬一李登輝先生固執地以某些人的「小民意」為幌子,鋌而走險,誓與中華民族的整體利益即「大民意」相抗衡,受害最大的還將是台灣老百姓。明者不可不察,不可不防也。◆
社論
國際觀察
中國問題
李登輝訪美
保釣25年
台獨批判
日本殖民統治批判
哲學系事件
海峽隨筆
通訊
編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