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李登輝訪美事件看美國對華政策與台海兩岸關係

熊玠(美國紐約大學政治學系教授)


1995年6月初,李登輝總統作了一次「私人」訪美國活動,無論各人政治立場為何,都無法否認它是自1979年美國與中華民國斷交以來的一件大事。姑不談某些感性的反應,有很多政論家,已理性地從不同角度評論其含義,總結來說,不外乎是以下幾個問題為主:(甲)是否表示「金權政治」輸出已有成效?(乙)對台灣年底立委及總統大選有何影響?(丙)中共可能的後續行動;(丁)華僑的反應(尤其是在紐約有臆想未到的大規模反對,包括73個僑團簽名抗議,並有示威活動)與可能引起國府未來僑務政策方針;(戊)從此事件,我們能看出美國對華政策及兩岸關係上,有無任何新的苗頭,等等。

本文只想就最後一點(即〔戊〕點),略加分析詮釋,至於其他的問題,因篇幅關係,恕不暇兼顧了。

研究國際關係,在行家的看法,需要兼顧國際秩序的結構(structure)與外交上雙邊或多邊互動的過程(process )兩方面。所以,本文想(一)先看冷戰結束後國際關係結構轉變,對美國外交政策制定起了什麼作用;由此來瞭解白宮決定讓李登輝來訪一事在這個大框框裡面,究竟應佈局何處;(二)再從美國與中國大陸及台灣三角關係中的相對因素,來看究竟如何促成了李登輝訪美之行,然後對於未來會有何發展,略加瞻望。

國際新秩序「結構」轉變之因素

冷戰結束後國際關係結構改變,是一大課題。其對美國外交制定的影響,又是另一大課題。本文不想奢談,僅提出其中幾點特別與白官接受李登輝訪美有關者,略加申述。

(一)冷戰既結束,國家安全問題之重要,已喪失其過去之排他性,因而亦造成美國行政部門喪失了其以往之當然權威。相形之下,國會在外交政策上,取得更大的支配權。何況1994年底大選,產生了一個參、眾兩院均由共和黨掌握多數的104屆國會。對於李登輝訪美事,先是國會通過了決議案,敦促政府與以簽證,但國務院在5月11日卻宣佈難以從命。可是在十天後,白宮又推翻國務院的決定,宣佈歡迎李總統來訪。很多人不懂其中乾坤扭轉的道理,大膽瞎猜,一時出現了「各取所需」的局面。

其實,說白了,理由很簡單,乃是白宮不願意在一個對美國無關緊要的問題上,跟聲勢益壯的國會僵持不下,故而寧可先作小小讓步,以期國會投桃報李,在其他問題(譬如政府預算)上,作較大的讓步(當然,國會對李登輝來訪之所以如此積極,一大部分也需歸功於台灣在華盛頓遊說的成功)。一般說來,後冷戰時期,美國國務院在很多涉外事件決策上,已較收斂內涵。譬如美國應付與日本貿易之爭,其出牌章法,已呈顯凌亂失措,這正是由於美國國務院,不再擔負以往領先的責任(尤以經貿事務為最),有以致之,懂得了美國政府各部門間這種微妙關係改變,就會瞭解白宮最後批准李登輝訪美,只是為了應付美國國內政治之需要,而不是代表任何政策上的轉移。

(二)今日國際新秩序中,地緣經濟的考量,往往超過地緣政治(傳統戰略)的考量,從美國政府眼光來看,既然蘇聯已解體,中國大陸昔日(1970與1980年代)的戰略價值已消失,而如果將大陸與台灣放在一起較量,前者固然有其驚人的潛力,而且也正在突飛猛進。但就目前來看,台灣經濟實力,絕不輸給現階段的中國大陸,何況,在經濟實力掛帥情況下,中共需仰仗美國之地方(譬如最惠國待遇,加入國際貿易組織等),遠超過美國需依靠中共之處。所以,在白宮權衡之下,認為縱使開罪了中共,後者可能報復的動作並不足懼。故這次事件的發生,還跟後冷戰期地緣經濟時代之來臨,脫不了關係。

(三)在後冷戰時期中,任何地方性的衝突,已不再能捲入或損傷美國的全球戰略利益。台海兩岸關係,雖是對台灣與大陸非常重要,但對美國而言,仍不失其為一地方性問題,故李登輝來不來訪,對美國政府本來不是件大事。而以白宮估計,雖然批准李登輝來訪會引起中共的報復,但能由國會方面換得的回報,已綽綽足以抵償了。更重要的是:白宮如此決定,縱使引起了台海地區地方性風波,也不至危害美國自身全球戰略利益的。

美、中關係「過程」上之因素

美國跟中國大陸與台灣,無形中形成一個三角型的架式,在這樣框架的雙邊與三邊關係中,決策者對彼此間的得失、利弊之權衡,是屬於它們關係互動的「過程」,故曰「過程」上的因素,就美國終於讓李登輝來訪一事上,我們先看有什麼是有利於台灣的因素,足以促成白宮之最後決定。然後再看不利於大陸的因素,足以導致白宮不憚開罪中共,為了便於瞻望未來,我在每一個因素之後,還特加了一個「註」,以評其將來是否有重複之可能。

這次有利於台灣的狀況有二:

(一)雖是由於1986年民進黨之興,造成台獨勢力高漲,促使了中共加緊外交上孤立台灣之努力,但台灣並不因此而屈服。尤其是對美國國會,鍥而不捨地努力遊說,再加去年初李登輝過境夏威夷,國務院未許可他下飛機過夜,事後傳至國會,引起了很大震撼,也贏得了很大的同情。所以幾個月以後(去年9月),由於國會鼓動,美國政府乃同意提升美國與台灣的關係,以作變相的「補償」。這次李登輝獲得簽證去母校康乃爾之行,可以說是這一大補償波浪的餘波。老子曰:福者禍之伏;禍者福之棲,此之謂歟?〔註:但此一波浪,能否持續,吾人不應寄予奢望。〕

(二)台灣自1987年來黨禁解除,民主化開始,其中雖不乏辛酸悲痛之曲折起伏,但經過包裝後遊說到美國國會,頗得其中很多人讚賞。遊說另一成功之處,即美國國會很多議員認同台灣對大陸武力來犯之憂慮。所以化同情為贊助,就很自然支持台灣的若干要求,包括李總統返母校訪問之請。〔註:關於民主化,只有兩個可能的結果,即成與不成之別,人家既知台灣民主化已有成效,以後就難能有同樣的新聞價值;人家的讚佩與支持,也很難持續有增無已的。〕

目前大陸有三大不利狀況:

(一)近幾年大陸內部政治情況,歷經天安門事件,到目前趨向後鄧時代之過渡,這難免讓美國政界認為其政權不穩定。職此故,美國的思量可以簡化為一句話,即:在鄧尚未走,而江尚不一定穩坐江山之際,美國可以不必太顧慮北京的不滿。〔註:此點應該是短暫現象,其道理自明,毋需解釋。〕

(二)美國認為目前中共特別在三方面形成威脅:第一,中共贊助核武器擴散,而且自己不停地核武試爆。最近在5月15日才又舉行了一次試爆,還引起了日本的反彈(日本以暫停對中共援助作為抗議)。第二,在南〔中國〕海,由於西沙群島之爭執,造成中國對該地區幾個國家的威脅。譬如最近為了美濟島,還幾乎與菲律賓起了海軍衝突。第三,在台灣海峽,由於中共對台灣用武問題,態度曖昧難辨,造成另一威脅。故引起美國對中共懷有戒心,這一次等於是藉不拒絕李登輝「私訪」,對中共略加無形的警告。〔註:這三點,前一點需要中共自己克服;但也不一定是永久繼續的現象。第二點,有關南海外島爭執案,中共已與越南達成協議,彼此暫停對西沙群島主權之主張;而強調共同和平開發其資源。這樣的方式,將來也未嘗不可以廣泛運用,來解決對該地區主權主張的一般爭執。至於第三點,中共與台灣等於是在美國進行了一個馬拉松的宣傳競賽。台灣在美國的說詞是:中共對台灣不放棄武力,是因其心懷侵略。中共方面,其對台灣的解釋是:武力之不能輕言放棄,只是針對「台獨」與「外來力量」。對此,不管在台灣的人是否相信,至少多數都知道中共這一立場。可是,在美國,卻很少人知道(甚至聽到)中共這種立場。以往,國民黨一向說中共是以宣傳起家,可是現在至少在美國,關於台海用武一事,中共在宣傳上卻輸給了台灣,當然,這也不一定是會永久繼續的。〕

(三)對於諸如以上美國人的疑慮,北京自己常常處理欠妥,形同咎由自取,姑舉一例,以引述之。猶憶1993年「銀河號」事件時,美國中央情報局號稱,有好幾條情報管道都顯示中共的該條船隻是載運核武器(或有高度殺傷力的化學武器)到中東的伊朗。此事如屬實,當然是犯了國際正當行為規範的大禁忌。對此船,美國除了用海軍船艦跟蹤以外,還用了衛星偵察設備盯梢,一時造成全世界矚目。由於美國出面慫恿,沿途沒有一個國家敢允許「銀河號」靠岸。於是,該船於缺糧缺飲水之狀況下,在公海上飄蕩數十日,最後協議由美方派人上船開艙徹底檢查,沒想到檢查結果,證明了該船確實沒有載運中央情報局所指控的武器。這件事,是中共與美國打交道以來,難得一次絕對有理可以大無畏挺起來的時候。美國不但誣蔑了中國,還干擾、剝奪她的一隻守法船艦在公海自由航行的權利,這種違反國際法的案件,如告到國際法庭,一定可以勝訴(有1984年尼加拉瓜告美國侵略之先例可循)。只要一告到國際法庭,全世界一定都是頭條新聞,再如在國際法庭勝訴,則美國人以後對中國將永遠抬不起頭來,以後美國如果再有對北京作任何類似的批評與指控,全世界也決定無人會貿然輕信了,可是,北京也許是無知,也許基於息事寧人,卻乖乖地含冤吞聲;決定不把(或不敢)事情追鬧下去。常言說「你客氣,他福氣」,國際關係上尤然,此事的溫吞下場,反而讓美國人認為北京是紙老虎,好欺負。所以,今年在處理邀請李登輝訪美事件上,華盛頓可以不顧北京反對,亦因認為紙老虎不足懼也。〔註:這點是人為因素可糾正的。〕

以上教訓的總結

本文最後還要對李案過後未來之美、中關係與台海兩岸關係,作一個簡短預測。可是在此以前,需要先將以上各節暗藏的妥帖教訓整理一下,作一總結。

(一)我們已看到白宮最後接受李登輝訪美,固然大部分是由於台灣遊說努力成功,但更重要的,是由於美國國內政治力量較勁而產生的結果。儘管在國內李登輝訪美是如何一件大事,而在華盛頓的外交考慮日程中,它是不足輕重的。在國會來講,這只是一個「禮貌」的問題(Courtesy Matter)。紐約僑界有人質問說,向來在國會真正幫台灣說話的,眾人俱知不過是那幾位議員。卻為什麼這一次投票贊成李來訪,會那麼一面倒的多數?還有,與中國大陸貿易休戚相關的波音公司所在地華盛頓州,它的議員們為什麼不挺身出來說反對的話?我認為這個答案是:在美國國會的紀錄中,任何較為重要的事,決定有人反對的。(譬如連在日本炸了珍珠港後,羅斯福總統要求國會宣戰,居然還有人反對呢!)而在國會沒有人反對,正表示它是無足輕重之舉。所以最後白宮也認為無傷大雅,可以接受。不過,雖然是接受了,白宮與國務院仍一再強調是「私人訪問」,毫無政治意義,而且,由於國務院的訓令,在訪問期間,不但不准有美國媒體的新聞訪問,李登輝也不得舉行記者招待會。原定的唯一在康乃爾大學舉行的記者會,也因國務院壓力而臨時取消。這一切都在表示美國對華政策,並無改變;美國國務院不願讓人有任何改變之錯覺。

我們要忠於事實:訪美事件,既不代表美國政策之改變,更不足以導致其政策有所轉移。國內有人說,李總統訪美,是台灣外交上的一個「突破」。是的,但僅是一個「個案」突破,不表示是一個新紀元的開始,至於如何判斷它是新紀元的開始,還需要看這同樣(或類似)的事件,能否發生第二次。

(二)所有以上所提到的因素與狀況,除了與國際新秩序結構有關的(包括美國政府各部門關係調整)以外,幾乎均是短暫或不太可能重複的「突發」現象(譬如夏威夷過境受蹩而引起國會同情)。所以,同樣的事情要再發生(李登輝如要再來一次美國),其可能性,是無法擔保的。

(三)說起國會同情李總統夏威夷受蹩,因而有這一次補償之舉。我們需要瞭解美國人作風的另一面。就是因為這一次美國給了李登輝風光,我們應該心理有準備,下一次正是美國向中共讓步的時候,以補償這次由於李博士的來訪而讓北京受了委屈。

這裡的三點總結,實際也等於是三點結論,便利於我們預測未來的美中關係及兩岸關係。

管窺未來美、中及兩岸關係

這裡所說的美、中關係,當然是包括了美國與大陸及台灣的關係,而其中又牽涉到了兩岸關係。按照以上的分析及最後的三點結論,我們知道美國的對華政策未變。美國國會能作的後續工作有限,了不起修改《台灣關係法》,以確定對八一七公報之優先。可是國會能不能恢復美國與台灣的邦交呢?國會可以在不足輕重的問題上,斷章取義地投票表示其意見。可是,真正要執行外交的,仍是美國國務院。就因如此,國務院在處理問題時,才必須要審慎負責。所以在李總統剛踏上美國國境之6月7日,國務院發言人重申「一個中國」政策不變,當李登輝在康大致詞的同一天(6月9日),克林頓總統特地在白宮接見了中共大使,表達良好關係的意願,再度宣稱了一個中國政策不變,並一再強調李登輝的訪問純屬私人性質。而且對中共大使表示他(克林頓總統)不會接見李登輝。

上面我們依循美國人一貫辦事作風,臆測不久的未來,美國還可能會找機會「補償」中共這次所受的「冤屈」。可能之方案,包括邀請江澤民來美國作官方訪問等。如這個屬實,我們可以預測美國與中國大陸的關係,雖然是暫時受損,其惡化程度恐怕相當有限,中共揚言要「全面報復」,但實際上它與美國關係變化,有其一定規律。「結構」上的因素,在上面已講過:中共對美國的戰略價值,已隨蘇聯的瓦解而消失。再加後冷戰期地緣經濟時代興起,中國需要美國的程度,遠超過美國需要中國,而以上列舉「過程」上不利於中共的因素,也非長久不可更改的,至少中程來講,美國與中國大陸關係,恐怕現在已到了底俗,以後只能回升,不至於再大幅度滑落了。目前,美國與日本貿易戰,正走向不歸路,譬如,日本已對美國宣佈不參加對伊朗的杯葛,以表示對美國之對抗。而在杯葛伊朗問題上,美國的傳統與國,如英、法、德,已表明不能支持。華盛頓卻深知中共與伊朗關係至密(一如其與北韓關係一樣)。因此,美國多了一個理由不能太開罪中共。何況,美國估計21世紀,中國大陸將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所以,長遠計,美國是有準備不能讓美、中(共)關係惡化的。

針對李登輝訪美,中共認為他是在搞「兩個中國,或一中一台」,而聲言報復。實際上,相對來說,中共的報復,針對台灣的成分,恐怕會比針對美國的為多。但,進一步分析,除了口頭叫囂以外,實際上其對台灣的報復,恐怕也是有相當約束的。這其中有暗藏兩大原因,國人一般不一定太懂。所以需要稍加說明。

(一)對北京而言,李登輝是訪美事件的「元兇」論理,報復應該指向他本人而來。但問題是:北京能不能找到如此的報復辦法,能有效對準打擊李登輝。譬如,讓李登輝明年競選總統落選。任何報復行動,如不能如此准擊「元兇」,反而可能會無謂地讓台灣同胞遭池魚之殃,則報復一事,恐怕將力不從心了。

(二)中共報復,既然無法有效地對準「元兇」,其結果一定還是籠統對台灣的封殺行動。可是,除了繼續搞外交孤立台灣以外,還有什麼其他途徑呢?也許可以限制兩岸貿易與台商投資大陸,甚至阻難台灣境外營運中心之成立與作業。但如此作,無異於吃砒霜藥丸,大陸自己的利益也同樣招損。這其中的玄機,是因為大陸與台灣已建立了一個相當程度的「互相依賴」的關係。研究國際關係理論的人,均知互相依賴關係越深,越能造成一種彼此不能互害的現象。這一現象的雛形,已在兩岸之間產生。我們應從中汲取一更深奧之教訓。即:對台灣安全最可靠之保證,不完全在外援,也不完全在自己軍備之擴張,更重要的是:要與大陸有形無形地建立更密切的相互依賴關係。這樣,中共要傷害台灣,就造成自戕了。

另外與「互相依賴」現象有異曲同工作用的,就是「一個中國」的號召。在這個號召之下,大陸必須要製造台灣同胞的向心力。因此,有很多毒辣報復手段卻變成了禁忌。最能說明這一點的辦法,就是坐下來手擬兩個單子:一個單子列舉中共對台灣封殺的實例;另一單子列舉中共在國際上勉能接受台灣的案例(但需牽涉到中共同意者;如李之訪美,只需美國同意,不算)。譬如,前者應包括台灣之欲重返聯合國而不遂,後者應包括台灣之能維持亞銀會籍。參與亞太經合會,甚至國際刑謷組織等等。

如此比較,我們將會有兩點發覺:(一)這後面的單子,比我們直覺想像為長;(二)中共之是否接受台灣同時出現於國際場合,完全取決於是否它不違背一個中國的大原則。這表面上只是意識形態的問題。但這裡面有暗藏玄機;因為中國大陸要對台灣標榜一個中國,所以一定對台灣同胞還要盡量爭取其向心力。故而有兩個後果:第一,中共對台灣的外交封殺,一定要選擇性為之;要給台灣留個餘地。第二,為了要鼓勵更多台灣的同胞不放棄一個中國的觀念,凡在國際上不致違背這一觀念(原則)的模式(譬如台灣參加亞銀、亞太經合會,及奧林匹克等等),中共必須接受。我們只要抓住了這一點,就能瞭解為什麼我上面說中共對台灣報復的手段,不是沒有預設的限制的。

總的來說,李登輝的確是如願訪美了。但,如上所述,此事僅能比成一個「突發事件」(套用林雲大師形容鄧麗君猝死之語);並不代表是美國的對華政策有所改變。所以,第一,不會有類似事件再度發生;第二,亦不代表是任何新紀元的開始。中共口出狂言要報復。但由於以上已述的原因,它的報復動作,大概針對台灣的成分,比針對美國的為多。另外,由於兩岸關係今日已具「相互依賴」之雛形,所以,在某一個意義上,中共對台灣若報復過頭,結果會導致傷及自已。由諸此,我的預測是中共的報復,將是很有「分寸」的。

再加21世紀是亞太世紀,美國為了玩地緣經濟時代的均勢平衡,一定需要在亞太地區抓住日本與中國。同時也會抓住台灣以制衡大陸。美國在亞太地區的關係,會有兩個三角型的架式:一個是美、日、中(共)。另一個是美國、台灣、大陸。至少中程上,現今美國與台海兩岸的關係,不至大變。而在這個框架之中,兩岸的關係大概也不會太有改變。至於遠程,則需決定於好幾個變數。譬如:中國大陸內部發展情況,中(共)日關係,中(共)美關係,及台灣內部情況,日美關係如何等等。假如有人認為這樣說法,有點像「燒餅歌」,太玄太空洞。那麼,我可以再加一句,即未來變化多半是單一方向(Unilinear)。意即:台海兩岸關係,再麼是維持現狀;再麼是逐漸走向更靠攏(確切形式,待決)。可是絕對不可能企望走回1979年以前的情況。也不可能讓台灣完全跳出「一個中國」的範疇,而另立台灣共和國。我講這番話,是因為中共激烈反對李登輝訪美,認為這樣就是台灣在搞兩個中國,或一中一台。而,相反的,在台灣恐怕也有些人激烈慶幸興李登輝訪美,以為這樣就可以促進台灣的獨立。本文的分析,都指向一個總結論,即,這次李博士的訪美事件,根本就沒有這些別人認為的政治意義。所以中共的激烈反對,與某些別人沾沾自喜之餘的企望,都是沒有理論與事實根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