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林頓大陸行對台灣的衝擊

三不、軍售、復談

張麟徵
(台大政治系教授)


原定今年11月的柯林頓大陸之行突然提前到6月,時辰的提前已透露雙方關係日趨熱絡,再加上最近出人意料的印尼動亂、印度核爆這些擾亂區域安全的變數,相信更對「中」美進一步合作提供助力。雖然有人說美「中」關係的改善並不意味美台關係的倒退,美國會持續發展對兩岸的平行關係。更有甚者,有人還樂觀的認為,美「中」關係的強化也有助於兩岸關係的穩定。但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如果事實要朝上述分析演進,前提是台灣能獨消統長,如是則兩岸關係才能緩和,美國才能與兩岸發展真正的平行關係,美國與中共關係的改善才不致於影響台灣。目前情況下,兩岸一要統,一要獨,迫使美國非選邊站不可。美國可能並不樂見兩岸統一,但也絕不願見因為台灣推動獨立而使美國陷於兩難。就美國利益而言,最好是在「統」的前景下,建構出兩岸關係一個新的機制,消除台海的不穩定性,維持台灣的現狀。這不但需要中共的妥協,更需要台灣的配合。誰在這個問題的處理上最能贏得美國的支持,美國自然會向那邊傾斜。

一 柯江會雙方所圖為何

這次柯江高峰會議除了進一步形塑雙方「面向21世紀的戰略夥伴關係」外,當然還各有所圖。根據香港《明報》的分析,美國希望達成四項目標:一,要求中共加入導彈技術管制體系;二,進一步對美國開放市場;三,改善中共人權狀況,釋放所有政治犯與異議人士,盡快展開「中」美間關於人權問題的非正式對話;四,在敏感的核技術出口問題上與美國全面合作。

至於中共,則希望達成五項目標:一,要求美國將對台灣的三不政策(不支持台灣獨立;不支持一中一台、兩個中國;不支持台灣加入聯合國)形諸文字;二,要求美國減少對台武器供應,尤其是減少對台武器技術移轉,不得提供台灣先進武器;三,全面取消在「六四」事件後對中共實施的各種制裁措施;四,給予中共永久性的最惠國待遇;五,在中共加入世貿組織問題上採取積極支持的態度,不要再設置路障〔註1〕

柯江二次會談當然不會完全實現各自期望,但會有相當進展可以預期。在美國方面來說,他與中共間有關人權問題的衝突已然降低。美國眾院、參院雖然分別通過譴責中共人權案〔註2〕,但美國政府卻一改過去七年連續在聯合國人權委員會提案譴責中共違反人權的政策,今年主動放棄提案〔註3〕。顯然「中」美之間對此問題已有默契:美國不施壓讓中共難堪,中共逐步釋放異議人士,並參與聯合國《經濟、社會與文化權利公約》,甚至《公民與政治權利公約》。魏京生與王丹的先後被釋,北京在去年10月簽署《經濟、社會與文化權利公約》應可證明此一默契之存在。預期中共除繼續釋放在押異議人士外,也將同意與美國展開關於人權問題的非政府談話。

在美國關切的中共加入導彈技術管制體系問題上,傳聞美國以同意提供發展飛彈的美國衛星發射及導航技術為誘因,促使北京簽署此一協定〔註4〕。果真中共取得此一敏感的太空技術,則投桃報李,可能會同意加入導彈技術管制體系。至於核技術出口問題上,由於印度在5月試爆核彈,刺激巴基斯坦,核子蕃衍的陰影擴大,如果美國不能防止問題惡化,中共有猶豫的藉口。但做為國際社會負責任的成員,以及為「中」美的合作計,中共一定會在此一議題上與美國做相當的配合。

經貿問題是另一重點,最惠國待遇、開放市場、加入世貿,這幾個問題環環相扣。中共期待的永久最惠國待遇,美國可能鬆手;期待美國同意中共以開發中國家身份加入世貿,能否突破,則有待觀察。至於開放市場,平衡貿易,既與加不加入世貿組織有關,也非一次會談能解決。倒是中共對此次東南亞金融風暴的因應態度,以及咬緊牙關做出的人民幣不貶值的承諾,對港幣的支持,使東南亞金融風暴不至於雪上加霜,一定會贏得美國的讚譽。也許會使雙方在金融貿易領域中的合作有所增進。

至於中共視為「中」美關係上核心敏感的台灣問題,縱然美國不想碰觸,但一定也無從迴避。於此,第四公報之說遂甚囂塵上。

二 「三不」與第四公報

第四公報的陰影在江澤民去年訪美以前傳出,其後一直揮之不去。97年的柯江高峰會雖然沒有出現針對台灣的第四公報,會後的聯合聲明中,關於台灣問題,仍只強調「一個中國」與「三公報」,似無新意。但實際上雙方為此有過拉鋸,最後的妥協是不形諸文字,由柯林頓在與江澤民的晤談中親口說出「不支持台灣獨立,不支持一中一台、兩個中國,不支持台灣加入聯合國或以國家身份為會員的國際組織」這些話以讓大陸安心。其後又由國務院發言人魯賓在記者會中加以重申〔註5〕

事實上,此一對台灣的「三不政策」,自1995年美國國務卿克里斯多福向中共保證以來,美國官員一再重複,但中共仍不放心。去年雖經柯林頓親口承諾,但總不比落實於文字來得具有約束力。所以自今年3月份柯林頓宣佈提前於6月訪問大陸後,就又傳出中共向美國施壓,重提第四公報之議。

台灣政府對美國三不政策的反應頗堪玩味。沒有聽說台北為此問題向美國交涉或抗議。仔細推敲,台灣自有其難處。執政黨表面上一直是反台獨的,如何向美國說明其口是心非?執政黨長期以來都主張一個中國,表面上與中共對「一個中國」之爭只在解釋不同,要求「各自表述」而已,還不敢公然宣稱放棄,怎麼去向美國說我想要的就是「一中一台、兩個中國」?至於聯合國,美國早在一九九四年時就表態不支持,但同意「讓台灣的聲音在不以國家為會員的國際組織中被聽到」,當時都接受了,現在有甚麼好反對?所以說,美國這「三不」其實沒有甚麼新意,大家心照不宣也就算了,現在應中共要求,大張旗鼓,正正堂堂由柯林頓總統口裡說出來,確實讓台灣夢碎。如果台灣不搞台獨,其實沒有甚麼損失。問題就在台灣朝野,除了新黨,都搞台獨,區別只在明獨暗獨,急獨緩獨。所以對美國的「三不」,台灣朝野只有「苦在心裡口難開」。政府只能顧左右而言他,不提「三不」,只強調希望美國對兩岸平行交往。在美方向我簡報柯江會有關台灣問題的部份後,胡志強也只能以「船過水無痕」的輕鬆態度一語帶過,好像真的沒有任何傷害。而民進黨建國黨也不敢為此向美國政府抗議,還要很阿Q的說,美國只是「不支持」,不是「反對」嘛。真是無可救藥。

台灣朝野此一應對態度,某種程度展現了台灣逆來順受的韌力,某種程度也顯現了台灣無可如何的處境。事實上無論是台灣獨立,一中一台、兩個中國,或參與聯合國及其他以國家為會員的國際組織,如要成功,美國的支持雖非充份要素,卻是不可或缺的要素。柯林頓親口道出的對台三不政策,難說對台灣分離主義人士不是打擊。

此次柯林頓北京行又傳出「三不」或將寫入雙方共簽的文件,我方的表現倒是毫不在乎。陸委會副主委林中斌表示,美國對台「三不」政策無論是否納入「中」美關係新文件,美方對台政策都已定案,對未來的美台關係不會發生影響,充其量只是對我方民眾心理有所影響〔註6〕。事實上,台灣朝野目前關切的重點主要是在對台軍售上。理由很簡單:只有有了充份的武力,才可以具備嚇阻中共犯台的實力,而這又何嘗不是俟機搞台獨的本錢呢?

三 軍售問題

這些年中共封殺台灣在歐洲的軍售市場相當成功,歐陸國家,無論法國、荷蘭、德國等現在都已拒絕對我出售軍品,唯一的缺口就是美國。中共尤其忌諱美國對我出售飛彈防禦設備,或允許台灣加入美國反飛彈體系的研發,所以最近也一直在美國對台軍售上向美施壓。因為美國一再要求中共停止對伊朗、巴基斯坦等國的核子技術、導彈等輸出,以降低亞西地區緊張情勢,當然就提供中共在此問題上施壓的籌碼。所以台灣目前所最擔心者,就是在新一輪的柯江會談中,美國會否讓步,軍售問題會否落實為文字。

最近幾個月來,對台軍售問題在美國出現許多不同的聲音,雖然讓台灣擔心,但也提供機會要求美國澄清。美國政府官員一再表示;美國對台軍售以《台灣關係法》為依據,「從均衡角度審慎提供台灣防禦性武器」,絕不會以對台軍售之限制來交換中共停止出售核武科技給第三國〔註7〕。而我國政府高層研判,認為台灣問題既是「中」美關係的核心,當兩者利益沒有完全一致時,美國不可能在最底線的軍售立場上對中共讓步,所以軍售限制大約不會寫進此次柯江會後的文件中〔註8〕。此一分析雖可謂合理,但仍令人不能完全無慮。所以陸委會主委張京育不惜放狠話說,如果中共把「三不」及停止對台軍售寫入這次柯江會談的聯合聲明中,台北將不惜切斷兩岸協商〔註9〕。實際上此一威脅主要乃針對軍售。

是否對台軍售不寫進柯江會後文件中,就可以讓我們高枕無憂呢?恐怕也未見得。美國對台軍售事實上受《台灣關係法》及《八一七公報》兩個文件的制約,而這兩個文件基本上有其扞格之處。依照《台灣關係法》出售軍品予台灣,是為了「維持台灣防衛承諾」。而依據《八一七公報》,在兩岸問題和平解決的認知上,美國對台軍售的數量應該逐年遞減,終至完全停止。可是從事實上驗證,美國並未兌現其在《八一七公報》中的承諾,這也是中共一再向美國施壓的原因。

對此,雙方當然都各有說詞。對美國來說,中共從未接受放棄對台用武的要求,在兩岸問題不排除可能武力解決的前提下,審慎提供台灣防禦性武器並不違背《八一七公報》,更何況1995年7月以後,中共連續軍事演習、飛彈試射,使台海局勢分外緊張。可是就中共來說,雖未承諾完全不使用武力,但已將其局限於特定的情況下,即台灣宣佈獨立、外國勢力介入台灣、台灣發生內亂等。同時中共一直主張「一國兩制,和平統一」,希望透過談判「結束敵對狀態」,解決兩岸僵局,前此一系列的軍事演習,飛彈試射不過在嚇阻台獨,並無對台用武之意,美國實不應以此為藉口持續對台軍售,因為此一做法反而升高台獨氣勢,造成台灣有恃無恐,遲遲不願進行政治談判,使台海局勢更增不安。

美國這種遊走於《台灣關係法》與《八一七公報》的夾縫間,持續對台軍售的做法,不僅中共抗議不斷,國內也出現了不以為然的聲音。今年3月,前白宮國安會亞洲事務資深主任包道格就表示,美國應暫停對台軍售,避免對台發出錯誤訊息,「因為武裝台灣並不是我們應給台灣朋友的政治保證,最有效的政治保證應是來自於(兩岸)對話與實質的政治交流」。「美國政府與民間人士也認為,台灣的有力反對黨正因具挑釁性的台灣獨立立場,與美國走向衝突」。包道格又說,「已經向柯林頓政府建議,暫停對台灣出售主要武器,一則是讓台灣有時間消化累積已超過180億美元的軍售;一則是要台灣採取政治行動,表達對本身國家安全的重視」〔註10〕。包道格基本的立場是兩岸可以經由談判降低緊張情勢,台灣固然不能在軍事上過弱,以致無法進行政治談判,但美國也不能過度武裝台灣,催化兩岸軍事競賽。非僅如此,包道格一向反對出售潛艇給台灣,因為那超過台灣需要,也反對國會建議提供台灣戰區飛彈防禦(TMD)系統〔註11〕

緊接著是美國國務院代理國務次卿侯倫,在北京與中共進行軍備管制對話之後,答記者問,表示在與中共官員的會談中,確曾提起美國對台軍售議題,他也相信此一問題未來仍將是「我們定期對話的一部份」,並謂軍售將依據《八一七公報》執行〔註12〕

國會方面,一向是支持台灣的,但最近也有不同的看法。4月下旬,眾議院國際關係委員會亞太小組主席畢萊特說,台灣必須避免一些挑釁性的動作,否則會失去美國的支持;又說,台北要維持台海的和平與安全,應把重點放在與北京的對話上,而非一味追求武器的升級〔註13〕

美國學者李侃如今年初也提出「台灣的對外軍事採購應以中共對台的軍事部署為相對考量」的說法,此一建議非常值得重視,因為他隱涵的意義是將《台灣關係法》與《八一七公報》掛勾。直言之,只要美國相信中共對台灣的相關軍事部署並不至於對台灣安全構成威脅,只要美國認為中共軍力尚不足以跨海犯台,甚或美國願意接受北京有條件的不用武承諾,都可以給美國充份藉口,逐年減少或停止對台軍售。如此既符合《八一七公報》的承諾,也沒有違反《台灣關係法》的精神。

除此之外,日本《產經新聞》也在4月間報導,在柯林頓訪問中國大陸之前有意暫停對台軍售〔註14〕

這些說法,相當發人深省。因為大凡政策改變,總會出現一些風向球,以試探民意,凝聚共識。美國民意,特別是國會還是相當親台的,如果停止對台軍售,台灣一定會向國會求援。上述這些說法即在逐漸轉移民意,為新政策鋪路。當年「中」美關係波折重重之際,美國偏向台灣,對《八一七公報》彈性解釋的做法,如今在「中」美關係日形熱絡之時,可能反轉適用到《台灣關係法》上了。美國政府退職官員,如雷克,一再強調中共目前尚無攻台實力,是否就是在為減少或停止對台軍售預埋伏筆呢?以中共之大,當時尚且無法反制美國,令其遵守《八一七公報》。那麼以台灣當前實力,在今日美國對台軍售政策形在質變之際,我又能如何強迫美國執行《台灣關係法》呢?

上述這些不同的聲音雖然後來又經當事人或美國官方粉飾,但透露的訊息仍值得重視。事實上我國軍方在剛結束的華美軍售會議中已感受到,隨著美國與中共建立戰略夥伴關係,雙方關係逐漸改善的情況下,美國對台軍售並非沒有隱憂,特別是在高科技武器的獲得方面。但相信美方絕不會在此次將軍售問題行諸文字〔註15〕。軍方的看法相當正確:一方面在目前的情況下,美方對我要求採購若干先進武器,如潛艇、飛彈已經一直拒絕;另方面,美方沒有立即在軍售問題上鬆手,完全遷就北京的必要。即便要減少、暫停對台軍售,只做不說對美國可以留下更大迴旋空間。

值得深思的是,誠如美國朋友所說,台灣要這麼多的高科技武器究竟有何用呢?如果要搞台獨,再多的武器也不能擔保台灣的安全。台海的和平是建立在兩岸的對話上,而非軍事的對抗上。

只是,我們認真想對話、談判、結束敵對狀態嗎?這就要回到台灣政治心理的研判上來了。台灣是想藉由談判緩和緊張,還是想藉由談判走向獨立呢?

四 美國對台政策之改變與促談

台獨是兩岸關係最大的變數,也是「中」美關係上最大的夢魘。以前美國認為民進黨還不成氣候,也相信執政黨追求統一的說法,但事實證明美國是錯判了台灣的情勢。現在執政黨高層領導的主流派,台獨傾向已彰彰自明,民國86年底的縣市長選舉也透露出民進黨不無執政的可能。因此,美國被迫必須正視台灣此一朝野合流的台獨趨勢與危機,力謀因應。相對於台灣分離趨勢的明朗化、現實化,美國開始覺得北京對台北當局的瞭解、研判並非無中生有,也非全無道理。而正在建構中的「中」美面向21世紀戰略夥伴關係,顯然是經不起台獨主張落實時所造成的衝擊的。所以,當務之急是如何消「獨」,並將兩岸導入談判的正途以避免危機。

分析起來,美國對兩岸政策的轉變並非一夕形成,而是一個漸進的過程。此一趨勢之成形,既取決於兩岸的實力,也取決於兩岸對美政策的正確理性與否,是否也考慮到美國的利益。兩岸實力在形勢上我很難著力與改變,爭取美國支持憑的就是誰的對美政策較能贏得美國的青睞。

這幾年來中共與美國的關係起浮頗大,由幾乎兵戎相見,到握手言歡,同意建構「戰略夥伴關係」,不能說中共的手腕不高明。飛彈試射與航母馳援,雙方先兵後禮,讓彼此都清楚了各自在台灣問題上的底線,懂得自我節制。展望世局,為「中」美兩國的利益計,自然交往勝過對抗或圍堵。如此,凡事不能不為對方想一想。就中共而言,即便有困難,在人權、核武飛彈輸出、貿易、以及其他國際事務上,還是不得不與美國做相當程度上的配合,這也正是中共這兩年的做法。如此,中共就在美國心目中形塑了一個理性、可與溝通、可以合作的形像。其在國際事務,乃至於台灣問題上表現的高度彈性、可期待性,大大增加了美國對他的好感與信任。

相對與中共的投美國之所好,彈性調整立場的做法,台灣對美的政策,或由於在野黨的牽制,或由於當政者的情結,仍然僵化教條。尤其是「務實外交」上的若干做法,如積極推動參與聯合國及其他國際組織,或是在「一個中國」政策上的撤退,在兩岸政治談判上的出爾反爾等等,都讓美國覺得台灣根本志不在營造一個和諧的兩岸關係,台灣想在兩岸衝突中強拉美國下水,台灣在分離主義上的傾向越來越清楚,台灣在發展中的「中」美關係上確實可能成為一個障礙。

在上述情況下,美國調整其對兩岸原有的政策,將本來偏向台灣的天平,轉動向大陸傾斜是可以理解的。這一趨勢一但出現,對台灣的傷害即已形成。

去年10月柯江會後,柯林頓即呼籲兩岸盡速展開會談,且說「越快越好」。回應美國的喊話,台北也一再要求大陸,希望在「不預設前提下」,北京能早日同意。但事實上台北不僅有「不預設前提」的前提,拒絕「一個中國」,而且根本排斥政治性談判,只願重開事務性談判,所謂「由那裡中斷,就由那裡開始」就是這個意思。台北的想法是兩岸只要進行事務性的談判,解決因交流衍生的實際問題,又能藉此釋放美國要求復談的壓力就夠了。政治性談判,或政治談判的程序性商談都不是台北現階段想要的。所以當北京為營造復談氣氛,邀請海基會秘書長焦仁和參加廈門去年12月舉行的兩岸經貿會議時,就遭到台北提議由海基會董事長辜振甫率團參訪的婉拒。台北究竟在賣什麼葫蘆?為什麼拒絕政治談判?美國人先是一團霧水,但如今也漸漸明白了:台灣政府口口聲聲說談判,道統一,但事實上是志在分離。這一立場早晚會陷美國於兩難,如此,美國的對台政策可不能再模糊下去了,必須給台灣一個明確的訊息。這就是這半年來美國態度轉變的原因。

今年1月美國前國防助理部長奈伊訪台時就主張,美國應澄清對台政策,如果持續保持模糊等於是向災難招手。奈伊建議美國應事先表明不會承認台灣獨立,並將鼓勵其他國家採取同樣行動。奈伊同時建議如果台灣表明不會宣佈獨立,中共應給予台灣更多國際生存空間,特別是在經濟領域方面。但奈伊也提出萬一台灣宣佈獨立,美國也應告訴中共,「這並不表示你們可以動武」〔註16〕。其後奈伊一再重申此一立場,又極力強調恢復對話為兩岸當務之急,隱隱然顯現美國對台政策新趨向。

繼奈伊之後,美國前國防部長裴利一行人在訪問北京之後來到台北,這次訪問特別之處,是他們毫不掩飾他們獲得官方的支持。裴利一行人帶來兩個訊息,一是希望兩岸早日展開談判,事務性談判與政治性談判其實可以平行進行。二是美國反對台灣獨立。裴利特別向民進黨人士表示,若台灣宣佈獨立,中共不會手軟,美國也不會出兵〔註17〕。此一立場也為3月訪台的美國前國家安全顧問雷克所支持〔註18〕

這種促談反獨的立場,不僅前政府退休官員看法一致,學界亦復如此。何漢理、李侃如等一行人也在裴利等人之後來台。在兩岸復談方面,他們認為台北缺乏彈性,北京較能伸縮;在台獨問題上,則持明確反對立場。如果因宣佈台灣獨立而引起中共犯台,美國的態度是「我們絕對不會派兵,不會幫助你們」〔註19〕。對未來兩岸關係,李侃如甚至提出兩岸簽署50年中程協議的構想,以化解台海危機。

從美國政府、學界、智庫的談話,我們不難想見,6月柯江會後,促談的壓力會更大。就中共所提「一個中國」的前提來說,中共一再軟化其立場,從「一個中國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台灣是中國的一部份」,到「一個中國是現在進形式的中國,是兩岸致力追求的一個中國」,到「大陸加台灣就是一個中國」,到「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台灣是中國的一部份」,再到「一個中國可以回歸到中華民國憲法的規定」,大陸身段之軟,彈性之大,已令美國印像深刻。但台灣還是咬緊第一種說法不放,難怪美國有識之士要問,一個中國有那麼多的說法,台灣為甚麼總撿最壞的挑?不過,美國朋友最近也逐漸明白了:一,台灣根本不想進行政治談判,一切的說詞,不過在找藉口罷了;二,台灣既志在獨立,建基在「一個中國」、「邁向統一」的政治性談判當然免議。

台灣想把「一個中國」拋開,在相互承認為對等實體,也就是在一中一台、兩個中國,「獨」的基礎上,或先「獨」,再看要不要統的基礎上展開兩岸談判,中共即使彈性再大,大約也不會接受。而純粹「事務性」的談判,證之於前一階段的經驗,也都會卡在政治性的考慮而過不了關,這樣的復談除了幫助台灣釋放來自美國的壓力外,別無好處,中共也未見得會考慮。那麼,就這麼耗著囉?那可是台灣方面的如意算盤。在1995年李總統訪美以前,台海情況還相對穩定,確實可以耗一下。但時移勢易,經過導彈航母風波,台海現況可是高度不穩定,如果雙方不坐上談判桌,營造出一個較和緩的氣氛與局面,別說中共一天到晚會向美國施壓,美國自身也怕高度不穩定的台灣內部政治局勢,不一定那天突然脫韁難控。任其耗著,美國恐怕也終日不得安寧。目前美國雖然還說在兩岸間不做調人,不介入,但由美國退職官員、學者絡繹於途,個個異口同聲敦促兩岸復談,警告台獨的挑釁性、災難性,台灣又焉能不動如山,何況美國手中還有一張軍售王牌?

兩岸三邊的戰略三角關係最近兩年已有了大幅的變化。美國官方雖然信誓旦旦,在美「中」關係的發展上不會犧牲台灣的利益,但會否兌現此一承諾,主動依然操之在美,不能令人全然安心。而且如果我們把時間拉長,格局放大,來看美國對兩岸的政策,我們不難發現:自一九四九年以來,無論美國與中共為敵為友,台灣都不過是美國制衡中共的一顆棋子,美國對台灣的政策一向取決於美國自身的利益。在美國決定與中共全面交往的今天,美國並未完全放棄有朝一日也許仍有圍堵中共的可能,台灣自然還有其潛在的利用價值。但是台灣如果在目前美國與中共積極改善關係的過程中,強行扮演一個破壞者的話,終將不免惹起美國反感,而使美國不得不採取不利於台灣的做法。屆時,台灣可能連現有的地位都不能保,這是主政者,及口口聲聲聲稱愛台灣者,所不能不深思的。

〔註1〕《聯合報》,民國87年5月2日,版13。
〔註2〕《中國時報》,民國87年2月27日,版9;《聯合報》,民國87年3月4日,版9。
〔註3〕《聯合報》,民國87年3月15日,版9。
〔註4〕涉及此一太空先進技術移轉的兩家公司為勞瑞爾通訊公司與休斯電子公司,此一技術移轉為柯林頓批准。詳見《聯合報》,民國87年5月2日,版13;《中國時報》,同年5月5日,版9。
〔註5〕《聯合報》,民國86年11月2日,版2;11月5日,版9。
〔註6〕《聯合報》,民國87年5月2日,版13,5月12日,版13。
〔註7〕《華府軍售立場不變》,《中國時報》,民國87年4月29日,版4。
〔註8〕《我方有把握軍售不會成為「羔羊」》,《聯合報》,民國87年5月12日,版13。
〔註9〕《兩岸會談難脫國際格局制約》,《聯合報》,民國87年4月30日,版9。
〔註10〕美國《國防新聞週刊》專訪包道格的談話,轉引自《包道格吁白宮暫停對台重大軍售》,《聯合報》,87年3月24日,版4。
〔註11〕《包道格再談「暫停對台軍售」》,《聯合報》,民國87年3月29日,版9。
〔註12〕《對台軍售美與中共將定期對話》,《聯合報》,民國87年3月30日,版1。《美重申對台軍售不變》,同報,3月31日,版4。
〔註13〕《爭取支持台灣應避免挑釁》,《中國時報》,民國87年4月26日,版1。《畢魯特:台海問題不應被誇大》,《聯合報》,同日版9。
〔註14〕《中國時報》,民國87年4月24日,版9。
〔註15〕《美對台軍售並非沒有隱憂》,《中國時報》,民國87年5月3日,版2。
〔註16〕《奈伊:美應澄清對台政策》,《聯合報》,民國87年1月8日,版9。《台灣不獨立,北京不動武,華府認可》,《中國時報》,民國87年1月10日,版2。
〔註17〕《促談恐難避免政治談判》《中國時報》,民國87年1月20日,版2;《陳水扁許信良分別會晤裴利》,版2。
〔註18〕《雷克:不建議台灣加入聯合國》;《台獨:視之為挑釁》,《聯合報》,民國87年3月6日,版2。
〔註19〕《何漢理:美三個不支持可能寫入柯江會公報》,《聯合報》,民國87年2月22日,版9。《關切台海和平,美方全力防獨》,《中國時報》,民國87年2月9日,版2。

民國87年5月21日脫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