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世界銀行《2020年的中國》

邱毅
(中華經濟研究院研究員)


在東亞金融風暴過後,許多經濟學家對中國大陸的經濟發展前景並不樂觀,認為人民幣在貿易萎縮的壓力下將難逃貶值命運。到底中國大陸能不能免於金融風暴的衝擊,甚至在風暴中化危機為轉機,順利在21世紀初邁向「經濟起飛階段」,世界銀行的報告書《2020年的中國》是一份很值得參考的資訊。

以下作者針對《海峽評論》第89期所刊載的第一章「瞭解現在」和第二章「預卜未來」內容,提出台灣經濟學家的看法。

(一)轉型的奇蹟

世銀報告書指出中國正處於兩個歷史性轉型過程中,這兩個轉型分別是「從鄉村型農業社會走向城市型工業社會」,與「從指令性經濟走向市場經濟」。

中國就像是一個既老又大,層級又多的公司,也就是說她已罹患了「恐龍症」。四大病徵分別是權力集中於少數人之手,民眾對共產主義的認同減弱,常使功能性衝突變成人際鬥爭,對外界資訊缺乏學習機制。所以如果沒有鄧小平勇敢地、穩健地、明智地去面對恐龍症,今日的中國恐怕仍如印度一般的貧窮落後。

我說鄧小平「勇敢」,是指他敢突破傳統的禁忌和權力糾葛,去點燃改革的聖火。「穩健」是指懂得從農村而城市,由試點到沿海城市,到三沿(沿海、沿江、沿邊),到全國,鄧小平並沒有盲從西方資本主義模式,所以改革沒有陷入「一收就死,一放就亂」的預言中。「明智」是指在市場與管制經濟的矛盾中取得平衡,以鄉鎮企業去衝撞國有企業改革,用外資去引導內部金融與流通體制調整,再用經濟改革去挑戰官僚體系和政府機構,一步一腳印,「摸著石頭過河」,中國的經濟發展才能有今天的燦爛成就。

上述兩種轉型相互作用,激發快速經濟成長,在過去的18年間,中國經濟增長了四倍多,平均成長率接近兩位數,使二億多中國人告別了貧窮威脅。在一般富裕國家,要做到這種大規模轉型,恐怕要花上幾個世紀的時間。可是在中國,這一進程被縮短到10幾、20年。由於走得快速,當然會迸發出一些新的難題,像是不穩定、失業、糧食不足、分配惡化,與貪污腐化等,這都成了江澤民和朱鎔基新政權組合的最大挑戰。

(二)經濟成長探原

世銀報告書指出中國經濟迅速增長有三個特徵。第一、是經濟成長為各個省份都帶來了好處,沿海各省的增長率為9.7%,但非沿海省分也不差。第二、是伴隨經濟增長的週期性波動,像通貨膨脹。這反映出由於財政,企業和金融系統未能完成改革所引起宏觀經濟管理上的失誤。第三、是生產力成長得相對快速,這種經驗與多數亞洲國家依賴資本投入增加來推動成長的現象,有顯著不同。

世銀報告是經過客觀調查與嚴謹計量分析的結果,不過也正因囿於統計方法,這些專家忽略了沿海與非沿海省分發展差距擴大所潛伏的隱憂,部分西方觀察家甚至預言這種差距將造成諸侯經濟與政治分裂危機。然而較令人慶幸的是,如果中國經濟增長大多數來自生產力增加,而非大量資本與勞力投入,則透過技術散佈與移轉,目前的各省發展差距將會逐漸縮小,因為技術的移轉要比資本和勞力具有彈性。

世銀報告書並歸納出自1978年以來造成經濟顯著和持續增長的四個主要因素,即(一)高儲蓄率,(二)經濟結構變化,(三)務實並具中國特色的改革,(四)農業改革與鄉鎮企業。

中國目前擁有全世界最高的儲蓄率,37%。而且更重要的是,儲蓄率相當穩定,即使在經濟進行重組時也是如此,這與東歐和前蘇聯在經濟轉型時儲蓄率暴跌明顯不同,也擺脫路易士(Lewis)指出「貧窮惡性循環」的成長陷阱,進而因為擁有高儲蓄率而進入成長的良性循環之中。

中國的經濟結構變化表現在農業比重的下滑,勞動力離農也促進經濟所有制模式的轉變,特別是刺激私有、個體企業,集體企業與鄉鎮企業的昌盛,也成為吸引外資進入中國的有利因素。不過由於各省的經濟結構變化快慢差異很大,自然造成城鄉差距與地區發展失衡等問題。

中國經濟改革的精神是「務實」和「漸進」,這些特徵在改革的四個領域中得到充分體現:農業、鄉鎮企業、貿易和國有企業。農業改革一開始是大幅提高糧食收購價,接著推出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按這種制度,集體所有土地被分到家庭,有效期長達15年,已相當接近私有制,經濟誘因的注入當然使農業生產力大幅上升。農業改革成功為鄉鎮企業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但中共一直到1984年才正式支持這種變化。鄉鎮企業的發展與國有企業之間形成了競合關係,一方面鄉鎮企業購買國有企業生產的原材料加工,國有企業將部分製造工作分包給鄉鎮企業;另一方面鄉鎮企業的繁榮也撞擊了國有企業改革,並促進個體與私有企業的昌盛。

(三)經濟發展的挑戰

世銀報告書指出中國經濟成長的實力和優勢,但也指出其存在一系列不易克服的風險與挑戰。首先是市場機制須要有一個高效能政府,但中國卻只存在龐大的政府,政府效能欠佳拖垮了經濟進一步增長的動力。事實上朱鎔基已經注意到這個問題,他強調三年內要將40個部會委減少成29個,公務人員裁掉一半,這項政府再造的工程顯然極度艱巨,也令人悲觀。

第二項挑戰是日益惡化的環境品質,尤其在工業化進程裡,空氣和水污染越來越嚴重,要改善這些問題,必須觀念突破和一系列複雜法令規章的修改,不過顯然難度很大。第三項挑戰是國民收入的風險增大,隨著中國的富裕,需要有相應的政策和體制,保證存在一個充滿關懷並有競爭秩序的制度,並深入挖掘出人們的創新力,但觀察中國目前的教育、保健、和社會保險制度都缺乏這種特質。

第四項挑戰是糧食供應不足,中國的耕地只佔世界7%,但人口卻佔了世界的五分之一,中國糧食短缺問題的確不容忽視,朱鎔基雖信心滿滿地表示中國沒有缺糧危機,但觀察農業資源大量流失,與農業資金被佔用的情況,朱鎔基顯然過份樂觀。第五項挑戰是貿易摩擦,歐美國家對貿易失衡的不滿較60年代更加敏感,中國必然受到更大的壓力被要求開放產品進口,這一來對以經營內銷市場為主體的國有企業會形成巨大的壓力。

(四)經濟的前景

世銀報告書指出中國九五計畫將1996年到2000年發展目標訂為平均年成長率8%,應該可順利達到。報告書進一步指出在今後的25年裡非常有可能出現快速增長,但要取決於所需的高儲蓄率與生產力增長率,這也意味要保持良好的改革勢頭,精明的宏觀管理與政府部門之效能。

世銀在撰寫這份報告書的時候,東亞金融風暴還沒有出現,所以評估與預測的結果比較樂觀。在東亞金融風暴後,因為中共堅持人民幣不貶值,將使出口成長率大跌,在內需無法有效彌補出口短缺的情勢下,1998年中國經濟成長率低於8%(甚至有可能跌至6%以下)將是必然的結果,而在印尼動亂引發第三波東亞金融危機後,往後兩年朱鎔基想堅守人民幣,可能要付出更大的代價,而國有企業、金融機構和政府機構三項改革都將受阻。我甚至認為未來兩年是中國經濟最困難的時刻,堅韌如朱鎔基者都可能受到最嚴峻的挑戰(經濟的或政治的)。不過如果能挺過去,在2000年時中國經濟將雨過天青,大放異彩。

所以要預測2020年的中國,關鍵要看朱鎔基如何處理1998年至2000年的轉捩時刻。平穩過渡,中國將坐直通車,往世界經濟強國邁進,甚至超越美、日。過不了這個關卡,政治將出現動亂,目前的權力核心有垮台可能,更遑論在2020年想成為經濟大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