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論亞太金融危機與兩岸關係

賴尚龍
(經濟學博士,聯合國經濟社會事務部主任經濟事務專員)


前 言

自1997年亞太金融危機浮現,東亞各國幣值迅速下降,外匯償付發生嚴重問題,同時金融市場也宣告不穩,影響所及,其國內企業、銀行皆相繼遭受衝擊,造成區域性經濟危機,國際機構極為關注。因為亞太區域於前幾年皆公認為世界經濟發展迅猛地區,不料危機突然襲來,世界亦受影響。不僅東亞各國相繼採取措施,國際金融機構也應要求緊急救援。

至1998年春天,亞太金融危機卻未平復,日本國內經濟仍然衰疲不振,銀行壞賬且日益嚴重,日圓相繼貶值,山雨欲來風滿樓,乃有形成第二波危機到臨之勢。

於此亞太各國蕭條衰敝之際,唯有兩岸三地尚稱穩定,發展勢頭雖受影響,但是總體而言,依然穩住陣腳,仍有成長潛勢。台灣於1998年初以來,雖曾抵抗美元強勢衝擊,然因又有日圓疲乏下墜壓力,台幣遂有超過20%之匯率下降,台灣股市亦受衝擊,長勢受挫。香港則全力堅持與美元聯繫之固定匯率,幾番調升利率,採取措施奮力捍衛港元。但是在危機壓力之下,香港股市下挫40%左右,同時其房地產市值亦遭重擊,貶率幾達30%以上。雖處此逆勢,香港仍能維持其金融市場基本穩定,但經濟長勢已受阻撓,到5月底失業率增加至3.5%,成長率卻降為負值。

然而相對東亞其他各國及地區而言,兩岸三地總體情況仍屬基本穩定,且有復元之勢。東亞各國於今年5月底為止,平均匯率幣值下降至少40%,而甚至有達70%者(如印尼),國內企業相繼破產,社會騷亂,政府不穩,形成嚴重危機,進一步影響了亞太地區的和平穩定形勢。

唯有中國大陸表現較為安穩。1998年第一季度中國出口貿易較之去年同期成績,略有下降,而全國經濟成長率則達7.5%左右,雖較原定全年平均成長率8%低,但仍在可以接受之範圍內。尤其於5月下旬,日圓急瀉,較之去年底貶率幾達40%。東亞地區再次引起恐慌,深懼日圓進一度貶值將推波助長另一次的東亞貨幣貶值,加重危機程度,唯幸中國大陸穩守陣腳,堅持人民幣匯率不變,乃能砥柱中流,暫緩惡化局勢。

在此金融危機背景之下,東亞地緣經濟及地緣政治皆因之有所變化。直接影響到兩岸三地關係。尤其是台海兩岸,目前互動也進入更關鍵的時刻。若果兩岸決策合乎亞太地區大形勢及大趨勢所需,兩岸關係則可有突破性的躍進。反之,若是違反亞太地區群體利益,則不利地區穩定,助長金融危機蔓延,則不僅亞太受損,而且兩岸關係也會產生另一波重大倒退。

我們在此願從下列幾個角度,闡述上列觀點:

一、亞太地區金融合作的若干可能措施;

二、台灣當局建議兩岸合作召集國際會議,籌商挽救亞太金融危機的可行性;

三、亞太金融危機後的亞太地緣政治形勢變化;

四、兩岸三地金融合作及兩岸關係。

一、亞太地區國際金融合作的若干可能措施:

二次大戰後,亞洲各國及地區發展階段及方式殊異,經濟結構差異較大,同時,東亞各國及地區則多半採取與美元聯繫之固定匯率,因此區域內多邊性金融諮商及合作需要並不迫切。1950年代,曾經成立以澳大利亞、紐西蘭,及東南亞諸國為主的各國中央銀行定期討論培訓專業金融人員的組織SEANZA,到了1966年才成立了SEACEN(東南亞各國中央銀行組成)作為該地區銀行研究培訓的聯合組織,迨至1990年APEC(亞太經濟合作理事會)數次討論區域內之金融合作問題,遂於1991年成立了EMEAP(東亞各國中央銀行首長會議)以交換金融信息為主。而日本銀行則負責向其他中央銀行報導解釋七國高峰會議的各項財經決議。此為東亞地區多邊性金融諮商之開始。

1995年EMEAP11會員在香港召開總裁年會,會中通過參與各銀行交換各國各地區金融漲落信息,貨幣流通情況,以期相互合作保持各自貨幣之穩定。同時,於1996年,BIS(國際清算銀行)接受了除日本銀行以外的亞洲其他銀行會員;包括了中國人民銀行、印度儲備銀行、韓國銀行、新加坡貨幣管理署、香港貨幣局,此項措施使東亞地區金融合作有了重大進展。次年5月EMEAP年會在上海召開,當時各會員銀行已經警覺到亞太金融問題正在形成危機。該年會要求於亞洲成立多邊金融機構以協助補充國際貨幣基金之功能。雖然因為種種原因,此項決議未能付

諸實行,但是此項決議中所達成之共識,卻是稍後1997年IMF決定動用170億美元解救泰國危機之主要動力。在此170億美元中,亞太各國及地區則提供了100億美元左右用以作為支持款項。

亞太金融危機自1997年7月於泰銖幣值急劇下貶開始,衝擊各國,韓國、印尼、馬來西亞、菲律賓皆先後波及,該地區匯率及股市雙雙受創,經濟衰頹,企業不振。集中於金融管理方面,包括了匯率政策調整、貨幣發行數量、經濟結構轉換、銀行機構監管、宏觀財政調控,等等問題,皆需全盤檢討,通過國際合作,互相協調支援,籌措對策,以求共度難關。

依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經驗所示,亞太區域金融方面之多邊合作,至少可以包括下列四方面:

(一)信息交換:參與各國可以相互交換重要金融信息,外匯管理經驗,相互學習各自監管金融機構之規章制度及正反經驗。

(二)金融市場之基本建設:由於亞太各國發展迅速,相對而言,亞太地區之金融市場基本建設(知識份子f認識台灣新台灣人ruc台灣事情與兩岸關係re)諸如市場流通、管理、資訊處理、人員培訓、規章制度、產權界限、糾紛仲裁、風險防範,凡此種種皆較工業發達國家落後,除了學習先進經驗之外,亞太各國及地區之間也可以相互觀摩,相互支援。

(三)銀行監管及金融法律:這方面也是多邊合作的重要組成部份,由於區域內外相互貿易及資金流動,銀行之間的合作及有關法律規章之形成及實施,問題日益複雜,此亦為多邊國際金融機構的主要功能之一。

(四)資金提供及政策協調:由於國際資金流動迅速巨大,相互貿易日繁。各國景氣相互影響,而金融波潮尤其如此,國際資金進出迅速,變化極大,遂使危機得以快速蔓延。如何防範,減輕損害,乃成為有關各國之共同責任。不僅籌措應急資金款項應屬多邊國際機構之責任,而且有關各國也應相互籌商,協調因應之策,始能使救援措施有效,從而減少損害程度。

何以上述各國間之金融合作需由多邊國際機構負責促成?上述各國本身之重要金融信息、貸款發行、決策、銀行監管、資金提供,及政策協調都是一種國家主權行為。唯有在各主權國家政府同意之後,授權予一個多邊性且受參與各主權國家監管之國際組織負責,上述各項合作,始能付諸實行。由於國際金融問題超越國界,卻又牽涉到各受影響國家之主權利益,及其中央政府的決策行為。此種國際組織之產生需要一定之政治支持及經驗累積,假以時日,條件成熟始能形成,發揮作用。據此,且看最近台灣當局再三建議由台海兩岸出面召開所謂「國際金融會議」,籌備對策,解紓亞太金融危機之案是否可行;

二、試論台灣當局所建議由台海兩岸出面召集「國際金融會議」以籌商解救亞太金融危機之可行性:

自去夏以來,相對與東亞諸國的金融困境,兩岸三地表現較穩。頗得國際好評。然則台灣當局若干言行及措施卻嫌曖昧,恐怕未必有助於兩岸關係之發展。

首先,台灣當局若干行政首長,乃至主管金融之官員連袂出訪東亞地區,表示可以提供巨金援助,紓解受訪國困境,同時又發表預測,對中國大陸是否能堅守人民幣匯率之立場三番數次表示懷疑悲觀。台灣當局又數度對外發言,宣稱應由台海兩岸出面召集「國際會議」,籌商對策,挽救亞太金融危機。一則鼓吹所謂「台灣經濟」,認為東亞金融受困諸國可以借鑒,一則又稱台灣方面外匯儲備豐富,可以給予協助。

尤有甚者,又稱中國大陸未表善意接納此議,遂使台灣未能盡力幫助東亞受難各國。言下之意,不勝遺憾。首先;所謂「台灣經驗」,在此次金融危機中因為短期外債較少,同時外匯儲備充足,於危機初期,台灣所受衝擊較小。然而,此種「經驗」未必可以適用他國。由於台灣外銷仍以中小企業為主,同時台灣金融開放較遲,各中小企業向國外融資限制較多,遂而外債較少。少數大型企業開拓國外市場則仍是以自籌資金為主,此乃是因為台灣方面整個金融開放與運作尚處較落後的階段所致。東亞各國何以傚法?

次者;若論台灣方面願意提供資金,紓解受困各國危機。然而目前看來,效果不彰,看來其所附帶之政治條件,未必能為受困國所接受。同時,國際貨幣基金已經提出救援方案,全盤規劃,制定步驟,既要受援國家盡快脫離危機,又要切實落實諸項宏觀調控政策,而且也必須保證受援國具有償還貸款之能力,台灣方面單獨與某些國家討論資助方案,或加政治條件以期製造「一中一台」或「兩個中國」印象,不僅無助於受援國家掙脫危機,而且又為亞太地區帶來不穩定因素,於地緣政治安定與和平殊為不利。同時單方面自外於國際援助全盤計畫單獨與受援國家談判方案,另行一套未必有助於國際組織支援與監督之全盤佈置。

中國大陸自然對此所謂「由台海兩岸全面召集國際會議解決亞太金融危機」之議未作回應。於此東亞經濟危困之際,台灣當局突發此議,用心為何?國際自有公論。

同時,國際上已經有不同層次、不同主題、不同領域的各種金融會議先後進行檢討亞太危機。在亞洲地區則有前述有關各國中央銀行行長聯席諮商會議,又有APEC會議。在發達國家則先後數次於G7高峰會議討論此危機。在聯合國系統,除世界銀行、IMF之專題會議之外,今年春天,於紐約舉行的經社理事會高層協商會議亦特別以亞太金融危機為其主題,規模尤其龐大,各國有關負責首腦,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以及各地區發展銀行,都積極參與進行全盤研討,達到若干共識。另外已邀約了各國重要財經機構與金融銀行共同會商。不僅從資金援助、宏觀調控、銀行監管、企業整頓等方面檢討分析,而且舉凡金融危機所引起的社會效應,與政治穩定,國際變化等問題皆有所議,以求共識。

在此背景之下,又何必要召集所謂「台海兩岸出面召開國際金融會議」來議論亞太危機呢?

三、亞太金融危機與亞太地緣政治變化:

此次亞太金融危機蔓延甚快,不僅造成東亞諸國經濟發展受困,生活水平下降,同時該地區國際政治形勢亦因之有所變化。從而影響危機解決之過程以及東亞之地緣政治之力量平衡。

首先,今春以來,日圓數度貶值,下降幅度甚大。除6月中旬,美日分別拋售美元捍衛日圓幣值,使日圓貶勢略為受阻之外,美、日兩方並未盡力挽救日圓頹勢。此種企圖通過貶值,加強日本外銷能力,同時抑止其國內進口需求而希改變日本國內經濟蕭條之勢,對東亞諸國殊為不利。非但無益各國危機之解除,且有加重困難之勢。日本國內銀行監管不夠,壞賬甚多,企業倒閉,景氣蕭條,已數年之久,仍無起色。值此東亞諸國幣值劇貶之際,日本振起無力,且又雪上加霜巨幅貶值,對亞太危機是為落井下石之舉,各國交相指斥,日本作為亞太經濟龍頭之地位,遂告動搖。

中國大陸由於種種原因堅持人民幣幣值,贏得國際讚譽。不僅中國本身經濟總量舉足輕重,同時自改革開放十餘年以來,中國保持高速度增長形成巨大市場需求,已是亞太經濟發展之源頭,同時以中國之區域政治地位,任何中國經濟的重大起伏最可能形成對東亞各國強烈之心理效應。人民幣堅持不貶,不僅直接影響香港作為亞太金融中心之地位,且也是東亞各國對亞太區域經濟穩定恢復之希望所在。在亞太經濟領域中,中國大陸發言份量遂而因之增大不少,頗有取日本而代之領袖群倫之勢。

另外,最近一年國際上有亞洲地緣政治力量互動的幾種重大發展,對亞太地區政治穩定影響亦大。第一,於1997年,中、俄及中亞幾國達成半軍事協定;去年,中俄又簽定戰略夥伴關係協定,為遠東地區穩定和平奠定重要基礎,在此影響之下,日、俄亦開始進一步商談其長期以來關於北方四島領土的爭議問題。第二,由於中、朝長期關係,中國在維持朝鮮半島的和平均勢中扮演重要角色。去年朝鮮饑饉,國際援助,局勢暫緩,乃有中、美、南北韓四方會談之議。今春,美、朝齟齬,朝鮮甚至威脅可能恢復核武試驗,局勢再度緊張,國際方面鹹寄望中國居間斡旋,緩和局勢。

第三,上月印、巴核試,相互威脅,實使南亞陷入核武陰影。聯合國安全理事會中,五大核國議論此案,中國外交部長唐家璇為安理會主席以中國合理公平之政策,緩和衝突,使安理會對印、巴核武迅速達成共識,得到各國好評。此次核子威脅事件,再度顯示中國作為發展中國家擁有核武後在地區穩定,世界和平中所能發揮之重大作用。第四,6月底,美國總統柯林頓訪華,勢必對中美間之所謂「建設性的戰略夥伴關係」有進一步具體發展。除了長期以來,能在雙方磋商的貿易,禁核、人權、環保諸問題達成較具體的協議外,外界對雙方在「台灣問題」方面是否可

能有突破性之發展也寄以希望。尤其今春以來,美國方面輿論有所轉向,咸認為台灣當局製造藉口,拖延兩岸談判,不利亞太局勢穩定,有損中美雙方戰略關係,甚至美國前國防部重要官員傅立民也為文表示;美方應重新考慮是否繼續售武予台灣方面。該文認為美方售武不但未能緩和台海局勢,且有助長「台獨」囂張之情。同時美國朝野各界,不論其是否贊成柯林頓對華諸種政策或措施,漸趨共識,皆認為台海兩岸應重啟談判,直接對話,始是有利美國有利亞太安全之策。看來台灣當局也已感受此種壓力,近來乃不得不作出若干反應。

上述政治變化,對海峽兩岸關係有直接影響。中國之國際影響力在亞太危機過程中逐步增強。同時中國方面也有強烈願望,重開談判之門,且以政治議題為主。台灣當局遭受國際壓力甚大,同時內部面臨年底地方選舉,為對民意交代,亦須在兩岸關係方面有所表示。據此而論,兩岸重開談判,亦屬必然。

四、兩岸三地金融合作及兩岸政治談判:

我們再次重複,在此次亞太危機之中,兩岸三地較諸東亞各國表現較穩,然則也不可就此自滿。此次金融危機中,中國大陸外匯儲備充足,出口順差甚大,同時長期以來,短期外債較少,是故受衝擊較輕,受害較少。但是,更關鍵之原因則是因為中國大陸迄今為止尚未開放資金帳戶,因此對國際投機熱錢之炒作,仍有隔絕抵制之效。

年初以來,台灣受國際資金炒作衝擊,台幣連續貶值到五月底,其貶幅較諸去年夏天已超過20%以上,引起企業界人士交相指斥,認為台灣當局捍衛台幣不力,有損台灣經濟體質。甚至國際人士懷疑:台灣於去夏,香港回歸前後的台幣貶值與去年10月間江澤民訪美之際再度放任台幣下滑皆含政治動機。另外,香港自亞太危機以來,數番調高銀行利率,捍衛港元與美金之固定聯繫匯率。卻使香港內部股市下滑,樓市大降,失業率上升。然而,香港方面仍能奮力維持,未使危機擴張,亦獲國際肯定。

然則兩岸三地各自仍有亟需解決的財貿金融問題,若能按上述第二節中所列各項可能合作措施進行協商,達成共識,互相支援,將極為有利兩岸三地之經濟發展,且亦可以進一步幫助安定亞太金融形勢,促進該地區迅速恢復元氣,利人利己,應有可為。

然則如前所述,上列各項金融財貿合作措施,必須是主權國家之政府行為,始能為之。同時也必須以主權國家代表之地位與國際組織密切配合,並且得到東亞各國政府支持,各項措施始能有效。現在兩岸三地皆有此需要,亟待同心協力解決問題,在內部合作奏效之後,始能在國際上行動一致,自利利人。鑒諸目前東亞形勢發展國際政治導向,兩岸重開談判,且以政治為主題,於共同確定「堅持一個中國」基本立場之後,則上述財貿金融協商合作乃能進行討論,始有付諸實行之可能。

兩岸三地目前外匯儲備總和約在三千二百億左右,遠超過日本,亦多於其他亞太地區各國外匯儲備總和,若能達成協議,共進共退,影響亞太經濟推動區域發展應屬必然。亞太地區各國各地相互合作,克服危機,恢復繁榮,應可以兩岸三地為馬首是瞻。

唯一條件,則在「一個中國」基本立場指導之下,展開兩岸三地財貿金融合作,則大事可為,若是如此,香港幸甚,台灣幸甚,全中國幸甚,當然亞太地區亦幸甚。

1998年6月紐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