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公報》簽訂25年以來的兩岸關係演變

原因的探討與可能發展的推測

毛鑄倫


中共嘗到挫敗滋味

台海兩岸關係早於華盛頓與北京1972年簽訂《上海公報》之後,便進入一種比較複雜的情況中。對美國而言,台灣之能夠主動拒絕跟大陸就國家統一問題取得任何共識與協議,以使統一永難落實,乃成為華盛頓主導爾後美對台政策的核心考慮與務實運作目標。因此,在台國民黨當局面對的困難即在於:(一)以「反共」國策為對內統治的合法性的最大基礎,對外做為與美國結盟、依賴的理由,卻很快的造成喪失對中共的彈性、務實因應能力,終致落入被動甚至僵硬的後果;(二)對美國一手扶植台獨,將「反共」導向「反中」;一手加壓於國民黨領導人執行「民主化」、「本土化」改革,以質變國民黨,束手無策,自亂陣腳;(三)國民黨本身的庸俗化傾向與好逸惡勞惰性,在前兩項背景影響之下,使他逐漸安於矮化為地域性政黨的現實,從黨的道德使命──救中國的重任脫逃,以至於無力無心嚴肅面對黨內外台獨的滲透與包圍,而名存實亡。對中共而言,《上海公報》既然明白指出「中國只有一個,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當然是國家統一的預先保證,只要「水到」便可「渠成」。當年中共有意無意的輕視美國對台灣的影響力,中共似乎頗具信心的假設台灣能基於對自己利益的估量,來選擇或轉變其與美國的關係以及對大陸政策。這一樂觀的假設,後來讓中共嘗到挫敗的滋味,也在當前造成北京、華盛頓、台北間的三角關係的不得不重新開始。

眾所周知,中共跟美國關係正常化的依據,乃在《上海公報》(1972)、《建交公報》(1979)、《八一七公報》(1982)三份公報中明文所載的美國在「台灣問題」上的表態。但一方面,太平洋兩岸的兩個大國,一旦開始交往,涉及雙方利益的事務必然日益繁雜,於是誰對「台灣問題」比較更認真?雙方可以容忍的「台灣問題」底線何在?這種問題和其答案便成為中、美要維繫雙方關係保持正常的例行功課;另方面,由於北京與台北之間的聯繫溝通仍然脆弱,加以雙方都不免刻意的要表現與對方關係的平等或對等,這一事實上不存在的事物,反而是對台北與華盛頓之間的主從不平等關係的掩飾。在此種三角關係上,北京居於劣勢。

「台灣問題」試探中方底線

因此,我們看到的是,在美國策劃運作與指導遙控下,台灣朝野政黨的各以「兩個中國」與「一中一台」主張做為其對內對外的主要政策訴求。台灣的放棄與反對「一個中國」原則,使得《上海公報》失去一必要的著力點。而美國轉而大規模對台軍售以及與日本重簽《安保條約》,將台海劃入防衛線,則是架空、推翻《八一七公報》與《建交公報》。與此平行的由台灣朝野政黨推動的「加入聯合國」運動,以及李登輝的熱鬧訪美,使得中共當局備感山雨欲來風滿樓的壓力,必須有所做為不使情勢更趨惡化致難以落後。

這一事實告訴我們,始於1972年尼克森訪中之行的華盛頓、北京關係,從80年代末期出現逆轉,期間「拆散中國」、「遏制中國」呼聲頗囂塵上,至少反映出美國的政策傾向與試探企圖。在這一背景下,台灣立時成為美國測試中國的最佳工具,相對的,中國也只有在涉及「台灣問題」的情況下,才願意對美國霸權主義的張牙舞爪有所回應。1996年3月,中、美海軍力量在台灣以東海域嚴峻對峙之後,中共向美方展現了反對台獨的決心與實力,美方表現理解尊重而後撤,結束了美國運用「台灣問題」試探中方底線的階段政策,繼而從1997年起改採「全面交往」政策,雙方關係步入和緩。但這勿寧是回到起點,也是對台海兩岸正式進入統一程序的有效拖延。

無論如何,97年以來,由於華盛頓、北京之間的關係恢復正常,雙方開始營建所謂「建設性的戰略夥伴關係」,美國希望中國在亞洲尋求無損於美國利益的利益,這是美國對「夥伴」的定義,但這也間接表示了美國無意在中國周邊製造麻煩的態度。而美國的敦促台北恢復跟北京的對話,雖然是他向中方示好的手段,但台北的堅拒「一個中國」原則做為復談前提,未始不是洩漏華盛頓的真正心意。因此,「一個中國」原則除非由北京、華盛頓、台北三方面一致認同,它就很難產生有助於中國統一的功效。可憂慮的是,兩岸統一工作長期的不能進入正式程序,台灣內部的分離主義意識便將日益普及、強化與合理化。美國以及簽署了《美、日安保條約》的日本,也是站在這個角度看兩岸關係而要求中共放棄在台海用武的。而任何台獨主張者所仗恃的,也是美國或美、日二者對這一點以其實力做保證。

無奈接再美國的角色

回顧過去25年的兩岸關係過程,可以簡單的歸納出以下三個特點:

(一)大陸在綜合國力上取得長足進展,對台政策更趨靈活,反映出對「台灣問題」本質的務實逼近;

(二)台灣當局暴露了「反統」的本意,但也認識到台獨的不可能,致陷入焦慮、易怒、偏執的不負責任狀態,這是一種精神病態;

(三)美國取得了他在兩岸關係上所預期的地位,兩岸主動或被動的接受了美國的角色。

因此,固然說美國在台灣的聽命配合下,聯手將兩岸關係繞了一個耗時四分之一世紀的圈子,雙方皆各無所得,但兩岸至少仍應該從親身經驗中體會到若干教訓。在台北方面而言,似乎已決心委身於美(日)的(軍力)保護,直到與中國大陸統一之一日;或許仍然寄希望於即便統一之後,還能享有外力的保護。在北京方面而言,努力於提升與強化中國綜合國力,維持與美、日在西太平洋的軍力均勢之外,最重要的是要盡一切努力瓦解台灣島內的各類分離主義,釜底抽薪猶為未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