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科索沃問題後遺症

怪異的戰略與可恥的恫嚇

毛鑄倫


北約各國對南斯拉夫聯盟的高科技飛彈、炸彈轟炸侵襲停止後,隨即展開的便是駐軍科索沃與經援重建巴爾幹親西方國家與地區計畫。眾所皆知,美國在二次大戰後的最重要對外行為就是戰爭。50年代以降,美國累積了遠多於任何國家的參戰經驗,簡要的說,從這些經驗裡,美國歸納出兩項重點,其一,使用領先於敵方的高科技武器,掌握制空權,空襲敵方軍、政、經設施或重地,一方面取得戰果,另方面可最大程度的減少己方傷亡人數;其二,聯合西方各國共同行動,於戰事結束後分攤戰費。而美國之所以按照這兩點來設計與進行其戰爭行為,基本上是為了因此可以化解國內的反戰阻力,只要美國子弟在海外作戰傷亡有限,以及另有戰費來源,不致增加美國財政與納稅人負擔,則在全球以保護與擴大美國利益為名發動的戰爭,便多多益善,有何不可?我們認為,90年代以來,由美國主導與推動的所謂「世界新秩序」,是依上述方針行事的。

北約戰轟機隊在偷襲了貝爾格勒的中國大使館,以及較快的與南聯盟達成和議,取得南聯盟由科索沃撤軍,北約、俄羅斯分區軍管科省的成果後,使得台灣的某一些人十分「振奮」,他們分別的有所表現:譬如李登輝總統,甫得悉美國有一300億美元的善後方案,立刻慷慨承諾三億美元,但在民意普遍質疑後,則由總統府國家安全會議秘書長殷宗文很快的透過「台灣綜合研究院戰略與國際研究所」舉辦的「信心建立措施與國防」研討會表示,援助科索沃是「戰略問題」,並不只是外交工作;總統府副秘書長林碧照卻同時表示說,這筆三億美元的援科決策是由國家安全會議與外交部共同向李總統提出的建議,「決策過程長達一個月以上」。不久之後,6月17日的《中時晚報》刊出署名的「時論」以《哈哈鏡看科索沃》為題,樂不可支的炫耀大美霸權與北約在科索沃問題上終於戰勝南聯盟,並譏諷「中國民族主義評論家」因「反美」而「蒙蔽理智」致「影響判斷的正確性」,間接的呼應了三億美元援科的「戰略決策」,流露出美帝走狗的豪奴嘴臉,恫嚇中國人與全世界「美不可反」、「反美必敗」。以上這些人的說法做法,生動的向全體中國人呈現出他們的內在世界,其實何嘗不是在「情緒性」、「激情的」反中國?

對此,我們有以下幾點意見,提請同胞們注意:

(一)殷宗文與林碧照發言的明顯重點在,殷說三億美元援科的「研判與決策都是由李總統決定」,而林說則指出「決策是國家安全會議與外交部共同向李總統提出建議。」

其實,美國與北約各國仗恃優勢科技武力,要強行將巴爾幹納入其「新秩序」,其間偷襲中國大使館,以及之後以邀請俄國出兵科索沃,坐實對科省的實質佔領瓜分,使南聯盟僅獲得維持科省不獨立的空名,而且美國對俄國的此一「示惠」舉措,不外是預作防範或分化,以阻遏中國今後可能的對巴爾幹地區的影響。而在科索沃問題大致告一段落的現階段,美國在揮舞過大棍子後,當然要向巴爾幹接受「新秩序」的國家與地區供應若干紅蘿蔔,其做法就是「搞攤派」了。台灣能拒絕嗎?

(二)因此,由殷、林二位的對外發言,可以合理的推論,他們曾向李總統提出「建議」,但怎麼「研判」和「決策」出三億美元的攤派費,就不免令人關切了。為什麼是三億美元,而不是二億或四億美元恰好可以對國家安全的「戰略」有所助益?這不是一句「人道援助」或「贊成的多是高級知識分子」,就能說服人們相信這裡面真有什麼高明的「戰略」的。

這整個遊戲的用意難道不是自認為繳交了攤派金額,或許還刻意多貢奉一些,就能晉身為北約的一員,將來在面對大陸時膽子可以更壯一些?但這種奉上金銀以交換自己被保護的思考,剛好是不符合「國安戰略」的基本要求的。想想科索沃的情況吧,它已經被北約與俄國派軍進駐了,這是科省不同族裔人民所希望的嗎?他們的前途又將如何?

(三)任何涉及台灣安全戰略的思考與研判與決策,如果只是自願或被動的、大手大腳的向霸權國家貢奉美元,自以為收買到國際流氓來撐腰,還要回過頭來半嚇半哄自己的同胞,說什麼「戰略」問題高深莫測,這種領導人物、廟堂大員、作家、評論家到底以為自己在做什麼呢?能說狐假虎威就是知識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