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汪道涵訪台的期望
對汪道涵訪台的期望
一、兩岸關係中的美國因素
大陸海協會會長汪道涵即將於今年10月訪台,海內外輿論普遍對此歷史性的台灣之旅沒有太高的期望,其根本原因在於目前中、美、台三方基於自身的不同利益,對兩岸關係的現狀和未來各有不同的優先和堅持,難以調和。
目前,大陸的優先是「中國統一」,台灣的優先是「大陸民主」,而美國的優先則是「兩岸和平」。美國自1970年代以來,曾在中國統一和大陸民主等問題上,都作出過重大妥協,如承認一個中國、承認共產黨統治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也就是說,過去30年來,美國各屆總統和國會大都能夠容忍大陸的一黨統治和容忍對台灣國際地位的矮化,但美國在兩岸和平的問題上,始終如一,堅決反對大陸對台動武,並堅持大陸一日不承諾放棄武力,美國就一日不停止武器售台,導致兩岸關係出現了無解的長期僵局。
如今,美國對台灣所熱衷的「大陸民主牌」和大陸所堅持的「中國統一牌」並沒有什麼興趣,因為對美國國家利益而言,不管兩岸打什麼牌,只要有利於和平解決台灣問題的牌,美國才會予以支持,並積極促成。有意思的是,目前美中台三方都有一個「什麼都好談的」前提條件,美國是「只要在和平的前提下,什麼都好談」;中國大陸的信條是:「只要在統一的前提,什麼都好談」;而台灣近來則堅持「只要大陸民主了,什麼都好談」。
不管美國的自身利益和動機為何,它所堅持的和平原則應該是體現了普遍的道德正義和國際認同。儘管兩岸領導人都可以義正詞嚴地說,「中國人不看美國人的臉色行事」,但基於歷史的經驗教訓和現實的國際實力對比,美國始終是影響兩岸關係發展的重要因素。例如,如果沒有50年代的美國因素,大陸早就解放了台灣,那麼,如今世界也不存在什麼「台灣奇蹟」了;如果沒有比50年代的美國因素,中美之間的死結就不可能解開,美國也不可能與台灣斷交、撤軍和廢約,緩解兩岸的緊張局勢;同樣,沒有80、90年代美國對台灣的長期軍援和《台灣關係法》的實施,中國的統一進程也不可能如此緩慢,兩岸的關係更不會如此錯綜複雜,可謂「成也美國,敗也美國」。有意思的是,儘管口頭上兩岸領導人都堅持中國人的事務不需要外國干涉,但實際上雙方都希望美國能夠積極介入兩岸關係的調停,只不過都希望這種調停只有利於自己而已。
二、和平的意義
對於「統一」、「民主」與「和平」孰重孰輕、孰先孰後,是見仁見智的問題,三者的關係也十分複雜,眾所周知,民主首先不等於和平,專制也不等於戰爭,如民主的俄國照樣與車臣的內戰不斷,專制的毛澤東卻能保證中國大陸的長期和平;另外,統一不能保證和平,分裂也不一定導致戰爭,如統一的美國無法避免南北戰爭,而前蘇聯的分裂卻是在和平的狀態下完成的。
必須承認,民主與統一的終極目的都是為了人民的幸福和社會的進步,如果台灣所要的大陸民主或大陸所要的兩岸統一將導致雙方的戰爭、人民的痛苦和經濟的衰退,那麼,這種「戰爭下的民主」或「內戰中的統一」,實際上都不符合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所以,相對於人民的福祉而言,民主與統一其實只是一種手段和工具而已,不能為了統一而統一、為了民主而民主、檢驗民主和統一是否成功的最重要標準,是它們能否增進了人民的福祉和經濟的發展。這樣,從某種意義上說,兩岸和平比中國統一和大陸民主更為重要,因為沒有和平,就沒有繁榮,而沒有繁榮,就沒有幸福。於是,任何民主的政體和統一的國家就失去了應有的光彩。
對此,當目前的兩岸領導人在理解統一和民主的問題上出現南轅北轍的分歧之時,能否變換一下思路,妥協各自的立場,選擇介於左右兩極的中道路線,即筆者所提倡的「三面硬幣理論」,旨在突出介於硬幣兩面之間的中間一面的功能,如果硬幣的左面代表大陸的統一立場,硬幣的右面象徵台灣的民主訴求,那麼硬幣的第三面就代表和平的力量,能對對立的左右兩面產生聯結、溝通、妥協和緩和的作用。
很顯然,在和平的問題上,兩岸各界其實存在著許多共識,首先,台灣的領導人絕不希望大陸「武力解放台灣」,台灣民進黨更把台灣的安全置於其政策的最大優先,而大陸的「江八點」也重申「中國人不打中國人」。兩者在和平的主題上存在相當的交集,雙方都希望結束敵對狀態,簽訂和平協定。而且,目前兩岸人民也都不希望戰爭的發生,這是最大的民意後盾,尤其是這一和平的願望和共識與美國的立場基本一致,有助於促使「美國因素」成為兩岸良性互動的積極因素。
三、和平的制度安排
對此,需要澄清的是,追求兩岸和平與維持兩岸現狀存在本質的不同,因為目前的兩岸和平現狀是沒有制度安排和法律保障的,是一種人治下的和平,所以很難避免類似「金門炮戰」和「飛彈演習」的隨時發生。所以,只有兩岸雙方通過和平談判,促使兩岸的和平現狀走向制度化和法律化,尤其是用法律的語言嚴格定義大陸對台動武的兩大條件:「台灣獨立」和「外國干涉」,由此既限制大陸非理性力量的軍事冒險和隨意解釋動武的條件,也有利於將台灣的安全納入法制的軌道,遏制台獨、增加兩岸關係的確定性和透明性。一些美國的有識之士已經提出所謂的兩岸「中程協議」,與筆者的觀點不謀而合,協議的基本原則就是「台灣不獨,大陸不打;大陸不打,台灣不獨」,通過法律的程序來合法限制戰爭和合法懲罰台獨,旨在通過建立和平的法律框架,達到兩岸雙贏的效果。
同時,儘管許多中國人都希望兩岸所面臨的三大目標(大陸民主、中國統一和兩岸和平)能夠畢其功於一役,一次性完成,但現實只能要求兩岸社會根據三者的難易程度和社會成本,共同議定一個優先順序。很顯然,根據目前兩岸的現實,台灣所要的大陸民主化與大陸所要的中國統一,都需要付出極高的社會代價,只有和平、制度性的和平,才是兩岸比較容易達成的共識,而且也最能得到包括美國在內的世界輿論的認同,達到風險低、成本小、見效快的政策目標。尤其是,一旦兩岸達成了制度性的和平協議,就有助於兩岸逐步建立互信,增進瞭解,並為下一步的中國統一和大陸民主培育和平的環境和互動的空間。
另外,儘管許多史實證明國家的分合大都經歷殘酷的戰爭,但作為大多數中國人自然絕不希望以流血的戰爭來促成統一。而且,人類對於和平或戰爭的方式選擇,都不可能是宿命決定的必然,全球華人需要發揮人的主觀能動,共同掌握和影響兩岸的未來命運,拓展兩岸人民的可為空間,這也是我們對自我能力的自信。「明天會成為歷史」,但明天不一定成為昨天歷史的全部復原,不然,人類就無法進步。
總之,筆者真誠希望,通過這次汪道涵先生的訪台,兩岸在和平的議題上有所突破,促使和平的主題成為打開兩岸僵局的一個「樨子」和切入點,問題的關鍵是,台灣不應以大陸不民主為藉口,而拖延政治談判;大陸也應少提不放棄武力解決台灣問題,海內外華人樂見大陸所堅持的「統一」和台灣所熱衷的「民主」,能夠共同化為和平的力量,促使雙方在現階段共同尋求兩岸的和平,並進而推動中國的統一和大陸的民主,提倡「一個中心(和平),兩個基本點(統一與民主)」,共同相忍為「和」,促使21世紀的中國既是民主的,又是統一的,但更是和平的。
1999年6月9日於美國◆
社論
北約與中國
科索沃與中國
李登輝的主張
中國與世界
台灣事情
歷史與出版
通訊
編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