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人民共同締造一個未來統一的中國

台灣沒有理由不適用「一國兩制」

吳建國


一國兩制是當前中共對台政策的基調與主軸,可是台灣當局卻一直嚴厲拒絕一國兩制。認為一國兩制固然成功適用於中共收回港、澳主權,然而「台灣不同於港、澳」,一國兩制絕對不適用於台灣,也絕對不能做為兩岸統一的模式與方式。

在如此尖銳的爭論與對立下,一國兩制雖然仍是中共對台的重要政策,但在缺乏共識的情形下,對兩岸關係的推展成效有限,甚至形成僵局,亟待突破。

是以,筆者深覺有必要對此問題做深入的研究與分析,從過去50年來,中共對台政策的演變,來探討一國兩制是否足以擔負解決兩岸紛爭與完成統一的任務。同時,筆者也將嘗試提出一個在充份保障台灣人民利益與維持現狀前提下,台灣模式一國兩制的具體條件與內容,以就教關心兩岸問題的各界人士。自然,筆者更樂見一個比一國兩制更高明,並兼顧現實可行性新的兩岸政策的出現,這或同時應是我們大家共同努力的一個方向。

一、中共對台政策的演變

1949年中共政權在北京成立,國民政府播遷台灣,形成兩岸的對峙。這是國、共兩黨在中國內戰的結果,共產黨沒有全勝,國民黨也沒有全敗。

1950年代,台海戰事頻傳,中共那時是以「武力解放台灣、血洗台灣」做為對台政策,以示嚴懲國民黨戰犯的決心,兼達恫嚇台灣人民的目的。不過,1950年6月25日韓戰發生,兩天後美國政府下令第七艦隊進入台灣海峽,美軍開始協防台灣,使得中共武力解放台灣的企圖嚴重受阻。

1955年5月,中共國務院總理周恩來在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會議上提出,「中國人民解決台灣問題有兩種可能的方式,即戰爭的方式和和平的方式,中國人民願意在可能的條件下,爭取用和平的方式解決台灣問題」。這是中共官方首度表明願意「和平解放台灣」的政策談話。

1958年金門「八二三」炮戰之後,中共當局開始明瞭「武力解放台灣」的困難,對台政策逐漸改採「和平解放台灣」,加強對台灣人民與海外華人的統戰宣傳,並收到一定的效果。

1971年10月,中共正式進入聯合國,次年2月美國尼克森總統訪問大陸,簽署《上海公報》,國際形勢轉為對中共有利。值得令人注意的是中共此時在海外發起「認識新中國與認同、回歸」運動,時值「保釣運動」之後,許多台灣留學生、學人均受到影響,政治態度轉向支持中共者,可說大有人在。

1979年元旦,中共正式與美國建立外交關係,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也發表了《告台灣同胞書》,提出了「和平統一」的對台新政策,這是中共首度在對台政策上放棄了「解放」二字,不可不謂一大進步。

1981年9月30日,中共人大常委會委員長葉劍英發表了俗稱「葉九條」的重要政策聲明,建議舉行國、共兩黨的對等談判,實行第三次合作,共同完成祖國統一大業。國家實現統一後,台灣可作為特別行政區,享有高度的自治權,並可保留軍隊等諸多有關兩岸交流、合作的具體建議。

1982年1月11日,中共領導人鄧小平就葉劍英的上述談話指出,這實際上就是「一個國家,兩種制度」,在國家實現統一的大前提下,國家主體實行社會主義制度,台灣實行資本主義制度。這是「一國兩制」這個名詞的創始,從此「一國兩制,和平統一」就成為中共對台政策的最高指導原則。

二、一國兩制的實行

鄧小平最初提出一國兩制的時候,只是基於理念,只有一個模糊的概念,沒有具體的內容。為此,鄧小平在1983年6月26日於接見美國新澤西州西東大學教授楊力宇時,特別將一國兩制的內容具體化。

鄧小平說,祖國統一後,台灣特別行政區可以有自己的獨立性,可以實行同大陸不同的制度。司法獨立,終審權不需到北京。台灣還可以有自己的軍隊,大陸不派人駐台,不僅軍隊不去,行政人員也不去。台灣的黨、政、軍等系統,都由台灣自己來管,中央政府還要給台灣留出名額。

鄧小平的這段話,可以說已大致將一國兩制的內涵做了較詳細的說明,這個「雛型」的一國兩制具有以下的特點:

(一)在「一國兩制」統一下的台灣,其政治地位是特別行政區,同其他省、市地方政府以及自治區不同,可以享有其他省市自治區所沒有而為自己所獨有的某些權力。

(二)台灣特別行政區仍屬地方政府層級,北京才是中央政府。

(三)在國際上代表中國的,只能是中華人民共和國。

(四)台灣特別行政區可以擁有獨立的國防、有自己的軍隊。

(五)台灣特別行政區司法獨立,享有終審權。

(六)大陸不派人駐台,軍隊與行政人員都不去。

(七)台灣特別行政區高度自治,台人治台,台灣的黨、政、軍等系統,都由台灣自己來管。

(八)台灣人民可以至北京擔任中央政府的職位。

這麼一個雛型的一國兩制構想提出不久,就遇到了中英談判香港主權回歸問題。鄧小平當機立斷,決定引用一國兩制模式,做為談判的最高指導原則。

因此,非常戲劇性的,一國兩制本來是鄧小平為了解決台灣問題所提出的新政策,卻沒有料到首先適用於香港的主權回歸。在「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原則下,香港模式的一國兩制更有了關稅獨立自主、稅賦獨立自主、外匯獨立自主、自由買賣、幣制獨立自主與獨立的立法權等多項權力,唯一的改變是香港沒有獨立的國防,沒有自己的軍隊。這是由於香港一百多年來均是英國人統治的殖民地,香港的國防與軍隊概由英國皇家部隊負責。如今主權回歸中國,英軍撤離,香港的國防自然由中國接手,香港因此不需獨立自主的國防與軍隊,此點是可以理解的,香港人也沒有提出異議。

正因為一國兩制成功的引用,使中英談判順利達成協議,再加上鄧小平「舞照跳、馬照跑」的六字真言,保證香港保持資本主義制度和生活方式,50年不變,迅即安定了香港的人心與社會秩序,最後並平順的於1997年7月1日完成了香港主權的回歸。

如今香港實行一國兩制已近兩年,一切在維持主權回歸前的現狀基礎上繼續運作,並沒有發生任何重大的困難與問題。套句鄧小平自己說過的一句話:「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方法」。一國兩制透過在香港的實踐,證明了她的可行性,通過了檢驗。

中共運用香港的經驗,也成功的與葡萄牙政府完成了澳門主權回歸的談判,在幾乎完全相同的基礎上,澳門即將於1999年12月20日回歸中國,實行一國兩制。自然,我們預期澳門也將與香港一樣,順利的在維持現狀的情況下,繼續存在、發展。

三、台灣對「一國兩制」的反應

事實上早在1980年10月,時任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主任委員的魏鏞博士,即曾在韓國漢城舉行的一項國際學術會議上,發表了一篇《多體制國家與分裂國家》的專文,其中已含有「一國多制」的思想,只是沒有直接指明可以在多制共存的情形下,完成這些分裂國家的統一。

因此,當1982年鄧小平提出「一國兩制」做為中國統一的方式時,台灣當局的反應是單純的視為中共對台的另一波統戰,仍一本反共的堅定立場,表示絕不考慮,更不可能接受。顧及當時台灣仍在戒嚴時期,兩岸間相當對立的緊張局面,這樣的反應應是十分正常。不過,值得一提的是清華大學沈君山教授那時曾在報端發表《一國兩制不如一國兩治》,已巧妙的點出一國兩制的內涵。證諸最近大陸海協會汪道涵會長「一個中國的分治」的說法,可說早已發揮相互呼應的功效。

等到台灣於1987年9月解除戒嚴並開放人民赴大陸探親,兩岸關係開啟新頁的時候,台灣當局對一國兩制仍抱持拒絕的態度,並沒有隨著兩岸的交流而有所鬆動。

甚至在一國兩制成功的運用於香港主權回歸,台灣方面以一句「台灣不是香港」,認為一國兩制可以應用於香港的回歸,卻絕不適用於台灣與大陸的統一。李登輝總統在今年5月20日出版的《台灣的主張》一書中,亦再次強調,台灣不是香港,一國兩制絕不適用台灣。

四、反對一國,還是兩制?

對於台灣領導人如此堅決反對一國兩制,以及「台灣不是香港,所以不適用一國兩制」這句話,筆者曾再三反覆思索,到底原因與理由何在。起初是由「條件說」著手,當然一國兩制的台灣模式與香港模式是截然不同的,台灣模式的一國兩制自然會享有比香港模式更寬廣的空間與優厚的條件,難道台灣的領導人不清楚這個情形,誤以為台灣如果接受一國兩制,也將如香港一樣,中共要派解放軍駐守……等等,這些都是台灣人不能接受的條件。

後來恍然大悟,絕對不是條件的問題,因為中共曾再三聲明,兩岸統一後,大陸對台灣「不派一兵一卒,不設一官一職」,台灣可保有獨立的國防與軍隊,還可在一個中國的原則下,保有自己的國際空間,這些都是比香港模式更優越的條件,台灣領導人相信應十分清楚。

是以,如非條件問題,即非反對兩制,問題的癥結自然指向一國。原來台灣領導人反對的是一國,不是兩制。而「台灣不是香港」這句話正確的解讀就是「香港是一個殖民地,從來不是一個國家,所以香港適用一國兩制,但是台灣早就是一個國家,怎能適用一國兩制呢?」

這正是反映了當今台灣領導人的心態,他們不認為自己是中國人,他們將兩岸關係視為兩國關係,在如此的認知下,既不認同兩岸是一國,怎可能接受一國兩制?

李登輝《台灣的主張》一書中,充份反映並表達了這樣的心態與立場。例如他批判大陸的霸權主義,批判大中華思想。請問,中國遭受列強百餘年的欺凌,現在稍微強大起來,如果是一個中國人,會因此而批判自己的國家是霸權國家嗎?身為中國人,又有誰會認為大中華思想有什麼不對呢?

如果談論兩岸關係不能取得同為中國人的最基本共識,自然無法取得任何的進展與成就。一國兩制就是在台灣領導人不認同一個中國的情形下,遭到嚴厲的拒絕。大多數台灣人民也在政府刻意扭曲真相與不實的報導下,在並不瞭解什麼是「一國兩制」的狀況下,盲目的反對一國兩制。

可是歷年來台灣的民意調查卻顯示,至少有20%以上的台灣人民是認同且願意接受一國兩制的。即以1997年7月1日香港主權回歸後,台灣《聯合報》所做的民意調查,結果固然有62%的台灣人民不接受一國兩制,而也有21%的台灣人民是接受一國兩制的。在這項民意調查中,有23%的台灣人民表示在中共保證台灣能夠保持目前的經濟制度,願意接受和大陸統一;有29%的台灣人民表示在中共保證台灣能夠保持目前的社會制度,願意接受和大陸統一;更有高達34%的台灣人民表示在中共保證統一後,台灣仍然可以保有自己的軍隊,中共不會派兵駐守台灣,贊成台灣以高度自治的特別行政區的地位和大陸統一。

《聯合報》在做這項民意調查的時候,正是香港主權回歸,台灣領導人透過輿論最為反對一國兩制的高峰期,也是贊成台獨的台灣人民首度超過贊成統一者。儘管如此,卻仍有21%以上的民意接受一國兩制。而且在將一國兩制的內涵與重點說得越具體、清晰,贊成支持的民意就越高,值得重視。

而一國兩制在台灣並非沒有市場,只要台灣人民瞭解得越多,一國兩制的支持度就會越高。就以目前21%以上的民意支持,也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少數。

五、台灣模式的一國兩制

在過去百餘年中,台灣人民先是受到滿清政府的拋棄,在日本帝國主義的統治下,過著殖民地次等國民的生活凡50年。之後,又因國、共內戰,台灣人民在威權、戒嚴、戡亂體制的白色恐怖統治下,生活了40餘年。這段歷史,可以說中國政府與人民確是虧欠台灣人民,必須有所認知,而為處理兩岸問題應有的共識。

如今台灣人民經過數十年的努力奮鬥,不但在經濟上高度發展,達到文明進步的境地,同時政治上自由民主的程度,已不輸歐美先進國家,已然建立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民主體系。

所以,在談論兩岸統一的議題上,中共領導人必然要充份具備以上的瞭解,誠如中共國家主席江澤民在「江八點」中所說:「要充份尊重台灣同胞的生活方式和當家做主的願望,保護台灣同胞一切正當權益。」在此前提下,中共應在兩岸政府與人民完全平等、對等的原則下,拋棄「我大你小」的心態,放下「我為中央,你為地方」的身段,發揮「以大事小」的仁者精神,以絕對善意對待台灣人民,重新檢討、規畫「一國兩制」的實質內容與具體內涵,發展台灣模式的「一國兩制」,而有以下的建議:

(一)「一國兩制」做為國家統一的大政方針,其中「一國」是不可變的基本原則,「兩制」則有相當可變的寬廣空間,應據此多所發揮,以爭取台灣民心的向心與支持。

(二)「一國」雖為不可變的基本原則,但在定義「一國」的同時,如何將兩岸政府放在平等、對等的地位,台灣人民自有深切敏銳的感受,不可不注意。而所謂「一國」,就是「一個中國」。這「一個中國」的定義,最佳的詮釋,應是大陸海協會汪道涵會長在接見台灣新同盟會會長許歷農先生時所說:「一個中國,不是一個中華民國,也不是一個中華人民共和國,應是兩岸人民經過協商、談判所共同締造的未來中國」。汪會長這段「一個中國」的闡釋,就是在充份表達兩岸平等、對等精神下的正確說法,對台灣人民產生極大的正面影響。只是似乎汪會長的這段話,未為中共中央領導人所接受,而有最近86個字有關「一個中國」的官方標準版本的出現。不過,我們願意指出,汪會長原始的說法最具說服力,也唯有如此的說法,才有可能為台灣人民所接受。

(三)關於台灣、大陸與中國的關係,過去中共只說「台灣是中國的一部份」,不提大陸與中國的關係,好像大陸就是中國,中國就是大陸,如此反有將台灣排斥在外的感覺。是以最佳的平等、對等說法應為:「台灣是中國的一部份,大陸也是中國的一部份,台灣與大陸共同組成一個中國。」

(四)在前述平等、對等的一個中國定義下,兩岸的政府亦必須享有平等、對等的地位,而絕非鄧小平原始一國兩制中的設想,北京是中央政府,台灣是地方政府。關於此點,筆者最近曾與北京社會科學研究院台灣研究所所長許世銓教授討論可能的解決方案,據許所長稱,北京方面對此已有研究,只要台灣願意展開政治談判,將來兩岸政府可分別以「大陸地區政府」、「台灣地區政府」稱之。如此完全中性、平等,應可為台灣人民接受。再經由協商,兩岸共組一個或稱中央、或稱邦聯、或稱聯邦的政府,處理兩岸共同事務,這是一個可行的方案。

(五)另外一個台灣人民特別關注的議題,就是外交空間的問題。如果在前述平等、對等的一個中國與兩岸政府定義下,中國的國家主權不可分割,但是應由兩岸所共享。這個「主權共享」的具體做法,反映在外交空間上,就是「一個中國,雙重代表權」,得以允許台灣加入聯合國,與世界各主要國家建立准大使級的正式外交關係。這樣的做法,相信會更加爭取台灣人民支持有「一國兩權」特色的一國兩制。

(六)台灣歷年的民意調查均顯示「維持現狀」是台灣民意的主流,故要爭取台灣人民支持一國兩制,最好的方法與最有效的做法,就是將一國兩制與維持現狀劃上等號。事實上一國兩制的基本精神就是維持現狀至少50年不變,一國兩制也可以稱為維持現狀的法制化,如此自可減少台灣人民的反對,有助接受一國兩制。在這個原則下,一國兩制既標榜維持現狀,那就要確實做到維持現狀。一個很現實的問題就是在一國兩制之下,「台灣地區政府」(依許世詮所長的說法)的最高首長應該仍維持現有「總統」的稱呼,且台灣人民仍應保有每四年選舉一次總統的權利。北京方面要充份意識到唯有如此,一國兩制對台灣人民才有號召,一國兩制才真正合乎維持現狀至少50年不變的承諾。

(七)一國兩制其他有關人民生活與經濟、社會制度等方面的內容,可以比照港澳模式,包括台人治台、高度自治、大陸「不派一兵一卒,不設一官一職」、台灣享有獨立的立法權、獨立的司法權與終審權、兩岸主權共享、治權分屬、台灣保有自己的軍隊、黨政軍等系統都由自己管理、享有獨立的關稅、獨立的稅賦、獨立的外匯、獨立的幣制、大陸絕不向台灣徵稅、徵兵,如能比照當年鄧小平對香港「舞照跳,馬照跑」的六字真言,對台灣人民亦發出「總統照選、選舉照辦、官照做、歌照唱、股票照炒、麻將照打」,足收安定民心之效。如此一國兩制,等同維持現狀,兩岸人民經濟上攜手合作,文化上彼此交流,共存共榮,迎向屬於中國人的21世紀,才是真正符合兩岸人民共同利益的做法。

六、對中共領導階層的期望

兩岸分離迄今已滿50年,這是兩岸人民當初都沒有料到的。50年的變化毋寧是十分巨大,而兩岸也都已經過三代領導階層的更迭,由此可見一斑。

國家要統一,確是歷史的大勢所趨。可是如何統一、何時統一、何人統一,尚充滿許多變數,也非人為所能完全操控與主導。

然而在即將進入21世紀的時候,我們卻憂心兩岸似已愈行愈遠。尤其台灣過去11年多來在李登輝主政下,刻意強調台灣本土意識、主張台灣優先、新台灣人主義,否定台灣人也是中國人的客觀事實,已在台灣本島日益發酵。加上美、日兩國基於利益考量的帝國主義與軍國主義思想的激化,台灣問題已日趨國際化,益增其複雜性,令人憂慮。

在這種情況下,如果中共現階段領導人真心誠意願意以一國兩制完成兩岸的統一,一則應在「緊抓一國、放手兩制」的前提下,以優惠的條件,加強對台灣人民的宣傳,促進兩岸的統一;另一方面,應加速改革開放的各項工作,以實力號召台灣願意與大陸統一,方為上策。

最後,筆者願意引述中共第二代領導人、改革開放政策的導師與一國兩制構想創造者的鄧小平先生於1980年元月16日在中央幹部會議上的講話,做為對中共的期望與本文的結語:

「台灣歸回祖國,祖國統一的實現,歸根到底還是要我們把自己的事情搞好。我們政治上和經濟制度上比台灣優越,經濟發展上也要比台灣有一定程度的優越,沒有這一點不行。四個現代化搞好了,經濟發展了,我們實現統一的力量就不同了!

本文作者吳建國博士,為前高雄工專校長、國大代表、新黨高雄市長候選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