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人李友邦將軍之死

序《台灣先鋒》及李友邦文集重刊

嚴秀峰


友邦走了已整整40年了。非其所願,是被迫害走的。在「威權體制」統治下,欲除掉一個任何可能危及自己權力寶座的心患,很簡單:一個莫須有的罪名,幾顆足以穿越人體使心臟開花的子彈,就可輕易地結束一個人的生命。

國民黨在台的「白色恐怖」,其歷史淵源應從1947年的二二八事件開始。50年代的「白色恐怖」是繼二二八後,國民黨又一次血腥的迫害。就當時的時代背景而言:一方面是台灣同胞對二二八慘案的不滿,造成與政府之間無法彌補的心理裂痕,在對「白色祖國」完全失望,轉而對「紅色祖國」有所嚮往,另一方面則因國共內戰的劇烈,國軍在戰場上節節失利,使台灣的形勢岌岌可危。此時韓戰爆發,美國為戰略上的需要,把台灣納入太平洋防衛系統,台灣在美國保護下,情勢漸趨穩定,這是二次世界大戰以來,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兩大陣線壁壘分明相互對峙之始。

國民黨為確保台灣這座最後反共的堡壘,不惜以最嚴厲的苛政統治台灣。首先以專制獨裁的方式,建立了威權體制,再從憲法上架設了許多違章建築式的惡法,即《戒嚴法》,《懲治叛亂條例》,《檢肅匪諜條例》等,因而形成「白色恐怖」的巨傘並擴張其威勢,使人民沒有思想、言論的自由,多元化民主開放社會的形成受到限制與扼殺,甚至使無數人失去一個人應享有的最基本的生存權利。《懲治叛亂條例》尤其是國民黨用來整肅異己的利器,許多被戴上「紅帽子」的人,大都在它的槍口下犧牲了。

先夫李友邦就是在這種莫須有的罪名下犧牲的。歷年來,很多人問我:「李友邦是怎麼死的?」我總是不能不回答:「我不知道,因為我從來就沒有收到過他的判決書」。所以直到現在為止,我對於李友邦的死因,與社會大眾一樣,一直是諱莫如深!

李友邦,原名李肇基,1906年4月10日(農曆二月十七日)出生於台北縣蘆洲鄉,祖籍福建同安兌山,祖父李濕泉為李氏四房子嗣,係李氏務農的代表。父親李萬來,從事教育。其弟友烈(號成基)、友士(號丕基)因抗日亦先後犧牲成仁。李氏家族為蘆洲地方望族,生活克勤克儉,樸實無華。李氏在蘆洲祖厝,人稱「田野美」,具有台灣農村民俗文化的獨特風格,於1985年8月19日列入「閩南地區第三級古跡」,成為文化資產保存的一環。

李友邦秉性樸質憨厚,擇善固執,是典型的農家子弟。他自幼具有強烈的民族意識,對理想的高度執著,使他畢生為台灣及祖國的民族、民主革命運動奮鬥而犧牲,是一個公認的愛國主義者。他所領導的「台灣義勇總隊」,對台灣革命與祖國抗戰都有所貢獻,尤其對台灣的光復,更有其不可磨滅的歷史史實與意義。

台灣光復後,李友邦正欲全力投入建設台灣,期能成為一個民主、自由和平等的新台灣時,陳儀政府卻給予百般阻力與排斥,並先加予涉及二二八事件莫須有的囹圄之災,繼於1952年4月22日,當局又以莫須有的罪名槍斃了他。是日正好是星期日。殺人的劊子手竟然是沒有假日的!

我常常想:李友邦應該死在沙場上的。他的血應該流在與敵人撕拚的戰場上。但他卻死在他一生最深愛的故鄉,死在他為之奉獻了一切、甚至他的生命的台灣。愛國愛鄉竟含冤而死,正義公道何在?這不僅是李友邦個人的悲劇,也是歷史的悲劇,更是近代中國民族的悲劇

生命的軀殼容易被毀滅,蘊藏著豐富潛能的實質生命,卻是恆古常存的。殊不知古今多少帝王天威,雖對被壓迫人民正義的反抗者趕盡殺絕,但人民的抵抗正是「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李友邦倒下去了,但無數個李友邦又站起來了。歷史的巨輪永遠是在運軌上轟然前進,生生不息,淵源流長。

今天,台灣民主的浪花,在澎湃激動中成長,誰說這不是當年千萬烈士們的鮮血和白骨堆砌換取的?先人付出了多麼昂貴的代價,後人又怎不應予珍惜而善盡呵護之責呢!

民族在她的生成過程中結晶至為寶貴的共同智慧,這智慧又回頭指導民族發展和奮鬥的歷程。因此,我們應該不斷地追尋歷史的脈絡,延伸其傳承。是故,歷史是不容湮滅或埋葬,更不能任人侮衊與歪曲。為了不致造成台灣現代史的失落與斷層,我自忖有責任整理有關李友邦畢生為台灣、為祖國的民族、民主革命運動奮鬥的史實,將這些資料整理、編輯,彙集成「叢刊」和紀念文集出版,呈獻在社會大眾的面前,作為歷史的見證與前鑑,供後之賢者作深入的探討,並給予客觀的評價。我僅以妻子的立場,為先夫李友邦的冤死而請命:請還我公道,主持正義。

本叢刊的出版,應該特別感謝廈門大學台灣研究所陳孔立教授,王曉波教授資料的惠助,陳映真先生的策劃編印及多方指導,始能順利出書,謹特筆紀念,以示不忘。

1991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