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多前來到香港,就初步印象,寫了一篇短文:《初到香港》。台灣的讀者多半沒有見到。現在重讀此文,除了物價,工資已上漲了一成多以外,大體沒有什麼改變,下面就是這一篇短文的主要部份:
從美國到香港,很容易感到香港的社會是一階級差別很大的社會,低層階級與上層階級的收入十分懸殊。舉例言之,女傭(大部份來自菲律賓,約有四萬二千人,泰國有六千人)的最低工資,最近才從每月2,800元港幣升到3,000港元(約合美金385元)。另一方面,大批豪華公寓的月租貴在四萬港元以上。在這些公寓中,都有傭工住的小小的下房,公寓雖然都有空調設備,但下房及廚房卻沒有空調。即使在白領階級,許多能力甚強,通曉中英文的文書秘書人員,月薪也只有四、五千港元,相形之下,高級行政人員及專業人士的工資,卻是不低於美國的同行。
總之,這是一個毫不感到自愧的資本主義社會。在美國,由於深入到基層的政治上的民主,影響許多社會立法,使得勞工階層有相當程度的保障。所以美國的資本主義,實已顧全了一定程度的社會公道。在香港,政治上依然是殖民體制,談不上有任何民主(有不少自由,卻無民主)。因此勞工階層的福利,就基本上要出於在上的實力階層的恩賜。當然,也有人說,香港的存在、成長及繁榮也端賴於這一種剝削制度。否則,以此彈丸之地,除人力之外別無資源,如何能造成這樣的繁盛與發達!
香港的剝削制度,可以說是一種比較慈祥的剝削制度,以住房而言,香港房價可與紐約曼赫頓相比。但是有半數以上的居民是住在政府輔助的住宅中。住在這些「公」寓中的居民,他們所付房租,平均大約是其收入的7%。所以香港房價雖高,但一般大眾的居住條件,還不能算是太壞,而且逐年還在改善之中。
明文規定的特權
英國在香港的殖民,帶來了英國的官僚制度。官僚制度的特點之一就是繁瑣。但比起許多其他地方來,香港的官僚制度大體來說是甚不苟且,雖然僵硬,可是比較不那麼腐化。許多階級性的權益都有明文規定得清清楚楚。舉例來說,大學校長夫人坐公家小包車辦私事,就是明文容許的特權。因此,如果她要這樣做,完全合法,大家也比較沒有話說。不像有的地方,表面上說是平等的社會,暗中卻開後門搞特殊化。表裡不一,就會引起民憤了。
香港的節奏是很快的。在香港街道上,一般人步伐之快,可與紐約相比,那些在街上慢吞吞走路的人,多半是來自外地的遊客。香港人一般都十分勤奮,這也是社會環境所造成的結果,因為這是一個生活程度高,基本工資低的資本主義社會,如果不勤奮,就無法生存。
為何香港中國人最不崇洋?
香港雖是一個殖民地,可是比起其他華人社會來,恐怕是最不崇洋的,表面看來這似乎有些奇怪,仔細分析一下,卻也十分自然。首先,在香港,是金錢決定社會地位,而許多華人比洋人有錢,此外,英國的政治力量日趨式微。政府對一般人民的干擾甚少,而且政府中的華人官員也愈來愈多。再一個原因,香港是一國際都會,來來往往的洋人不知多少,大家見得多了,就不覺得有什麼可崇。許多港人在國外有外籍的親友,他們自己也到過國外,不覺得香港比外國差,因此更無理由要崇洋。所謂不崇洋,並不表示排洋。事實上香港的社會本身就是一個相當洋化的社會,是一個已經吸收了不少西洋文明的社會。正因如此,香港人不覺得要在洋人面前低頭。
香港發展令香港人感到自傲
香港近年的發展,使得許多香港人感到自傲。從許多角度看,香港是一直處在風雨飄搖之中。香港的生存與發展,無論在政治方面及經濟方面,可說都一直是在夾縫中找出路。但居然有今日的成就,確實並不尋常。香港人均所得,在亞洲是第二,僅次於日本。香港的城市建設,有目共睹,真可說是日新月異。可是在這樣快速成長的同時,這一擁擠的社會,卻又相當秩序整然;也沒有一般西方大城市的那種令人感到沮喪,絕望的貧窮與沉淪。
中國的影響是「具體」的
1997年對香港人是十分具體的,絕不抽像,一位年青同事到加拿大深造去了;大學裡的一位系主任到美國一所三流學校教書去了;孩子的同學一個接一個移民走掉了,……中國也不像是在美國華人心目中的抽像的存在,容你指手劃腳、搬弄捏塑。「中國」對香港而言也是非常具體的:它是幾分鐘後就可到達的;也是幾分鐘內可以被它融化的。因此大多數香港人對「九七」,對「中國」有一比較切實的態度。
因為他們深知自己的命運是與中國的命運緊密的連接在一起的。
依靠自己,不信賴別人
其實不僅對中國,在其他許多方面,香港人也抱一種比較切實的態度。這種態度表現在:依靠自己,不信賴別人。一百多年來,沒有任何國家真正照顧過香港人。他們不靠自己,靠誰?
在未來的七年中,會有不少香港人,懷著矛盾的心情,放棄了優厚的待遇,舍下了極可戀棧的生活方式,離開熟悉的環境,移民到外國去,可是絕大多數的香港人是不會也沒法離開香港。他們除了在香港奮鬥以外,沒有另外的路可走,同時,一如數十年來的香港,不斷的一批批人離開了香港,又有一批批新血填補了進來。香港就一直是在這樣的開放流動的狀態中成長發展。
重讀此文,也可以有一些補充。
提到香港人比較不崇洋,大概只能適用於一般人民,上層階級,無論是社交上的頭面人物,政界、知識界人士,有許多人是十分崇洋的。這些人的心態及價值觀不但是非常美化美化,而且是欠缺自尊及自信的,這從最近的關於在香港設立終審庭中英雙方達成協定的反應就可看出。協定是終審庭由五位法官組成。其中四位需是「本地法官」,第五人可以是外地法官。結果許多中英文的輿論竟認為這是英國向中國投降。
這種不信賴自己人,願意拱手將神聖的終審權交給洋人的心態,確實是十分奇怪的。
這幾個月來,有兩件大事可以反映香港一般人民的心態,一件事是香港人民對大陸水災的反應,今年夏天大陸的水災,嚴重到中共當局第一次向國際社會正式呼籲捐助,可是當時世界各地的反應相當冷漠,只有香港,在短短一、二個月內,捐款就近一億美元。這一捐款運動是完全自發,而一遍及各個階層。十足說明一般香港人民是完全與中國人民認同的。
但是,與中國人民的認同,並不等同於與執政當局的認同。這就又可從另一件大事看出。9月間立法局的直接選舉,有18名議員由直接民選產出,香港民主同盟提出14人競選。結果有12人當選,主要原因就是「六四」這一情結。「六四」對香港人民的刺激太深。雖然事已過去兩年多,許多人仍不能淡忘。香港民主同盟是顯明的學生運動的支持者。投他們的票,就是一種對「六四」的情緒反應,至於本地的政治問題,因為立法局的權力有限,誰當選其實都起不了什麼作用。這也是為什麼投票率不到40%的主要原因。
1997年香港要回歸中國。自中國統一的角度看,本來以為1997年以後香港的發展,應可作為「一國兩制」的模式,從而影響台灣海峽兩岸統一的步伐及方向。但最近台灣內部的發展,使人感到很可能在97年以前,台灣問題就會有一解決。那麼,反而是香港的前途可能會因海峽兩岸關係的改變而受到影響。世局的變幻,確實常常出人意料的。
1991年11月◆
社論
世界新秩序與美國對華政策
統獨問題
兩岸直航
海外觀察
台灣事情
台灣人在大陸
歷史與人物
通訊
編輯室報告
轉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