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期《海峽評論》刊出三個聯合國的三位國策代言人在大會中的演講詞。中國外長錢其琛、美國總統布希、馬來西亞總理馬哈蒂爾,各自提出本國對當前世界局勢的看法和立場。說得上篇篇精采,充分反映出本世紀最末一個年代的幾種時代特性和趨勢。所謂國策,是一個主權國家訂為國家行為的最高規定,最能反映出該國所處的客觀環境和需要。我們殆可斷定,這一期聯合國大會中出現的這三篇講辭,都將成為未來的歷史書進行時代分析時不可缺少的重要文獻。
有關中國外長的演講,編者取的標題是「建立和平共處的國際新秩序」這表示編者對該篇內容的正面對待。但有關布希的部分,取題為「美國將奉獻友誼和領導」,顯然帶有反諷的意味,而筆者完全贊同這一句反諷所含的意義。關於馬國總理的講詞,題目是「國際秩序決不能建立在霸權和統治的基礎上」,相信讀者們都能感受到一個弱國的自危和抗拒心理,語氣間充滿著沉重悲憤。
現在筆者針對布希的那一篇講詞提出一些回應和感想。
美國的虛偽:
首先,這是一篇充斥著虛偽和恫嚇的,歷史上常見的「強者邏輯」的典型文章。筆者曾經在戰前日本帝國時代的台灣殖民地有過一段生活經驗。當年日本軍閥政府向外宣示過所謂的「東亞新秩序」、「大東亞共榮圈」等口號和理論,雖然在格局上不及當前布希所倡「世界新秩序」,但出於強國意識的獨善心態,鄭重嚴正的說詞背後的自私動機,慇懃掩蓋著傲慢等,可以說如出一轍。
在文首,布希先慶幸一番「共產主義的終焉」結束了多年來超級大國間的危險爭端。但也指出歷史進入「復興期」後,「使得人民能夠追求其創辦事業的自然本能」「全世界的公民都捨棄妒忌而選擇創辦事業……」云云。
這樣的說法不過表示著美國總統一方面對共產主義的理解極為陳腐;另一方面,以「全世界的公民」這樣空洞泛稱來陳述其「創辦事業的自然本能」的通則觀念,照之實際,未免太虛偽。身為最大資本帝國主義主政者,他不會不知道,根據世界銀行在1978年的一項推定,世界人口的28%,12億人處在沒有土地沒有財產的,極端的貧困狀態中,而這種貧困狀態正是世界資本主義擴張的附隨現象。聯合國糧食農業機關(FAO)也以86個開發中國家為對象調查「嚴重營養不足人口」的結果指出,80年代每年因為飢餓和營養失調而死亡的人類有四千萬人。國際兒童基金會所發行的《90年世界兒童白皮書》中提到,開發中國家的糧食不足由69-71年間的平均1,600萬頓增加到85-90年的7,600萬頓到8,500萬頓。那些沉淪在飢餓線上的人民,過的是資本帝國主義的新殖民地體制下的生活。1983年古巴總統卡斯托洛在不結盟國家第七屆高層會議上做了以下的報告:「以整體而言,當代世界所生產的糧食總量還是超過地球所有的住民的需要量。但飢餓人口,因飢餓而死亡的人數還是年有增加」「飢餓直接和貧困結在一起,再導出所得水平的南北差距愈形擴大。凡就業機會的缺乏,人的無知,人間的不平等,社會的不正義,都與其具有密切關係」。飢餓造成貧困,貧困再生產飢餓;這種殘酷的循環正是落後地區的可悲的標幟,而與「共產主義」毫無關連,卻與資本帝國主義的世界支配有關。
反映到聯合國組織中的南北問題,在70年代曾經達到了一個高潮期。第三世界趁著美元危機和石油危機所帶來的全球性經濟蕭條和通貨膨漲,利用大會中的多數席位數次提出重建經濟秩序的要求。卻遭到以美國為首的先進資本主義國家以「擬議中的新結構忽視了市場機制和各國實際情況之間的平衡,企圖以人為作法改變國際經濟,必將導致南北雙方的破綻,」「南方所要求的新秩序必定歸趨於無秩序」等為辭嚴拒。後來經過聯合國機構中的改良主義者的鼓吹折中,以「新的國際合作觀念」代替舊式的,單純人道主義和大國擴張主義的兩種極端論下的「國際合作」。
這種新合作主義注重於南北之間的互補相成關係,主張中包含如下的幾個重點:北方世界生活依靠來自南方世界的能源和其他第一次產品。先進國優豐的生活是由開發中國家所支撐。而在另一方面多數開發中國家雖然擁有豐富的天然資源,卻不擁有開發所需的資金和技術。因此開發中國家有必要由先進國輸入資本財、工業成品和技術等。另一方面,先進國的經濟衰退也必然反彈到開發中國家。而南方經過北方協助推動開發若有成果,必然導致開發中國家本身的發展和南北貿易擴大,同時也連繫到世界經濟的整體發展,結果是南北互利的實現云云。
根據這樣的主旨,聯合國終能完成76年2月的馬尼拉宣言。但對於南方所提的兩項建議:一、為了穩定第一次產品的價格,以開發中國家的18種主要輸出品為對像設立國際平准倉庫;二、為此目的設立共同基金;卻又遭到美、日、西德的反對。1979年,南方各國再度在馬尼拉第五屆聯合國貿易開發會議(UNCTAD)中提出強烈要求,結果達成了如下的協定:會議分成八個交涉小組分別討論(1)設立相互依存的機構,(2)貿易問題,(3)一次產品,(4)通貨和金融,(5)技術與海運,(6)最貧窮國家、內陸國家、島嶼國家,(7)東南貿易,(8)開發中國家間貿易。這次會議最大特徵,在於繼承同年2月間在非洲坦桑尼亞舉辦的第四屆77國閣僚會議中所採決的「亞爾夏計劃」的宗旨,要求速建新國際經濟秩序。開發中國家在上述的八項交涉中提出:(1)採行總合性措施擴大開發中國家輸出,(2)擴充一般特惠制度,(3)擴大東南貿易,(4)建立通貨制度的檢討機構,(5)設立保護主義監視委員會,(6)設立國際債務委員會,等等要求。其目的,是希望設立一些能接受有利於開發中國家的政策或意見的固定機構。
然而,美國為首的先進國家,卻堅持「世界經濟的變革應委之於市場機制」的主張而不予同意。也就是不願把不公平交易中的優越地位--當其購入開發中國家的一次產品時是買方市場;當其出售製品給開發中國家時是賣方市場,這樣的「市場機制」,讓位給真正的公平交易。終於所有的八項交涉,以及開發中國家所提出的其他建議事項,都宣佈失敗。
南北間的差距至今仍無縮短的趨勢,在某些方面有增大的情形。如,上述的世界兒童基金會的報告中另外提到一項令人憂心不已的事實--整個80年代,拉丁美洲國家的平均所得減低了10%,而在非洲撒哈拉沙漠南邊的各國,則降低率達20%以上。
聯合國委託的雷昂且夫研究單位在80年代初作成了縮短南北GNP差距的開發戰略,其內容,是到公元兩千年把南北所得差距由目前的12比1縮短到7比1。但多數專家都對其可行性表示懷疑。主要是因為所有的計劃,都要美國為首的先進國家提供認真的配合協助,而對這一點卻沒有一位專家有信心。
以上,筆者之所以不憚繁冗介紹聯合國南北問題對策的一段沿革,目的在於使讀者們瞭解以下兩點事情。
第一,南方的窮困國家群,並不是沒有努力過。他們曾經用盡心思研究在先進國家的協助下如何擺脫貧困,也曾經團結一致向富裕國家提出呼籲。不是採取最後的手段--武裝鬥爭,而是企圖經過聯合國體制內的理智協商方式達成南北合作。卻不幸每場會商,每項建議都在先進國家的作梗下無情地被否定。開發中國家的那樣迫切的脫貧願望,在國際資本主義弱肉強食的鐵則下總是被證明為永遠難以實現的夢想。
第二,美國總統在演講中有關經濟繁榮的「訓詞」;如「繁榮促使人作為鄰居而不是掠奪者相處」;「物資和思想的自由流動」;「使每個人不是在犧牲別人的基礎上,而是有益於別人的基礎上有所收穫」云云,拿來與美國在對待第三世界的經濟弱國時的態度相比照,就顯得太虛偽。至於有關南北問題的直接提及:「在這個大廳中,我們聽到人們談論南北問題。但是,自由和公平的貿易,包括能不受限制地進入市場和得到信貸的機會,為發展中國家提供獲得自足和經濟尊嚴的手段」云云,則不僅虛偽,簡直是恬不知恥了。世界人口中近80%落後地區人民,至今在個人所得的比例上只佔17%;在這種懸殊的數據背後,掩藏著多少文明表皮下的巧取豪奪呢。
美國的恫嚇:
布希在演講中以其唯一超強的實力地位,針對幾個不服美國霸權的國家放言恫嚇,對所謂的「比較輕微卻是惡性的衝突的侵擾」提出指控。甚至對曾經由聯合國大會通過的,指責猶太種族主義的決議,也用粗暴的語言提出翻案要求,說「我們呼籲取消這決議」。他的理由是:「猶太復國主義不是一項政策,它是導致建立猶太人家園,以色列的觀點」。又說「聯合國對以色列生存的權利提出疑問的同時,就不能聲稱自己在謀求和平」。
但,當美國支持的以色列強佔巴列斯坦人的土地殺戮巴列斯坦人老幼的同時,就能「聲稱自己在謀求和平」嗎?
聯合國多數會員國之所以通過決議指猶太復國主義是種族主義,是針對活生生的歷史事實而下的斷定,美國憑甚麼要求翻案呢。就憑那高超的殺人科技嗎?
繼而他又談到一些陳腐至極的「有產者人權」。還假惺惺地說:「如果他們的勞動得不到公正的報酬,如果他們不能富有成果地渡過一生……政府就是失敗的政府」。
我們先不要問美國本土上有多少比例的人們「勞動得不到公正的報酬」,美國布希政府是不是一個失敗的政府。我們只要看看第三世界幾10億人口的勞動為何「得不得公正的報酬」。布希敢不敢去面對一張表示著開發中國家的產品從但求一飽(有時甚至只求半飽)的勞動者的手裡被吸到帝國主義者手裡的價格轉換表。
人民的勞動得不到公正的報酬固然是政府的責任,但迫使政府在這一點上陷入失敗的,還不是先進資本主義的政經強權嗎。而布希一類的政客人物所歡迎的,不也就是這種「失敗的政府」嗎。因為唯有一個失敗的政府才有可能變成美國的工具。
對古巴的一番恐嚇,更令人不禁對這位美帝主政者發噓。平心而論,暴君的頭銜應該是布希的自畫贊。如果再翻出當年豬玀灣的侵略戰役,和去年伊拉克戰爭中運用高科技屠城殺人,還假惺惺地說「我們從來沒有與伊拉克人民有過任何爭論」,布希的頭銜恐怕還要增加戰犯和說謊者。顯然這位意氣風發到幾乎忘我的美國總統,相信擁有力量則擁有一切權利,包括說謊的權利。
他對所謂的世界新秩序所下的定義只是自欺欺人的陳套。說甚麼「在這一新秩序中,任何國家都不用放棄一絲一毫的主權,這一新秩序的特點是法治,而不是訴諸武力,是通過合作方式解決爭端,而不是無政府狀態和流血……」。而當布希下令揮軍攻進巴拿馬時,巴國的主權「不用放棄一絲一毫」嗎。把別國家的元首以罪犯名義捉回本國加以審判,巴拿馬的主權在那裡?國際法在那裡?聲聲句句反對流血,但為了不流美國人的血,美國的武器在世界各地流的血還不夠多嗎。
以「建立一個和平與諒解的時代,開創一個世界新秩序」為結語的布希演講,通篇貫串是幾近粗魯的「力」的誇示,其實是有它的根據的。其所謂的新世界秩序,不過是唯一超強在當前階段的國家暴力的組織運作上所需要的一面毫無新意的旗子。現在讓我們對美國暴力的組織方式稍加探視,或許有助於對美國政情的表裡關係的瞭解。
按美國帝國主義的一元支配體系,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所形成。在美蘇對抗的戰後冷戰局面下做為資本主義世界的大本營和策源地,美帝的獨一的支配地位,曾經也是名實相符的。但因為資本主義發展不平衡的體系內原理的作用下,美國的一元領導地位從60年代開始動搖,逐漸出現了全球資本帝國主義的多元化趨勢。於是,美國以外的日本,及EC(歐洲共同體)相繼登上世界的權力舞台,也帶來了帝國主義間局部內鬥的現象。但帝國主義內部的競爭並沒有走上第二次世界大戰前的激化趨勢,原因有五點。一、美國雖然已經不是唯一主宰者,但仍然以其經濟力軍事力保有一定統合力量。二、對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圈的共同抗爭的必要性。三、對落後地區的支配多已改採新殖民地型態,因而諸帝間的利益競爭不易釀成軍事衝突。四、對第三世界的反帝民族民主鬥爭,亦有聯合策應的必要。五、在冷戰中的軍事對峙下,本來無法以財政政策加以規制的生產過剩問題,經由軍事生產的超經濟運作而得到部分疏解。
這樣,世界資本主義有了一個相當長時間的相對穩定期。在第三世界人民的收奪和本國勞工的剝削的基礎上不僅克服了70年代的兩次石油危機,到80年代還能保持年平均3-5%的經濟成長。
到了80年代後半,蘇聯東歐的社會主義圈因為積年的機制危機而遭致解體性的破壞。國際權力結構發生了有利於資本先進國家國際安全的巨大變化。於是美國針對這種世界主要矛盾的轉位,將超強對抗時期的大戰略做一次重大的修改,重新訂下四項世界支配的新焦點。
一、第三世界人民反帝革命運動的鎮壓。
二、維持對蘇聯和中國軍事優勢。
三、東歐的資本主義「從屬國」化。
四、把中蘇兩大國吸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網路中。
而針對世界權力結構的變革和重整過程中必然產生的現象,如EC諸國對東歐支配權的爭奪,美日對中蘇的經濟影響力的競爭等,美國也必須有事先周密的戰略新構想。在上述的四項中間,以第一項如何消除第三世界人民的反帝運動最為迫切。於是在「新世界秩序」的全盤策略中的軍事力運作型態的變化,形成了美國新國防體系中的一個課題。以上便是所謂的LIC(Low Intensity Conflict低度衝突)戰略的催生背景。
先是1988年的國防報告中,出現了初步定式化的LIC戰略的綱要。翌年89年的國防報告中,LIC變成了獨立的一章。它的主要內容,是把妨害美國在第三世界的權益和支配地位的所有的地區性紛爭,特別是把所謂的「共產主義者的叛亂運動」規定為「低強度紛爭」或「低強度侵略」。為了抑制這一類活動,不惜使用一切可能的手段。一旦「紛爭」發生時,必須「果敢,選擇性地行使軍事力」。這種反制行為,不論規模大小,在本質上被規定為「包括政治的、經濟的、心理的、以及軍事的全面戰爭」。
有關LIC戰略的具體內容有如下六項:
一、使第三世界的反共親美政權具備議會制民主主義的外表。
二、促使該政權推動經濟改革,土地改革等。
三、培養出民間的反共自衛武裝組織。
四、派遣軍事顧問團或特種部隊,支持強化反共親美政權。
五、為了推動該項政策,大力投入ODA(Official Development Assistance,政府開發援助)。
六、必要時直接投入美國軍力。
此外,美國為了推動LIC戰略,還強迫日本和歐洲共同體聯合負擔財務。例如,亞洲首要的LIC戰略實行區域定為菲律賓:而美國己經擬妥計劃分四年投入總額140億美元的多國援助。而日本將是最大的出資國家。
以上便是美國在「新世界秩序」的名目下所採取的實力主義的戰略構想。
美國有美好的未來嗎?
有關美國在21世紀的未來問題,在其國內也有不少悲觀論者。雖然在具體見解方面不盡一致,但對資本主義現階段的相對穩定期的持續性表示懷疑的人士還是佔多數。首先,他們認為帝國主義終究無法防止第三世界更深層的貧困化。在帝國主義階段的資本主義機制下,第三世界不再能扮演商品販賣市場和資本投入市場的角色。與帝國主義各國的繁榮成反比,第三世界人民的貧困只有繼續擴大之一途。在國際化的金融資本和跨國企業的網路籠罩下,落後地區人民的廉價勞力和自然資源遭到最大限度的剝削和掠奪,變成了龐大的超額利潤集中到帝國主義者的手裡。結果是,依靠來自帝國主義各國貸款或投資所推行的第三世界各國的資本主義工業化的嘗試除了少數的NIEs(Newly Industrializing Economies新興工業化經濟體)各國以外統歸於失敗,其中多數國家且變成了債務奴隸。
根據統計,1982年第三世界各國的債務總額是8,310億美元。往後一直增大,到了88年,竟然突破了13,000億美元。特別是中南美洲、亞洲、非洲的17個高額負債國家,不得不以輸出貨款的40%做為償還債務之用。其結果,第三世各國必須以債務本息和外資收益的名目每年匯出比輸出所得、直接投資、或授助等的流入款項更大的資金往帝國主義各國的懷裡。
當前由第三世界各國流入帝國主義各國的純資金,自1984年到87年是年平均200億。88年達260億美元。如此,帝國主義對第三世界不僅僅是勞動人民的直接剝削或雙邊貿易的不當利潤,更利用債務關係年年搾取鉅額的資金。
不但如此,帝國主義各國對無法清償累積債務的國家,透過國際貨幣基金會將其置於實質上的統制之下,每每強迫債務國進行諸如:凍結或降低工資,提高公共費用,削減國家財政等。
這種殘酷的收奪與支配,在中南美的高額債務國家內部頻頻觸發政治危機或社會危機。89年在委內瑞拉和阿根廷,都發生過暴動。
其次,資本主義的矛盾,亦即主要的剝削焦點多已集中在第三世界各國,則各地區人民的反帝民族民主運動只有走上激化過程。最後必將逸出LIC戰略的控制,如菲律賓或薩爾瓦多。
資本帝國勢力的LIC戰略即使對第三世界革命運動帶來了極大的阻擾,但徹底的鎮壓是不可能的。那是因為LIC戰略不是除去帝國主義的新殖民地支配和地主,資本家的支配的正義力量,而是以維持這些不合理支配為目的的罪惡力量之故。
第三,國際帝國主義雖然為了防止帝國主義各國之間的相互抗爭的激化而採取了種種人為方法,企圖共同防止週期性的生產過剩恐慌,但任何措施都無法解消體制內在的生產無政府性。1987年10月19日,紐約股票市場突發了大暴跌,迅速波及到全球股票市場。89年10月13日,紐約市場再度發生同樣的股價大跌。這些事態表現的意義是,當前先進各國的繁榮其實是建立在極為不穩定的基礎上面。而其中最大的原因,是核心帝國主義美國至今仍然無法改善財政赤字和貿易赤字的「雙胞赤字」。
在86年會計年度達到了2,212億美元的財政赤字,雖然經過美國政府的大力整頓,到了89年度仍然達1,630億美元。貿易赤字在87年度是1,521億美元,也經過了主要貿易國家間的多回合的艱苦談判甚至局部性的貿易戰爭,到了90年仍維持在一千億美元之譜。
雙胞赤字逼得美國政府盡力導入其他先進國家的資金,結果是,自85年起,長期以來世界最大債權國的美國轉變為債務國。到了89年,美國所負債務已經達到6,500億美元。根據專家預測,92年將超過一兆億美元。為了這份龐大債務本息償還,自88年起,經常收支的赤字超過了貿易赤字。
美國的龐大債務主要是日本購入的美國商業部證券所構成(日本現已變成世界最大的債權國)。因此,將來如果有一天來自日本的這一類資金的流動停止,美國經濟將面臨非常嚴重的,幾乎是破滅性的事態。
聯合國的經濟合作開發機構(OECD)曾經提出一種預測:美國的債務一旦超過一兆美元,可能產生兩種情況:一、做為全球基幹貨幣的美元迅速喪失一切信用而出現致命性的幣值大暴跌。二、為了避免上述情況,美國當局不顧一切採行超保護主義政策,因而導致與其他各先進國家之間的激烈對抗。而這兩種情況中的任何一種,都被認為是「惡魔的選擇」(這一句話已經變成南北問題專家之間的流行用語)。意思是,對全球經濟帶來巨大災禍的自戕式抉擇。
果如此,前面所提的資本主義的相對穩定期將告結束。而世界(特別是世界資本主義的南北圈)將進入另一番激動期。
當然,國際帝國主義的聯合力量將會採取一切可能的手段力圖避免這樣的破滅性局面的出現。但當前先進資本主義國的,史無前例的經濟繁榮的基礎是這樣地脆弱,這樣的危機四伏,這一點確是無可否定的事實。
結論:
一部現代史,如果依據平庸的歷史觀,似乎是以一些軸心國家或主要族群的興衰歷程為中心。及由其帶動的,幅射和反射的復合現象為主。中間的基本要因當然首推經濟,及由經濟力建構起來的政治力的總體效果。就這一點來說,當前的美國的確稱得上是獨大的霸權國。它的拔群的國力和影響力是當代史中獨一無二的,這一點無須爭論。
但美國的最大特質,在於它的登峰造極的資本主義。我們可以這麼說,美國之興,興在資本主義,而它之亡,亦必亡在資本主義。
簡單的歷史哲學給我們一個歸結點:一個國家的興亡規律,端在其國家的結合原理和社會的發展原理之間的統一和分崩。在美國,兩者間的分崩離析過程事實上不始自今天,而正在繼續著積累效果。猶如地質年代中的某一種爬蟲類,終因肥大症而自斃,那是最簡單的,美國獨佔資本體的寫照。
當我們看到布希講詞中的逼人的語鋒時,難免一番感慨。因為我們知道那裡面隱藏著多少焦慮,甚至恐懼。
要維繫一個不合理的政經壟斷體,即使手裡握著人世間最大權柄,布希的深層心裡還能不虛!
相比之下中國外長的一席演講不亢不卑,警惕中有一份穩穩的自信。把一個努力重生的民族在進取原則立場上的許多願望和企盼表達出來,頗能引人深省。
最後,馬國總理的憂心,我們寄以最大的同情和關切。對處在帝國主義陰影下的弱小國家,我們由衷希望能及早尋出一條自救的道路。第三世界人民之間應建立起超國界的合作途徑,為各國各民族的解放進步共同抵抗後冷戰時期的,美國LIC的新的控制體系。唯有如此,21世紀的世界才有可能變得合理一些,好住一些。
補記:
筆者完稿後又發生兩件事情:一、美國明白表示反對日本參加由馬來西亞主持的亞洲區域經濟會議。理由是,該會議有「形成對抗性色彩」之虞。其實,是第三世界的經濟弱國檢討現今強國支配下的經濟秩序的意圖使美國無法接受。二、紐約股票市場又發生史上第五大規模的大暴跌。時間剛好是87年以來每隔一年的第三次。◆
社論
世界新秩序與美國對華政策
統獨問題
兩岸直航
海外觀察
台灣事情
台灣人在大陸
歷史與人物
通訊
編輯室報告
轉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