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人》週刊(1991年10月15日)
《經濟學人》週刊(1991年10月15日)
編按:本文譯自英國《經濟學人》週刊(1991年10月15日),該刊立場一向保守,本文對歷史和大陸現狀之陳述亦充滿偏見和受其立場左右,唯亦透露了大陸經濟改革和華南、台、港三地區未來經濟發展的趨勢。中國是一個第三世界國家,其經濟發展與政治穩定有決定性的關連。49年後,中國受到美國包圍,後又受到蘇聯的壓迫,加上政治上的錯誤,以致政治動盪不止,經濟也難以發展。至78年才結束「文革」,79年與美建交,經濟才得以建設。鄧小平路線的「開放改革」,基本上乃是沿襲孫中山的「實業計劃」(即國際共同開發中國),但亦存在其危機,即孫中山所明示之「操之在我則存,操之在人則亡」。如何「操之在我」,中共當局不能沒有警惕。
1949年毛澤東的人民解放軍打敗蔣介石的國民黨後,落敗者逃到台灣。以後幾年共黨加緊控制大陸,幾十萬人南逃英國殖民地香港。在毛式愚行當道的四分之一世紀中,香港和台灣華人造就了1945年後兩個經濟大奇蹟。
1950年,台灣和大陸個人所得不相上下,香港略高。今天台灣個人所得為大陸30倍,香港為大陸35倍。兩地公民所得高於西班牙和愛爾蘭,並直追澳洲、紐西蘭,中國大陸則與肯亞、巴基斯坦並列。
不過並非全中國大陸如此,與台港最近的福建廣東兩省局面完全不一樣。
1979年中國領導人鄧小平推動的經濟改革有兩大主題。第一個是適應全中國鄉村,回復家庭為農村經濟基本單位,讓許多(後來成了大部份)農產品價格由市場決定。六年內農村收入增加一倍,造就了兩個蘇聯至今亟需的事物:改革的支持者和進一步成長的堅實基礎。
鄧小平改革的第二個主題是「開放門戶」,也與蘇聯、印度等有意改革國家做法迥異:對外商、自由貿易和隨之而來的向外看(以及全球物價機制)習慣持審慎的歡迎態度。這與農村改革不同,只適用幾個點,為的是避免把整個大陸導向「資本主義道路」。沿海省份首先獲得自由。14個城市得到「開放口岸」的地位,給外貿外資以更多自由和免稅待遇。同時成立五個「經濟特區」,並賦與它們更大自主權。
沿海地區大都受惠:南韓日本公司已在遼寧、山東設分公司。大部份外商有代表在上海。但從海南島北經廣東到福建的地區才是開放門戶的主要實驗地,五個經濟特區全在那裡。
急起直追
結果是持續12年的經濟大繁榮。1979年廣東香港邊界上的深圳人口不到10萬,經濟主要依賴農魚業。今天深圳有二百多萬居民、華廈、無限供應的男娼女娼、塞車、獨自的(當然關閉了)國際信貸商業銀行(BCCI)和10年急劇成長後出現接近二千美元年均所得的國內生產毛額。其中一年,深圳的工業產出、貿易和外資全部成長40%。
如果有人認為小場面總可創造出驚人成績,那麼他該去看看整個廣東省。以人口論,除了德國,歐洲沒哪個國家人口超過廣東的6,300萬。1980年,廣東「工農業生產總值」138億美元(以1990年幣值計),10年後達到442億,實際年成長率12.5%。同期間,泰國國內生產毛額年成長率7.5%。
1980年代,廣東工業產出(主要為成衣、鞋類和玩具)年成長率15%。出口有同樣成長幅度,佔全大陸出口額三分之一。今天還在急速成長:1991年頭七個月中,廣東工業產出和出口比去年同期高25%。
在省會廣州,外國貨可自由流通。飯店、夜總會擠滿人潮,不到深晚不休,這種場面在中華人民共和國貧瘠北方難得一見。香港商人拿20年前香港比今天的廣州,不過他們更進一步:今天廣州雅皮不僅是港式穿著,同時竭盡所能地要攜帶同樣的行動電話(照一名省府官員說法,有一萬人)。
鄰省福建人口三千萬(多於美國加州,略少於西班牙),1970年代中期還是大陸最窮省份之一。現在僅次於廣東,成了第二大外人投資地。經濟特區廈門成長更快。一名西方商人回憶,1985年廈門還是個死城,僅一家西方投資的工廠,沒有路燈。現在改觀了。1980年以來,工業產出成長七倍。去年出口額高出1989年21%。市中心辦公區大廈,才推出就售完,營造商根本不必支用香港一家銀行的貸款。
連華南落後地方也繁榮起來。資源豐富的熱帶島嶼海南省,80年代初倒賣汽車聲名大噪,1988年劃為經濟特區。去年實際工業成長率15%,汕頭特區14%,珠海40%。
通過開放門戶
由於鄧小平的開放政策,世界經濟風才得以刮到華南沿岸,因此才會出現這麼大進展。實際上較為富裕的香港和台灣已在經濟上同它們的大陸腹地合為一體了。
這不純靠經濟法則。華南是東亞到東南亞華人網中心,華僑在當地的商業力量僅次於日本(許多地區還超過日本)。廣東移民不只到香港,還到泰國。福建人散居到菲律賓、印尼、新加坡和馬來西亞。貨幣、工廠、經理和貿易通過語言和血緣打開的管道流入。香港、台灣與大陸的這條管道既短又寬。五分之四港人祖籍廣東,大部份人至今仍有親戚在那兒。(如果可以直航)台灣飛福建只消20分鐘。共同的語言(閩南話把台灣與大陸,廣東話把香港和廣東連結起來),同樣的文化,做起生意更為順暢。
市場力量是擋不住的。香港勞動成本是深圳五倍,是廣東其他地區十倍,廣東土地,像香港那樣租個50到70年,費用只及香港2-3%。福建工廠平均每月工資約為65美元,相當台灣的十分之一。租一平方公尺土地70年的年租0.35美元。
生產力會因此減弱嗎?不,香港和台灣商人表示,華南工人產量與港台無異。工人可透過報紙廣告召募,可到較窮省份尋找。想解雇時,可以解雇。至少在廣東官僚作風並無太大妨害,在福建商人抱怨多些。香港電子業者劉氏說,他決定開設一家僱用二千工人的工廠後才三個月,工廠就建好運轉了。他的公司在香港雇工二百,在廣東雇工一萬六千。
雖然也有遠地的公司如標緻等進入投資,但投資熱潮一直由華僑主導。到1990年年底,福建通過近四千件投資計畫,總值35億美元,其中台灣占三分之一,香港佔30%。到今年6月底,廣東通過投資計畫一萬五千件,總值二百億美元,其中80%來自香港,台灣第二。香港公司在廣東雇工二百萬,在香港雇工70萬。
這對廣東和福建響影很大。大半經由香港的出口幾乎佔了廣東總產出的三分之二。1990年外資公司的產出幾近增加一半。結果國營企業的產出只佔到30%,目前還在下滑。共產主義在華南已經死亡。
政治會弄翻這一切嗎?
看來這值得歡呼,但切莫掉以輕心:身處重圍的北京共黨政權不會容忍邊陲地區在政治上提出任何挑戰。重點是能否讓這層風險減緩經濟的整合成長。這不光看北京決策。
經濟上沒理由減緩。明年廣東六線道的「超級高速公路」第一段通車。這條公路從深圳上通珠江三角州繁榮的工業城,然後下連珠海特區和澳門,由香港吳Gordon的Hopewell持股公司建造。吳Gordon在大陸的15億美元投資早已使他成為那裡的最大外商,目前他正計畫建造一條北經湖南省接長江的高速公路,再通過長江這個龐大航運網,通達內陸大部份地區。
廣東官員也在計畫興建自己的超級高速公路,東通福建。台商一定歡迎。調查中,台商一般都視大陸為最佳投資地,超過馬來西亞和印尼,更遠超過東南亞國家中勞工成本唯一和大陸不相上下的菲律賓。
不過政治陰影還在。只是南方早比大陸其他地區寬鬆。在廣東或福建詢問共產黨的影響力,別人會滿臉困惑地望著你,似乎是曾經聽過卻又說不清的東西。不能說這些省份是自由的(還存在人們被跟蹤,被無故逮捕的事),但比內陸和華北是自由多了。廈門最好的一所公立中學取名「雙十」--十月十日,蔣介石國民黨的國慶。
只要他們不向共黨統治挑戰,不威脅到國家統一,北京當權派願意縱容傳統上較為獨立南方的這類小毛病。1997年香港與大陸統一後,問題會更為突出。香港雖無民主,經英國統治這麼多年,已習慣西方依法做生意的結構和民權。1997年以後會怎樣?
香港的不安
大家都認為依法做生意的結構要保留。但要如何保持原有生活方式,香港內部意見迥異。應經由民主選舉和自由批評來肯定它的西式生活(可能引來鎮壓,不光政治,經濟也難免),還是像廣東一樣在政治上低頭?律師李柱銘贊成與北京分庭抗禮,他率領的政黨在香港立法局第一次直選中贏得多數席位。長久以來對政治漠不關心的大部份港商主張謹慎,甚至不表示意見。
和美國一道,日本很快成為影響香港(1987年以來,成了當地每年最大外籍投資人)和大陸的外部主要力量,目前正設法證實靜默方法才管用。日本外務省政策計畫組負責人Yukio Satoh說,讓中共瞭解香港價值的最好方法是加緊整合廣東和香港經濟。有了這個想法,他期望日本說服中共將下個援助計畫大量用在南方基建上。
台灣的逆風
台灣和北京有不同問題。台灣陸委會副主委馬英九說,香港出於必要這麼做並不壞,但台灣有自己的軍隊,又沒97大限,在與北京政權打交道時應有更多迴旋空間。但台灣當局擔心它的迴旋空間已被熱衷在大陸做生意商人縮小。
台灣只准與大陸進行間接貿易和投資,其中大部份經過香港,台灣的銀行因此也到香港設分行。台灣與大陸的雙邊貿易從1978年的零記錄增到去年的40億美元;由上半年的激增來看,1991年貿易額可望達到60億美元。台灣直接到大陸的投資額在20到30億美元間。
以往只有小型企業到大陸投資(經常是將紡織、制鞋一類生產線整個拆卸,經台灣海峽運往大陸)。去年台灣最大企業台塑也有投資70億美元在廈門興建石化廠想法。儘管當局不悅,台塑一直不願排除這種可能。
現在統一企業要在新疆建立蕃茄加工廠,要在北京和上海設立其他工廠。統一企業總裁高清願很想在大陸開24小時營業連鎖店,最終還想開巨型超市。他說,如果大陸政局穩定,堅持自由貿易,這一切和更多的事情都會實現。
這正是令台灣當局憂心處。它受到要求開放直接貿易和投資的壓力越來越大,有時壓力甚至來自固執部長級人物。中國完全歡迎這一趨勢。台灣當局正緩慢而堅定的向真民主前進,擔心中共終有一天切斷經濟關係,逼迫它在政治上讓步,甚至照北京條件統一。台灣公開的立場是在中共未承諾放棄武力,未停止在國際上矮化台灣前,不進行直接貿易。
這一步可能不像看上去那麼遙遠。中國最近同意香港和台灣分別加入亞太經濟合作會議。美國已表明支持台灣加入關稅與貿易總協定。前美國駐華大使李潔明(也駐過台灣,但在那不能稱大使)最近表示,中國在對台政策上應重新思考他們那過時的主權觀。大陸當局激烈抗議,但似乎也透露出改變的資訊。
華南會繼續繁榮嗎?這要看經改同不容中國陷入分裂、混亂與民主之北京老人意志間的爭鬥結果,這場爭鬥因俄羅斯反共革命而日趨激烈。結局不易預斷。但大量的華僑和日本金錢--那邊最懂得將本求利的金錢--都賭經改會贏。◆
社論
世界新秩序與美國對華政策
統獨問題
兩岸直航
海外觀察
台灣事情
台灣人在大陸
歷史與人物
通訊
編輯室報告
轉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