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恐大總統」是布希爭取連任的籌碼

「九一一」兩年後看美國政治方位與發展方向

譚中
(旅美退休教授)


四年一貫的「保皇」體制

九月十四日晚上,美國NBC電視節目中,副總統切尼說出布希下屆總統競選的籌碼是打恐戰爭。這句簡單的話實際上把布希進入白宮兩年半以來的所作所為、以及他今後總統一年半任內將要採取的戰略都總結進去了。在詳細分析以前,我們首先應該看到美國政治體制的兩大矛盾。第一,兩百多年前美國建國者最最害怕的是新生的共和國出現獨裁者,因此獨立以後遲遲不建立政府,使得抗英軍隊總司令喬治.華盛頓曾經有「影響不等於政府」的埋怨。一七八八年美國有了憲法,規定設立一個由總統領導的行政機關。一七八九年,退休在家的華盛頓聽說他當選了總統,借了五百英鎊租船到紐約去上任(勝過中國古時窮書生考中進士進京時的寒酸),到了紐約在旅館租房創立聯邦政府一直到他一七九七年退休時止,總統身邊連一個私人秘書都沒有。今天,雖然「三權分立」機制名義上仍然有立法、司法機關不讓行政權力腫脹的種種程序,布希作為白宮主人卻是輿論形容的「世界上權力最大的人」,他集權的程度超過了歷史上所有的皇帝。第二,雖然美國是享譽全球的世界上最強大的「民主」國家,但是美國所謂「民治、民有、民享」的政府並不是普通老百姓產生的。美國總統競選是國際戲劇舞台上時間最長、花錢最多的表演。比方說,到本文執筆時為止,民主黨有九位候選人(即將加入的第十位克拉克將軍已經不再「猶抱琵琶半遮面」),究竟鹿死誰手,就要看誰在籌款時期最成功了。正像著名語言學家兼美國學術界最有影響的左派活動家喬姆斯基(Noam Chomsky)所說,這根本不是甚麼「民主政治」(democracy),而是大公司控制下的「多頭政治」(polyarchy)。筆者在印度看到,雖然那兒的民主制度歷史不長、機制不健全,可是如果政府失去公眾擁護,在選民的壓力下國會議員可以對政府投「不信任」票而使它倒台、舉行中期大選而改換政權。相對而言,美國總統勝選以後等於買了四年保險單,基本上可以在四年任內為所欲為。因此美國「民主」實際上是四年一貫的「保皇」體制。

還要看到,布希是美國歷史上從來沒有過的「先天不足」總統。他在二○○○年大選中得票總數少於對手戈爾,即算按憲法規定的以每州人口比例計算,仍然由於在他弟弟任州長的佛羅里達州計票上出現蹊蹺而勝負難分,最後靠最高法院法官舉手表決、布希以一票之多而當選。一直到今天(特別是九月十五日加州高等法院禁止十月即將在州內用二○○○年佛州採用過的、產生計票糾紛的、落後戳洞選票而重選州長的判決以後),布希兄弟在上屆大選中舞弊的嫌疑使人們記憶猶新。911爆發後,布希發現這是他在美國選民中糾正自己「少數票總統」形象的最好機會。他立刻利用美國人民對恐怖活動的憤怒與恐懼而宣佈美國進入「作戰時期」,義不容辭地充當了「打恐」非常大總統的角色。這一招非常成功,使他的民意測驗支持率達到歷史上的最高點--甚至超過百分之九十。今年三、四月間美軍在伊拉克的時間短、代價小、「戰爭腳步」淺的非凡勝利,更使布希頭腦發熱。五月一日,他採納了智囊卡爾.羅 (Karl Love) 的設計,穿著軍裝、駕駛戰鬥機降落到「林肯」號航空母艦上宣佈「作戰任務」已經勝利完成。這時,布希「戰時大總統」的形象如日中天。可惜的是,這「五一」的極盛日子也是布希走下坡路的起點。

不能無視反美「聖戰」的根本原因

世上一切事物都是「對立的統一」,這是列寧的話。布希充當「打恐大總統」的「先發制人」戰略也正是這樣。在國際上,這一戰略受到普遍譴責;但它在美國國內仍然有廣大群眾擁護。911兩週年那天,《紐約時報》刊載了記者從全球採訪到的反映,絕大多數反對美國,特別輕衊布希。有趣的是,布希和他的同僚都異口同聲地把美國當前佔領伊拉克的所作所為和二戰後她在德國推行「馬歇爾計劃」、消除法西斯勢力,從而把納粹希特勒的祖國轉變為民主、和平的國家相提並論。《紐約時報》卻引了一位年輕俄國作家的話說:「美國要以自由主義和資本主義形象重建全世界的企圖中充滿了與(二戰時期)納粹接管世界性質相同的危險。」

我認為必須看到布希現象中「對立」的正負兩方面才能確切掌握美國政治局勢發展的方向。有「布希主義」之稱的「先發制人」戰略雖然有「單干主義」、「霸權主義」,甚至「新帝國主義」之嫌,但也是為了美國安全所精心設計的總體規劃,有著三大特點:(一)積極主動、爭取時間,(二)境外作戰、保證美國本土安全,(三)改造阿拉伯世界、攪干繁衍反美恐怖力量的沼澤。切尼副總統九月十四日的電視講話特別強調「爭取時間」是美國進軍阿富汗和伊拉克的主要動機。這是布希內閣在總結911慘案教訓時得到的啟示--在過去十年中反美恐怖活動在海外已經製造了足夠引起美國警惕的信號,美國並不及時回應被賓拉登形容為美國「軟弱」(這才出現膽大包天地911事件)。美國戰略專家馬歇爾(Andy Marshall)和沃爾斯特透(Albert Wohlstetter)早就警告了的「非對稱威脅」(無論美國國防力量如何強大都不可能是沒有漏洞和無機可乘的,不能掉以輕心),一直沒有受到重視,直到911以後才變成反美恐怖活動的代名詞。從這一點來說,「布希主義」有其積極的一面。

九月十四日,國防部長拉姆斯菲爾德在NBC電視台門外回答記者問時,特別強調美軍在巴格達打恐就不必在波士頓打恐了,美國就安全得多了。這話是強為其難地把美軍在伊拉克的被動挨打狀況變成「有利條件」,卻也足以還擊布希政敵的宣傳攻勢。911兩年來,美國本土安全確實大大加強了。如果到明年底總統選舉時仍然保證不發生恐怖事件,那就等於證實布希政權到境外去打恐的明智性。

同樣的,「布希主義」的第三大特點--改造阿拉伯世界、攪干繁衍反美恐怖力量的沼澤--是既大膽又有遠見的。我這麼說並不是贊成美國沒有正當理由去侵略別國、「改變政權」。我們生活在一個走上了歧途的世界,是美國統治精英逞強、霸道而放出「文明衝突」的魔僕,現在輪到美國自己來嘗「文明衝突」的惡果了。以賓拉登為象徵的伊斯蘭恐怖力量不但是騎劫飛機的能手,而且騎劫了杭亭頓「文明衝突論」來發動當今的「世界大戰」。伊拉克的鄰國沙特阿拉伯到處是「聖戰」(「聖徒」[mahdi] 和「邪徒」[dajjal] 之間的戰爭)的「課堂」(每次清真寺中講道差不多都要明顯地或暗示地進入這一課題)。在這場「聖戰」中死去的無辜已經有成千成百的以色列人、印度人、在新疆的漢人、到印度尼西亞旅遊的世界各國人等等。如果現在設在伊拉克境內的聖戰「戰場」能夠把沙特阿拉伯的聖戰「課堂」消滅的話,那也等於為全世界人民造福。問題在於這「戰場」和「課堂」之間形成的是相輔相成的關係。「布希主義」把阿拉伯世界看成「繁衍反美恐怖力量的沼澤」只對了一半。伊斯蘭教反美「聖戰」產生的根本原因是從弱者的立場對剝削、壓迫的反抗。今天美軍在伊拉克「打恐」,阿拉伯世界許多人卻認為這是「與伊斯蘭作戰」。這「戰場」上越紅火,那「課堂」中的反美聖戰宣傳就會越帶煽動性、就會越在恐怖活動上火上加油。比方說,《紐約時報》九月十六日報導,巴格達中央太平間總管透露,去年由槍傷而死紀錄最高的七月也只有二百三十七人,今年類似的死亡紀錄是五月四百六十二人、六月六百二十六人、七月七百五十一人、八月八百七十二人。這就是美軍把伊拉克從薩達姆暴政下「解放」出來的對比。這種對比所說明的正是「以怨報怨」無法釜底抽薪的證明。

冤家宜解不宜結

佛家所提倡的「以德報怨」(孔子是不贊成的)是東方人的思想方法,功利主義的西方頭腦很難理解。可是,在這一點上,歐洲比美國卻走前一步了。歐洲人從兩次世界大戰的慘痛教訓中已經認識到冤家宜解不宜結。德國人在二戰後立碑痛悔前非,顯示出要和納粹希特勒的過去劃清界線,這一點日本人卻礙難做到,總是想用遮羞布蒙住大和民族子孫後代的眼睛。如果說得不好聽一點,這是枉費了八世紀日本留唐學僧榮叡、普照六次帶著唐朝名僧鑒真偷渡過海,最終把他輸入日本成為「國師」,使日本有了佛教文化、開始變成文明國家的一片心機。歐洲人對美國遭受911打擊,起初是同情(法國人還說「我們都是美國人」),現在卻和美國「人心隔肚皮」了。《紐約時報》引的法國電腦技師評論說:「美國的看法超不出武力能解決一切的真理,可是歐洲經過了兩次世界大戰,懂得血的代價。」可以這麼說,如果將來美國也「懂得血的代價」,也會知道「武力不能解決一切」的真理,那就會徹底拋棄「布希主義」了。這在布希時代 (即使他連選連任)恐怕是不會發生的事。

從美國當前在伊拉克面臨的形勢來說,這「血的代價」是一點一滴地、慢慢地流,認識也是慢慢地積累的。「五一」布希宣佈「勝利」前美軍傷亡不到八百 (死亡人數是一百過頭一點),「勝利」宣佈後美軍傷亡已經快一千(死亡人數一百五十)了。除了生命的代價以外,還有金錢的代價。進軍巴格達以前,美國政府說把薩達姆政權打垮後,就可以利用伊拉克的石油資源來「重建」國家,美國不必背甚麼包袱。如今布希卻在九月七日宣佈要在國會已經批准了的七百九十億美元打恐經費上再追加八百七十億美元。切尼在九月十四日被NBC電視台節目主持人逼問,不得不承認布希政權今明兩年雖然有高達一千五百億的打恐費用,卻不能保證以後不再追加預算。

寫到這兒,傳媒道出前「北約」總司令、一九九九年科索沃戰役的總指揮、退休四星上將克拉克(Wesley Clark)已經做出參加總統競選的決定(已於九月十七日正式宣佈),這事非同小可。一方面,當前鬧得沸沸揚揚的九位民主黨候選人中,並沒有「魅力型」領袖可以與布希對抗;最近一次民意測驗反映,百分之七十的民主黨員對這九個人連一個名字也沒聽說過,可見他們也太沒有影響了。目前九人中最成功的迪恩(Howard Dean)思想感情相對過激,明智之士都覺得他成不了大氣候的。人們對他比較客氣的形容是「Mr. Intensity」(激烈先生),不客氣的形容是「nut」(感情過激者)。布希陣營最希望這樣的人變成民主黨正式候選人,他會自然而然地把廣大的中間派推向共和黨陣營中去。另一方面,聽說克拉克上將是前總統克林頓的候選人,前不久克林頓夫婦在紐約私宅中宴客 (都是些財主),克林頓說,當今民主黨只有兩顆明星,一是他夫人、紐約州參議員喜萊莉,另一就是克拉克將軍。傳媒說後者是「克林頓的候選人」,還謠傳喜萊莉.克林頓將擔任克拉克籌款總部的主席,後來喜萊莉.克林頓辦公室矢口否認。當前民主黨領袖中募款能力最強的克林頓夫婦,如果克拉克後面真有他們在背後支持,就會如虎添翼,其他民主黨候選人就會頓然失色。更重要的是:一方面,克拉克上將作為勳章纍纍的傑出軍人,將會和布希激烈爭奪誰是最適合扮演「戰時非常大總統」的角色。另一方面,克拉克一直在電視上批評國防部在進軍巴格達戰略上的重要失誤,當前美國在伊拉克的被動被他言中。這位曾經得到獎學金去牛津大學留學的能文能武的人才,在容貌、表情上,顯得文雅、明智、老練、沉著,在素質上高智商、講原則、決心強的將軍,有可能變成艾森豪威爾第二。艾森豪威爾在重建歐洲時功不可沒,現在美國在重建伊拉克時遇到莫大困難,豈不是天將降大任於克拉克了﹗

寫上面這番話時,克拉克還沒有正式宣佈,八字還沒有一撇,只能當做一個旁觀者的臆測而已。克拉克入局以後還得過關斬將,最後變成民主黨的唯一候選人。他是初次進入政壇,既無經驗、又缺羽翼,起步又比其他人晚,必將步履維艱。就算明年他正式代表民主黨與布希抗爭,也不會是一帆風順的。一則布希是現任總統,可以變相利用權勢。二則布希背後有大財團支持,財源橫流,克拉克望塵莫及。三則克拉克和布希相較量,就會是以蘋果比蘋果,不能收以蘋果比橘子的「非對稱」效應。兩人必然會在怎樣使美國更安全,更使伊斯蘭「聖戰」恐怖無法得逞上大作文章,布希當然是不會把他精心經營了兩年、屁股也坐熱了的「打恐大總統」寶座輕易讓出來的。

(二○○三年九月十六日脫稿於芝加哥海德公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