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統一論的「反台獨」論終歸失敗

評《聯合報》「沒有統獨之爭」的社論

陳映真
(中國統一聯盟創盟主席)


《聯合報》分別在九月十二日和十三日,以社論的地位,大肆宣傳台灣不存在中國統一論和「台灣獨立」論對峙,說「統、獨之爭」是獨派民進黨創造的「假命題」。《聯合報》說台灣只有「台獨」論和光譜廣泛的「反台獨」論的對立,在台獨民進黨的宣傳下,許多不贊成祖國統一,又反對台灣「獨立」建國的反獨派被迫「忍辱戴上統派的紅帽子」!

《聯合報》不惜抹煞甚至污蔑主張外力支配下使祖國分裂固定化和長期化,重新宣言兩岸為統一的民族共體,力求分斷民族的和平、團結的民族統一志願者群,藉以開闢一個「維持現狀,反獨又拒統」的選票空間,以集納某一個陣營的選票的用心,明眼之人,一望便知。然而沒有明確地認識和主張兩岸同屬一個不可分割的民族共同體,力圖民族和解與團結的「反台獨」陣線,其思想、政治和倫理的基盤又在那裡呢?

沒有民族統一論的「反台獨」論,終於不能不只是「另類」的民族分離現狀的固定化和長期化論,它與激進的或者「漸進」的民族分裂主義就沒有什麼本質的差別。

十五世紀以來,歐西經歷重商主義殖民擴張,發展到工業資本主義期對世界市場的割占、戰後三十年間,世界資本主義體系「輝煌」的躍進,形成一個「文明開化」、「光輝燦爛」的歐西世界,而以非歐西世界全體的衰落、沉淪和暗淡為沈重的代價。二次戰後,世界兩大世界體系的對峙,使美國取代英國成為資本主義世界霸強,以軍事基地之遍佈,反共軍事防衛條約綱、美國軍事和經濟「援助」,支持以反共國安體系施行戒嚴或獨裁的扈從國家,維持、強化某些國家和民族因冷戰意識形態對立的分裂……來建構「美國制霸下的秩序」(P x Americana)。從資本主義的世界史的框架看,克服兩岸的民族分裂,其實是以東方(廣義,或曰南方)的沈淪為代價的西方的(或曰北方)的躍升中,自鴉片戰爭以降中國民族解放史未竟的事業。對於這嚴肅的歷史課題,任何機會主義、便宜行事主義不但無力解決這民族史的課題,也是對這重大課題的褻瀆。

因此,以抹煞、解消民族統一論為言的「反台獨」共同戰線所集結的陣地,就不能不是一群對一九四九年政治巨大變革不加省思,執著於內戰史中的「中華民國」,沒有北伐時代先進的三民主義綱領,既反攻勝共無力,又憎惡奪去了政權的「台獨」反民族勢力,依靠美國武裝維持海峽「和平分裂」的形形色色的個人、階層和集團,散發著舊世界的、機會主義的、便宜行事論的霉味。而正是這些人的主要一部份,自五○年來充當美國在遠東「遏阻」新中國的冷戰戰略前線,在台灣施行排他性絕對統治,殘暴鎮壓一九四五~一九五○年間台灣與同時代大陸人民的反獨裁、和平建國的民主化國民運動,並在五十年以後的「國家安全體制」下進行極端的反共、憎共──從而反華、憎華的宣傳教育,根本性摧殘了台灣人民磅礡光輝的愛國主義傳統,種下了今日反民族的巨大反動的遠因。當然,正如世界體系論的創始者沃倫斯坦的反省,不僅僅是中國,世界的左派都犯下了「先奪取政權,再以集中(而不是民主)的國家權力進行社會和文化的改造」的錯誤。「文革」極「左」化自有內在和外在複雜的原因,也造成巨大的人和物質、精神的傷害,但受創最深者卻莫過於中共黨的自身。但無論如何,文革的極「左」化,也挫折了廣泛台灣人民對祖國政治和社會的期望,最終不能成為抵擋八○年代以後台灣反民族運動的力量。

前文提及,從世界史的眼光看,我們民族隔海峽而分裂對峙,最根本的原因,在於Pax Americana的利益和需要。王曉波曾經引用過美國中央情報局在眼見為保持「中華民國」在聯合國席位的努力已經心力具絀的一九七一年所作的報告,主張(一)美國要推動其所充份支持的、漸進的「台灣化計劃」;(二)從而建立一個「台灣人所控制的代議制政權」;(三)美國可運用「台灣人所掌握的政權」,設法就台灣之法律地位與中國「對話」;(四)讓台灣人接受在「中國範圍內的高度自治」;(五)或造成一種政治局面,使中國同意一個「友好的台灣獨立」!

這個「計劃」之怵目驚心,是它在現實上正逐步在歷屆台灣當局的配合下逐步實施、實現中。事實上,從四○年代初開始,美國情報機關都在寫類似的報告和「民意調查」,促使美國當侷促成、打造一個親美、非共、從中國分離出來的台灣,為美國的戰略、政治和文化經濟利益服務。而一個沒有堅持民族統一綱領的「反台獨」陣線,就會發現美國的計劃是「台獨」派和「反台獨派」都樂於接受的安排──只要把「外省人」也包括在「計劃」書中的「台灣人」之中!

米.鮑(Michael Beau),一個資本主義世界史學者指出了二十世紀末開始的世界資本主義的「地殼變動」──亞洲資本主義的躍升。日本、「亞洲四龍」、中國大陸、印度、泰國、馬來西亞、菲律賓都在不同程度和史無前例地以高成長率躍進,其中龐大中國的快速發展,尤其令人驚詫。相形之下,歷經五、六個世紀的耀眼發展的先進歐西,包括美國在內,則呈現了分裂、分解和滯後。史家已經頻頻宣告擴及「大海彼岸的歐洲地區」,即歐美之外的亞洲圈,已經逐漸成為世界經濟發展的生長點。

在資本主義成為唯一生產方式的當今世界體系,資本制生產方式在舊的母體中仍有發展餘地的「社會主義」中國,不能不向資本制生產──市場社會主義轉軌。新興資產階級、市場、商品和資本的邏輯,正是現代統一的民族國家形成的驅動力。中國民族克服舊世界殖民分割歷史,完成祖國統一和強盛,是當面中國兩岸各階級的共同職份。看不到這物質運動的歷史驅勢,汲汲於眼前「藍」、「綠」的消長,抹煞和解銷在台灣的民族統一運動,勢將不旋踵而面對幻滅和失敗的挫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