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解對抗性的善意(上)

從「三個可以談」做起

楊開煌
(東學大學公行所教授兼大陸中心主住)


一、 前 言

中共在「十六大」的政治報告中第八段提出了「在一個中國的前提下,什麼問題都可以談,可以談正式結束兩岸敵對狀態問題,可以談台灣地區在國際上與其身份相適應的經濟文化社會活動空間問題,也可以談台灣當局的政治地位等問題。」針對以上的提法,在台灣的分析中大致有以下的看法:

第一、舊調重提,了無新意:他們認為所謂「三個可以談」其實在過去的許多不同場合早就提過,不是新的提案,只是在「十六大」上加以集中,而且在「三個可以談」之前,仍有在「一中的前提下」這樣的帽子,因此「十六大」的提法並不具任何新意和善意。

第二、舊酒新瓶,方式不同:他們認為了解中共的行為模式不是只聽中共講的內容,關鍵還在於誰講、何時講、什麼場合講,從此一角度理解,則毫無疑問「十六大」的提法是十分重大的政策宣示、路線宣示,代表了中共以後一段時間的對台工作方針,對中共第四代領導人在對台工作中具有指導意義,是以有其重要性。台灣方面應該給予注意。

第三、聽言觀行,開放可能:他們認為中共將「三個可以談」放在「十六大」政治報告中正式提出,以中共的政治生態而言,當然是值得重視,但是重點還是第四代領導人將如何推動和執行,特別是在台灣執政黨完全不可能接受「一中」原則的情況下如何執行,例如「一中原則」與「一中前提」在執行上是否有不同,因此必須理解中共的提法,開放未來的可能性。

在上述的解讀中,大概沒有人將之解讀是中共對台善意的釋出,事實上從政治邏輯和政治語言來分析,仍然可以將之視為某種善意。

二、「三個可以談」具正面意義

我們深入研究一下中共的對台政策,大致可以對「三個可以談」歸納出以下四點正面的意義:

第一、具體性:中共在以往的說法是「什麼都可以談」,給人一種空泛、沒有誠意、沒有預準的感覺,如今具體地、清楚地提出談判的議題,這代表他們對這些議題已經有了準備,有了腹案,只要台灣方面有回應,則兩岸就可以進行協商。

第二、誠意性:三個可以談代表中共當局認真思考在統一之前兩岸之間的和平相處之道。由於台灣方面一直十分擔心中共的武力,而中共又不能在台灣具體承諾和遵守兩岸同屬一個中國原則之前,自我放棄保衛領土完整、防止主權分裂的手段,是以中共自一九九五年以來不斷呼籲兩岸在一中原則下進行結束敵對狀態的談判,雖然以往都沒有成功,但針對目前民進黨執政的台灣,中共仍不改和談的策略,可以彰顯其追求和平的誠意,而且正式以黨的政治報告的形式來表達,可以說是中共最高的表示方式,以此破除台灣的疑慮和美方的猜忌,所以可以被認為這是和平誠意的表達。

第三、善意性:三個可以談的內容完全是針對台灣方面長期的輿論要求,因此在理解台灣民意的趨向之後,表達對台的善意,特別是台灣方面一直表明需要國際空間的意願,中共以前是將之放在「什麼都可以談」的說辭之下,以間接的政治語言表示其政策的彈性,因此雖然仍有「經濟、文化相適應的國際空間」等字眼,但中共也提出最後一個可以是台灣的政治地位,試想一旦政治地位確立,則國際政治空間就必然作出相應的調整。這是邏輯上可以合理預測的,當然中共也表示在展開談判之前,中共是不可能鬆口,所以說「三個可以談」是善意的。

第四、務實性:大陸的學者在近幾年的互動中,早就提出中共政權遲早必須直面中華民國的存在,如今提出台灣政治地位的問題,從中共政權的角度來看,代表了中共有解決台灣問題中核心問題的務實性態度。台灣的政治地位是困擾兩岸的重要難題之一,主要原因是以傳統的國家觀念來看「一國兩府」是不可以出現的政治局面,但是在過去二十年的交流中,以往黨對黨談判的提議、以及有實踐經驗的中介團體的談判都是在創造善意,增加互信,但結果有的不可能,有的不理想,所以如何直接面對對方的存在,這是複雜的歷史進行式的,它很難解決,但不得不解決,中共才提出一中原則下台灣的政治地位,中共當然不可能承認台灣是主權獨立的國家,而目前在台灣最高的政府很清楚是中華民國政府。換言之,這是中共當局第一次間接承認中華民國是中共必須面對的問題,此一問題也可以經由談判來解決,而不是由中共片面決定,看來這應該是一種務實而且是善意的表示,也是中共願意面對此一問題的理性態度。

總之,中共認為他們是希望通過「十六大」所提出的擱置政治爭議與「一中」原則下三個可以談的議題去建構兩岸統一前的和平框架,此一框架是經過兩岸談判所建立的,因此它是具有持久性、確定性和可行性的框架,不論是美國、日本和亞洲周邊的國家都將表示歡迎,這也是中共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戰略部署之一。

從大陸當局的角度來看,我們應該承認自從「江八點」提出「統一分兩步走」對台政策的戰略構想之後,到現在此二戰略構想已經成形了在統二之前先追求建立一個兩岸一個中國原則下的和平框架。換言之,大陸的善意和誠意理論是應該可以被感受的,但是如果仔細的推敲,我們就會產生兩個問題:一是大陸當局在安排「三個可以談」的邏輯是否正確?一是大陸的善意何以對台灣的效果不大?

三、「三個可以談」的邏輯反省

按中共在重要文件上用語的習慣,三個可以談雖然是列舉式的,但是也有其邏輯性和順序性,所以中共官方的想法是先談終止敵對、結束敵對,因為台灣多年來一直要中共放棄武力,那麼結束敵對有結果之後,兩岸彼此不再以武力相向,之後是台灣所關心的國際空間,最後才輪到比較難談的台灣的政治地位的議題。但是此一安排在邏輯的矛盾在於大家會問當台灣與大陸在談結束敵對和國際空間時,台灣的政治地位為何?按中共的邏輯,在兩岸商定台灣的政治地位之前,台灣沒有自己的政治地位,果如此,台灣又如何去與大陸談結束敵對呢?既使談成了,也可能是無效的談判。也許大陸的朋友會認為那就不論難易先談台灣的政治地位,其實此一議題順序並不重要,因為縱使先談,也還存在著談判台灣政治地位的談判時台灣的政治地位為何,大凡談判,參與者的地位問題是先驗的,毋須談判的,否則是就無法談判,其為邏輯上第一個問題。

其次是中共只願意談與台灣經濟、文化相適應的國際空間,問題台灣在國際上其法人的人格必然是完整的,所以台灣在經濟文化的空間上一定是有一個政治法人的人格來支持,如果沒有,當然也無法與中共談判結束敵對的問題,所以如果否定了台灣有完整的國際人格,在國際上就只能討論NGO的組織,NGO為非政府組織,則台灣就沒有必要與中共來談,因為這本來就是國際上的「民間組織」,完全不涉及「一中」原則。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