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阿扁過境紐約引發海外華人的對峙
評阿扁過境紐約引發海外華人的對峙
十月三十一日,陳水扁過境美國紐約。正逢美國傳統的萬聖鬼節。這個節日,小孩、大人喜歡帶假面具裝扮成神奇鬼怪的人物或動物。阿扁好像入境隨俗,也跟著帶一些假面具。一方面以「中華民國總統」的身份,跑到剛過世的蔣夫人宋美齡寓所致悼,並贈送中華民國國旗。另方面到「國際人權聯盟」去領獎,宣揚「去中國化」,要「公投制憲」把「中華民國」的存在虛有化。阿扁這種隨意帶面具,到美國來要糖,比之小孩玩的「Trickor Treat」的遊戲,真是有過之無不及。
據報載,阿扁的到來引發了海外華人兩派人士在他落腳的華爾道夫酒店前的街道上對峙抗議。約有二千人集會喊出「打倒漢奸美國賊陳水扁!打倒台獨!」。另一邊約有二百人則是挺扁的「台獨萬歲!」人士。兩邊激情的交換則引來「老外」過路的人歎為觀止。他們問說:「兩邊是不是都是中國人?」瞭解之後,無奈地搖搖頭,繼續他們的行路。
在美國聚會遊街抗議的活動是尋常的事。華人做此類抗議活動,如「保釣」、「反獨促統」等,也不算稀奇。但是同時有抗議與反抗兩派人員,對街做出「吵架秀」的場面則不常見。值得探討的是,這次「反獨促統」與主張「台獨分裂」的兩派海外華人公開對峙,所意味的是什麼?
首先,至今海內外中國人多數都有強烈的國家主義,或謂「民族主義」。這是近百多年來中華民族的民族創傷遺留下來的感情反應,不是近代西方列強所能理解的。今天在海外華人當中,即使有不同的政治派別的對峙,他們迫切地追求國家尊嚴、民族自尊,則是共同的。可以說,自孫中山先生要建立共和,以期「中華民族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願望,是一脈相承的。
對峙的雙方所不同的,在於如何取得國家的尊嚴。少數的一邊主張要「告別中國」,並且竊據中國主權屬下的領土,即「台澎金馬」地區,成立一個「主權獨立的偉大國家」。所循的途徑是在台灣島內「公投制憲」,包括摘掉「中華民國」這頂帽子,以「正名」。
多數的一邊則不以為然。認為中國的國家尊嚴絕不允許任何主權領土的分裂。中國要完全統一,中國人包括台灣同胞要團結起來,共同從事政經建設,強大國力,而在世界上各種和平正義的事務上站在領導的地位。這樣才是痊癒百多年來的民族創傷的正當之途,使每個中華民族的成員,包括在台灣的同胞,都以中國為驕傲。
這不同主張的兩方,都覺得對方不可理解。在建國迫切的要求下,就情緒化了,對街叫罵也就難以避免了。可是,當人們情緒平靜下來之後,政治主張的事應該也像經濟投資一樣,是理性選擇的行為。要問的是投資項目的可行性或成功的機率和成功之後收益的大小等等。
第一,壓倒性的比例。這次在紐約海外華人的對峙,「和平統一」的一邊與「台獨」的一邊的人數為十比一。如果把大陸和港澳的中國人加起來比之台灣略估百分之二十不願意做中國人數目相比,則比例約為一千五百比一。再加上海外對祖國的期望,反獨促統的絕大多數,和平統一中國,振興中華民族,比之於台獨分裂主義的人士,那是壓倒性的勝利。
第二,包容性與排他性的建國理念。建國的理念,從各國歷史經驗看來,有包容性和排他性之別。包容性的建國方針,主張在民族或宗教文化語言傳統之下,求同存異,雖然以多數為領導,但也照顧到少數的利益。現今中國的「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構想,就是這種包容性的建國理念。相對之下,台獨分裂主義把自己從中國承襲下來的國家民族主義,削足適履,排拒自己以外的中國同胞,只容許自己劃分的同類建立自以為比較「純正」的「台灣人」的國家。取鑒於歷史,以至今日多種多文化的國家經驗,這種排他性的建國理念往往陷入衝突,甚至暴力流血、自相殘殺的悲劇。
第三,依賴外力干預。「不抱美國大腿,要抱誰的大腿?」這樣的「抱大腿」名言,已經深入台灣分離人士的思想細胞。問題出在,當抱人家大腿到使人家不方便走路時,是會被人家摔掉的。「台獨」挑釁北京和中國人民的感情,不只是讓北京當局越覺尷尬,也讓美國的行政當局覺得麻煩。台灣有人迷信美國是世界的獨超,什麼事都是美國說了算。應該看這次美國單邊出兵進犯伊拉克的善後。美國從五月以來,輿論上批判布希總統的這種「西部牛仔」的作風與日俱增。鑒於現今國際形勢的走向。中美關係的改善只是快慢的問題,不是會不會的問題。屆時,美國的反華勢力會隨之降溫的。
第四,中共動武只是說說而已,中共對台政策,以和平方式來達成統一是一個最佳的願景。可是,要防止和平路線脫軌,則是有武力做準備的。據說,這種準備是越來越是一種「沒有明天」為原則的。意思是說,這種不幸事件的發生隨時都有可能,雖然不知道什麼時間會到來。一旦來到,就不能等到明天。
台灣有人一廂情願地說「時間表」,中共在準備二○○八年的世界奧運會。這之前無暇顧及其他,所以趕快在二○○六年制新憲,二○○八年獨立行新憲。把台灣二千三百多萬百姓的和平生命財產拿來做這個賭注,不只是不負責任的政客行為,又是一種沒良心的沒眼光的賭棍。一旦台海爆發戰爭,當然是兩岸百姓的災難。可是,另一方面,這種不和即武的二分法,也是過份簡化的判斷。所以才會有準備「境外戰爭」的幻想。簡單說明如下。
「非此即彼」,在統獨的爭辯當中,往往以這種簡化的邏輯做思考。「非和即戰」,好像和平統一的政策一旦面臨台獨的危機,台海只有發動全面攻擊戰爭。這種看法一方面讓中共宣稱不放棄武力顯得只是口頭威嚇;另方面讓台灣部分人士推測正在經濟建設為中心的中共不會為了台獨問題付出全面戰爭的代價。
儘管中共當局期許台灣當局回歸一個中國原則,坐上桌來對等談判是和平統一最明亮的一極,看來在可見的將來,這仍是一個理想而已。但是,最黑暗的一極,台灣當局正式在國際上宣稱獨立為「台灣共和國」,並且受到國際上廣泛的承認。中共解放軍不得不全面發動,攻取台灣的這種局面,也不是不可能在不久的將來會出現。
在這極之間,因為台海兩岸的互信仍未成熟,再加上台灣島內政爭的炒作,兩岸之間方方面面的抗爭方式仍會繼續表現相當一段時間。這個看法可能較為貼切實際。
第一,國際空間的拉距戰。事實上,兩岸當局在國際上的國家地位的抗衡,早在一九七一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替代中華民國為聯合國會員和安全理事會的永久會員,兩岸之間爭執代表中國的合法政府地位的大勢已經大部底定。直到南韓,南非都與台灣的「中華民國」斷交,李登輝、陳水扁兩位「不是中國人」的「中華民國總統」所承繼的國際外交空間,只是對台灣島內老百姓哄哄騙騙的「擲金外交」,保留幾個小朋友國家,三不五時可以「總統出訪」。
從北京立場來看,要花費資源去收拾台灣當局僅剩的小小國際空間,是值不值得的問題,而不是能不能的問題。
第二,對外的經貿戰。台灣多年來對外經貿的優良成績是大陸方面都能肯定的。但是,近年來,台灣的貿易對像逐漸從美日歐轉移到祖國大陸。就以對美貿易的兩岸差異來說,台灣對美的交已然遭受到美國全部的操控。對美貿易的順差,只有以向美購買軍備來補償。並且軍備上,向賣方採購沒落到由賣方決定訂單,照單收買。
然而,中國大陸自從冷戰結束之後,中外的經貿交易,越來越少受到政治考量的干擾。中美的經貿關係是各自經濟計算的問題,較少政治因素的干擾。中國以廣大的國內市場,吸引外資。並且聲言在亞太地區,中國並不與其他地區競爭外資的引進。可是,台灣當局繼續以政治方法為兩岸經貿的順利發展設置障礙,大陸沒反擊,是要不要的問題,不是能不能的問題。
第三,做人民的工作。目前台灣島內的新聞報導,仍受到很大程度的過濾。對於大陸建設的進展以至國際新聞的消息,都有片面的歪曲。例如,陳水扁過境美國受到的待遇,在巴拿馬與美國國務卿偶然握手,都會成為當局的光彩成就,讓台灣百姓對國家尊嚴的飢渴得到一點滿足。相對地,祖國大陸的對台政策,國際上地位的提升,沒有有效的媒體傳達到台灣同胞的耳目。可是,今天有電腦連網,有大量台胞到祖國大陸參訪,並且長期定居,要有效地實施「愚民政策」,會是越來越困難。再之,大陸上的同胞,這些年來不只有專業研究台灣問題的學者,越來越能掌握台灣同胞的脈膊,大陸上一般老百姓與台胞到大陸的相互接觸也是日益增多。相互瞭解,取得互信的同胞感情只會增進,不會減少。
另一方面,中美之間的非官方交流也在加速增長。冷戰時期的相互隔絕,使得中美雙方能夠相互應用共同語言的人才資源有了一定的斷層。時代在變,台灣長時間與美國交往,在美國民意、國會代表等中間發揮一定的影響。二十年下來,台灣再不能自以為在美國獨佔民意市場。現在,從大陸來到美國的知識精英,已經成熟,各行各業發揮的他們的作用。而且他們的國家主義立足點是和平、穩定、互利互惠,有包容性的政策理念,不是分離、破壞,非建設性的鬧「民族革命」。
第四,雖然這不是最後一點可能想像的光譜之一。可是在有限的文字裡,提出一個最接近下策的全面戰爭的可能性。今年大家目睹美國對伊拉克的侵略戰爭。在把薩達姆.胡笙妖魔化之後,先發制人,以先進戰略武器,在短時間裡,取得推翻現有政權的勝利。姑且不論美國今後將如何解決伊拉克新政權的成立和新秩序的出現,現代戰術能達到取代政權的戰略,而不需發動全面攻佔、生民塗炭的程度是可行的。
如果今天台灣當局仍和美國過時過氣的軍事戰略談中國大陸不具備跨海艦隊,不可能攻佔台灣。而下結論,台獨可以「安了」。這不只低估,而是錯估了中國解放軍的決心與能力。
海內外中國人,華人極少數願意看到台海兩岸不和平、不穩定。海外同胞參與「反獨促統」活動的人越來越多。這說明「促統」的急緩和方法可能見仁見智,可是,「反獨」的主張則是完全一致的。因為大家公認「台獨」的走向,是引導前所說的光明與黑暗兩極之間的光譜,往黑暗的一極前進。
也正好台灣二○○四年的「大選」日益趨近。相互競選的各方黨團,難免又要在「統獨」議題上表態。這又觸及台灣族群認同,國家認同的種種情緒問題。可是,我們在海外的同胞,仍希望島內有識之士,理性參考國內外大格局的形勢。不要為了選票,作弄台灣百姓。應該拿出勇氣,光明正大地向台灣選民講清楚說明白,什麼方向才是台灣人民最大的利益。◆
社論
國際政治
中國崩潰論與美國衰弱論
阿扁訪美
中國與日本
評說宋美齡
台灣選舉與台獨
大陸民意
海峽短評
編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