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台獨沙文的民粹主義
論台獨沙文的民粹主義
在後現代主義(post modernism)的籠罩之下,去各種中心主義風起雲湧。公元後的縮寫從「A.D.」(anno Domini)改為「B.C.E.」(Before Common Era),意在去基督中心,以普遍運用於非基督教化的世界。
一八七○年代,俄國知識分子(intelligentsia)發起的民粹主義(populism)運動,系源自虛無主義(nihilism),主張走進群眾,瞭解民間疾苦。豈料往後被濫用,希特勒即運用民粹主義君臨天下,傷害世界極深,透過民主政治最珍貴的機制──秘密投票,亦會產生集黨政軍大權於一身的獨裁者。民主,民主,即我是「主」,你是「民」,並非人民當家做主。
政黨輪替本屬民主政治的常態現象,可使長期隱匿的問題浮出檯面,但不可為輪替而輪替。法西斯主義乃精英主義(elitism),強調高效率和年輕化,在民主素養不足的所謂民主國家,常出現多數暴力或議會獨裁,傾向「愛之適足以害之」的狀態。
長期遭受迫害的在野黨,一旦掌權,猶如明代的廠衛,不僅吃相難看,而且欲殺盡天下蒼生。原始基督教的信徒,前仆後繼,為信仰而殉道,但在成為羅馬帝國的國教之後,隨即開始迫害異教徒(pagan, heathen, gentile),西方人歷經二千年的血腥殺戮,才體驗出寬容精神的可貴。
浙江省東部有一濱海的台州,而台州灣附近則有台州列島,內含國共內戰期間著名的大陳島及一江山島,該地的方言稱為「台語」,「台」字念平聲。因此,台灣人將「閩南語」稱為「台語」,實有魚目混珠之嫌。
英語(British English)以牛津(Oxford)腔為正統,法語以巴黎音為正宗(馬賽似乎分庭抗禮),德語則以漢諾威(Hannover)音為基準,俄語區分為莫斯科音及聖彼得堡音,日語則有東京音和大阪音。
閩北語以福州中心,閩南語則以廈門、泉州、漳州為大宗,不知欲建立主體性的台語,系以何地的閩南語作標準?孫中山創建民國,並未以粵語當作國語;蔣介石亦未下令將越語取代北京語,成為官方的語言。抗戰時期,以重慶當作陪都,假如要討好人口眾多的四川人,大可將四川話作為國語。
菲律賓與印度均採用外國的英語作為官方語言,眾所周知,印度的紙幣上有十三種文字,而全國竟有八百四十五種語言,堪稱天下第一。如此「眾說紛紜」,如何溝通意見?成熟的民族以能說標準的官方語言為榮,盡量隱藏自己的方言,在此地卻反其道而行。有朝一日,如果某位先住民當選總統,下令將讓該族的語言作為國語,當為災難之始。
歷史是偏心的乳母,只對有成就者感興趣。第三世界(周恩來創用)的歷史始終被邊緣化,學術界對此一領域興趣缺缺,譬如各地的土著,均有具本土特色的音樂和舞蹈,卻無法創作交響曲及歌劇,即使與世界史接軌,恐怕也佔不了多少篇幅。「歷史是偉人的傳記」(卡萊爾名言),若將偉人抽離,則只剩下平淡乏味的史實矣。
美國文學原先藉藉無名,後戮力本土化,出現歐文、霍桑、朗菲羅、梭羅、梅爾威爾、海明威(一九五四年得諾貝爾文學獎)、史坦貝克(一九六二年得諾貝爾文學獎)等國際文壇知名人物,遂與源遠流長的英國文學分庭抗禮。此地的國立中央大學已有英美文學系,足見美國文學可與英國文學平起平坐。
追求本土化為一美麗的願景,最重要者是向世界舞台提出豐富的菜單,以供人享用。統獨口舌之爭有何實質的意義?新加坡、以色列、瑞士、盧森堡均為蕞爾小國,但卻是擁有影響力的大國,世人對彼等的成就不會視而不見。台灣要想走向國際,必須提出令人刮目相看的成績,如果在各種競賽中表現不凡,則會籍、國號、國歌諸般問題,可能不會被百般刁難。反之,若只懷抱志在參加的心態,而對戰果無足輕重,則自然被人無視於你的存在。弄不清「Taiwan」和「Thailand」有何不同?
福佬沙文主義已成嶄新的霸權,文化帝國主義的心態無所不在,義和團+紅衛兵的精神不死。昔在納粹黨統治下的德國,人們在寫信和打電話結束時,需加「Heil Hitler!」(希特勒萬歲)字眼;而在今日的台灣,為求安身立命,必須將「愛台灣」詞句掛在嘴邊。如同文革時期的中國大陸,《毛主席語錄》變成護身符,早請示,晚匯報,隨時背誦偉大領袖毛主席的指示,否則就是反動分子、走資派、大右派,集體中邪(obsession)的浩劫實罄竹難書。
獨派的地下電台經常播放日本海軍進行曲,台籍日本兵亦戴著複製的日軍軍帽逛大街,被奴役的劣等民族性不時浮現。本土化=日「本」領「土」化,可謂身在「漢」營心思「日」。
若無廣東人,則近代中國的面貌必大不相同。中國國民黨陸軍軍官學校的師生及校友,先統一中國(北伐),後分裂中國(國共內戰);如今海峽兩岸的黃埔校友,再度攜手對付台獨,時空場景變幻莫測,客觀的價值判斷標準焉在?
台灣=大是,中國=大非。政治上可分道揚鑣,但盤根錯節的文化之根如何切割?獨派學者主張將台灣史納入日本史,至少應隸屬世界史,而與中國史無血緣關係。因此,媽祖、關聖帝君、玉皇大帝等神明,應區隔為「本省神」或「外省神」,這些天上的諸神豈不擁有雙重國籍?
十八世紀後半葉,工業革命源自英國,而交通工具的日新月異,改變全球的風貌,「速度」決定一切,人際關係從「天涯若比鄰」演變成「比鄰若天涯」。如今「Inter Net」已統一世界,各地的獨派運動日趨式微。對今日的七年級生而言,車臣獨立事件已成過眼雲煙,至於加拿大魁北克省、伊比利半島的巴斯克人(Basques),義大利北方波河流域獨立運動,似乎已被世人遺忘。
在地理大發現時代,葡萄牙航海家稱台灣為「Ilha Formosa」,當時太平洋海域有十餘個島嶼均享有此一美名,「Ilha」為「島」,「Formosa」為「美麗的」,請注意,「Formosa」是形容詞,而名詞則是「Formosura」。不知何故,誤將形容詞當作名詞使用,不論「福摩沙」或「福爾摩沙」,均不該再使用。今日葡萄牙的首都里斯本尚有福摩沙街,如果葡萄牙政府知道台灣還喜用殖民地時期的名稱,而向咱們提出收回台灣的要求,吾人將何以面對?
「世界潮流,浩浩蕩蕩,順之者昌,逆之者亡」。城市創造文明,鄉村保存傳統,上層社會逐漸同質化,下層社會仍然異化。魯濱遜飄流荒島,最後還是返回文明社會,反全球化(globalization)示威此起彼落,但遲早會成為夢幻泡影,高舉本土化大纛的朋友請三思。◆
社論
國際政治
中國崩潰論與美國衰弱論
阿扁訪美
中國與日本
評說宋美齡
台灣選舉與台獨
大陸民意
海峽短評
編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