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波
(台大哲學系教授)
王曉波
(台大哲學系教授)
二○○四年的台灣總統選舉,或「二次政黨輪替」,雖為民主選舉,但卻又不同於一般民主國家,而涉及國家定位問題,不僅及於政策問題,而涉及到深層的國家價值的正當性問題,故吾人必須認識到這其實是一場國家觀念的「革命」,其革命的手段則為和平選舉。該項選舉之結果必造成現有國家觀念和定位的被顛覆,故可名之「民主革命」可也。因此這項「民主革命」之運動,必包括思想、宣傳、動員三個層面。茲簡述如下:
一、重建理念
國民黨遷台後,其中心思想長期來是以三民主義為基礎之「反攻大陸、消滅共匪」,經李登輝「本土化」而混亂,並且經冷戰瓦解和中共「改革開放」時代環境變遷而落空。故必須重建其現階段之中心思想,對內團結泛藍內部,集中意志,對外向群眾宣傳取得認同。重新建立之中心思想可分為:(一)基礎理論(二)本土化(三)憲政路線三部分。
(一)基礎理論:重新建立三民主義為泛藍之思想指導方針,以凝聚泛藍之思想共識和指導方針。三民主義為孫中山先生以中國文化為主體,採取西方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所形成的近代中國革命理論,至今不但是泛藍的共識,也是兩岸全體中國人最大的共識。
(二)本土化:三民主義或國民革命,其在台灣則為台胞抗日史。孫中山先生為甲午戰敗而創立興中會,康有為為馬關割台而「公車上書」,而「康梁變法」。台胞武裝抗日,自台灣民主國一八九五年至一九○二年「後壁林之役」犧牲無數。二○年代又有非武裝抗日,有二大領袖,林獻堂追隨梁啟超路線,蔣渭水有「台灣孫中山」之稱。抗戰期間,台灣青年「尋找祖國三千里」參加祖國抗戰。
(三)憲政路線:應以中華民國憲法、國家統一綱領、九二共識為思想內容。中華民國憲法經李登輝六次修憲,還好保留了「一個中國」及「國家統一」之原則理念,且憲法應為國民、政黨、政府所普遍遵守者。《國統綱領》本為泛藍執政期間之政策綱領,九二共識則為兩岸關係所取得之成果。
實施辦法:
一、共識會議:藍軍高層應有思想建設或共識會議,以期達成泛藍恢復對主義之自信心,對黨的歷史的自信心,並總結失敗之歷史,建立新的思想中心,和新的政治路線。
二、幹部研習:以重新建立的中心思想,在各地開設黨幹部和黨籍民意代表之研習會,以期自上至下,以思想貫徹整個泛藍。對內凝聚共識和團結,對外齊一宣傳口徑。
二、擴大宣傳
宣傳者乃宣傳思想也,宣傳思想以爭取選民認同,認同有理性的認同與感性的認同,是謂「說之以理、動之以情」,且選戰為交戰中雙方,除爭取己方之認同外,且須瓦解對方之認同。因此還需防衛己方選民之認同遭受瓦解。宣傳可分「攻」與「防」即主動批判與被動防禦,防禦之高級形式又可轉化為攻擊之批判,茲分別例舉如次:
(一)批判
一、經濟衰退:民進黨除了缺乏經建人才及能力外,並繼續李登輝「戒急用忍」政策,企圖以鎖國政策阻止資金外移,但成果不彰,並且阻卻了外資來台,和台灣本土高科技產業的投資,甚至現有之外資亦因兩岸不通而紛紛撤資。以致經濟繼續衰退,失業率上升。
二、政局動盪:根據民主憲政之原則,現行憲政為「雙首長制」。總統為國會多數黨領袖,則傾向「總統制」;總統不能為國會多數黨領袖,則傾向內閣制,或須成立聯合政府,民進黨在國會至今未有過半席次,而堅持一黨內閣,堅持少數專政,此乃政局動盪之根源,實源自阿扁毀壞憲政體制所致。
三、兩岸關係:「一中」原則為中華民國憲法精神之所在,亦今國際上普遍遵守之原則,故蔣介石「退出聯合國」,蔣經國不言「加入聯合國」,此乃實力使然之不可能。唯自李登輝宣言「向不可能挑戰」,「打破虛假的國際體制」,而至陳水扁遵奉之,以致外交上無尺寸之功,且連連挫敗而惡化兩岸關係。兩岸分裂固國共內戰造成,唯蔣氏二代遵奉「一中」原則,也爭取了自金門炮戰一九五八到一九八八年三十年的台海和平,才有台灣經濟的奇跡。
四、教育改革:自李登輝以來的「去中國化」,企圖摧毀原有之教育體制,毀壞國家的師範教育制度,混亂國語的語文教育,竄改國中認識台灣歷史教科書,不但分裂國民的國家觀念,異化人民的民族認同,且破壞了國家的教育基礎,禍延子孫,罪不可逭。
五、以台胞抗日批判皇民化台獨:台灣人民可以反對國民黨可以親善日本,但難以接受壓迫和殺害台灣人民的日本殖民主義。皇民化是台獨道德的致命傷,其致勝之戰略高地厥為台胞抗日史,而台胞抗日史又與泛藍密切相關。包括抗戰前夕,雅堂先生為其長孫取名為「戰」在內。
六、以台灣光復批判台獨媚日:台獨必須否定光復,故泛藍必可在台胞抗日史的基礎上取得道德的制高點。何況台獨又與日本的軍國主義餘孽石原慎太郎、小林善紀、中嶋嶺雄等勾結,其辦法可於六月十七日日本對台「始政紀念日」,八月十五日日本「投降日」,十月二十五日「台灣光復日」,邀請抗日老台胞出面大肆紀念肯定光復,否定台獨之否定光復,肯定光復亦必肯定領導抗日光復台灣之泛藍矣。
七、以蔣氏父子之清廉、生活儉樸,批判李、扁及新朝官僚之浪費公帑、窮極奢侈,以取得道德批判的制高點,且蔣經國至今闕為台民最能接受之領導人。
八、以耕者有其田及十大建設取得之台灣經濟建設,批判扁政府的經濟衰退及財團壟斷、利益輸送:沒有耕者有其田、沒有台灣光復,就沒有佃農之子可以當總統,挺扁得要拜樹頭。
九、以光復後的建設批判日本殖民統治:(1)日本統治台灣五十年,唯有一所日本人念的台北帝大,現有大學一百九十多所。(2)台灣人從未取得日本國民待遇,入祠靖國神社都沒有「慰問金」。(3)光復時台人當科長者唯數人,且不得任主管首長。如今總統都是台人。(4)日人不許台人經營企業公司,如今大財團皆為台人。所以台獨媚日不但是對國民黨的誣賴,而且是對台灣抗日先烈、先賢的誣蔑,而失去台人的主體性和尊嚴。
(二)防禦
一、二二八事件:發生之原因,實基於大戰後,台灣社會的復員,及一九四六年又爆發內戰,在台徵兵、徵糧,加之政治腐敗。政治腐敗泛藍應負責任道歉補償,防衛之後,可轉為批判,台獨是製造新的統獨內戰。再把統獨內戰國際化,是製造新的大戰。「二二八」事件的歷史教訓,必須是要和平、反內戰,就必須反台獨。
二、白色恐怖:源自國、共內戰的殘酷。反白色恐怖就必須兩岸和平,結束舊內戰,反對新內戰,台獨乃為新內戰的製造者。
三、美麗島事件:當時台獨的目的是推翻中華民國,每個國家均有叛亂罪,扁政府現在也有。事後證明,美麗島人員皆承認台獨,可見法律並未誤判。在政治上,若台獨為正確可行,何以阿扁有「四不一沒有」,至今不能台獨,可見台獨至今為錯誤不可行,何以民進黨至今不台獨,而要當年泛藍接受台獨?
四、李登輝路線:「黑金政治」、「戒急用忍」、「兩國論」,皆為當年國民黨政策,是為李登輝路線,當今泛藍領導人多為共犯結構,必須承認。但在總結失敗的基礎上,必須和李登輝路線劃清界線,且李已承認因國民黨「傻啦」而欺騙國民黨,但何以李登輝路線的國民黨濫,而走李登輝路線的泛綠就不濫呢?
五、外來政權:在台胞抗日中的基礎上,究竟是日本殖民統治是「外來政權」,還是反對甲午戰爭失敗割台的興中會是「外來政權」?一八九七年陳少白來台即成立台灣興中會,一九一○年翁俊明等秘密成立同盟會,蔣渭水、賴和等是中華革命黨秘密黨員。國民黨在台已有一百零六年歷史了。李登輝肯定日本是「最有良心的統治」,呂秀蓮肯定馬關割台是「不幸中的大幸」。難道日本殖民主義統治不是,而國民黨才是「外來政權」?
六、一中投降說:泛藍主張自由、民主、均富的統一。台獨是日本皇民化的精神俘虜;台灣人不是中國人,反對一中,任何形式的統一當然都是台獨的投降。但是自由、民主、均富的統一,是自由、民主、均富的勝利,是台灣本土愛國主義,真正台灣人(林獻堂、蔣渭水、連雅堂)的勝利,是中華民國憲法和國統綱領泛藍的勝利,是兩岸中國人民的勝利。台獨是走不通的路,終究是要投降的,晚降不如早降,只有台獨投降,台灣人民才有前途。
七、黑金復辟:兩蔣時代並無「黑金」、「黑金」起自李登輝,為了壯大自己勢力,援引地方角頭參與地方選舉,遂一發不可收拾,李登輝、劉泰英、蘇志誠又多利益輸送,貪贓枉法已移送法辦中。甚至掏空國民黨黨產,連國民黨也是李登輝黑金政治的受害者。隨著李登輝離開國民黨和國民黨失去政權,黑金已離開國民黨而去。反而民進黨一旦執政,經不起考驗,正承襲李登輝黑金體制與財團掛勾和利益輸送。
(三)願景
清末由於中國衰落,致使《馬關條約》割台,台胞遂淪為日本殖民統治下的「清國奴」,達五十年之久,除了五十年不斷的抗日運動外,亦有許多台胞參加祖國抗戰。故林獻堂先生有言:「應知台胞在過去五十年中不斷向日本帝國主義鬥爭,壯烈犧牲,前仆後繼,所為何來?簡言之為民族主義也。」亦有台灣作家鍾理和說:「原鄉人的血,只有流回原鄉才會停止沸騰。」孫中山先生則有見於甲午戰敗而創立興中會,後又成立同盟會,矢言「恢復中華」,民國元年元旦就職大總統即聲稱「收復台灣」。終於在國民黨領導下犧牲三千五百萬軍民同胞,抗戰勝利,台灣光復。不意國、共內戰又起,國民黨退居台灣,堅持三民主義反對馬列主義和階級鬥爭,終於,一九七九年中共放棄馬列主義和階級鬥爭,而改革開放。除了證明國民黨堅持反對馬列主義和階級鬥爭之歷史正確外,亦失去了國、共內戰之時空背景,兩岸人民皆炎黃子孫,理應和平統一,台灣人民亦應恢復其為中國主人翁的地位,而非永遠淪為「亞細亞孤兒」的悲運。
和平統一雖為兩岸中國人民共同的願望,但因兩岸分治已久,政治、經濟、社會須有一定的時間來整合,故應以交流建立互信,以互信進行整合,而待和平談判之統一。在國民黨主導下而有一九九一年之國家統一綱領,分三階段以期建立一個民主、自由、均富、統一的新中國。
對台灣人民而言,我們深知:
一、兩岸的和平是台灣人民最大的安全利益。
二、兩岸的貿易是台灣人民最大的經濟利益。
三、兩岸的交流是台灣人民最大的文化利益。
四、兩岸的統一是台灣人民最大的政治利益。
我們願意在「一中各表」原則下團結台灣人民,爭取我們最大的共同利益,完成一百多年來台灣先人的心願,也使我們的後代子孫,人人能成為一個真正抬頭挺胸堂堂正正的中國人。
三、強力動員
動員者乃組織群接受思想宣傳,建立認同,其最高原則為「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其目的乃在於「將群眾的力量化被動為主動」,茲分十個方面簡述之:
一、政黨整合:除了國、親高層、中央外,各縣市地方,除國民黨外,均無地方黨部,故當以國民黨之縣、市地方黨部為基礎,成立各縣、市地方的「泛藍聯誼會」,明確劃分責任區,以整合國、親、新三黨政治人物、民意代表及親泛藍之學者、知識份子及政治積極份子和社運團體,進行複式動員。
二、發動政治議題的抗爭:動員群眾示威遊行、集會、加強群眾的參與感,化被動為主動,化消極為積極,並且可以製造聲勢。
三、發動社會議題之抗爭:發動工、漁、農、教師、殘障、原住民等團體,進行抗爭,尤其可組織「失業自救會」進以瓦解民進黨的社會認同。
四、發動工商團體對兩岸政策的批判:應可由扶輪社、獅子會、青商會集合批判現行之鎖國政策,並邀請泛藍政治人物或學者,演講兩岸關係及兩岸經貿。
五、發動民意代表,應用質詢在議會宣傳泛藍政策及批判扁政策。
六、協助各大學社團,邀請明星級的政治人物、知識份子、媒體人士前往校園演講:例如馬英九、李敖、陳文茜、南方朔、胡忠信、李艷秋……等。
七、組織和發動知識份子、群眾、參與各電子媒體的CallIn節目、及平面媒體的「民意」論壇:並在各縣、市發動地方上積極份子,建立臨時性地下電台,接受聽眾CallIn,讓群眾參與。
八、動員和思想武裝泛藍能影響之媒體:例如中央日報、中華日報、中廣、中視。
九、組織和舉辦國際會議:邀請外國學者就重要議題,例如「兩岸直航與台灣經濟前途」、「台獨運動與美國對華政策」、「台海和平與遠東國際安全」進行對台獨及扁政策之批判。
十、成立「議題研究小組」及「危機處理小組」,就選舉過程發生之重大事件,以迅速及統一口徑之方式立即回應並提出具體應變措施。
最後建議,此次大選能提出「和平共存,民主統一」為兩岸政策之最高綱領,以與民進黨、台獨路線區別,能扭轉國家定位之思想觀念為此次大選之根本關鍵矣!
後記:
「連宋配」宣佈成局後,民主團結聯盟見「國親合」後唯「磨合」而無所事事,許歷農主席遂命我起草一建議書,向連宋建言,幾經討論而定稿。後因連宋排不出接見時間而作罷,今見選戰膠著,經陳志奇副主席同意以我個人名義發表,望能亡羊補牢,或留作歷史見證。◆
社論
國際政治
中國崩潰論與美國衰弱論
阿扁訪美
中國與日本
評說宋美齡
台灣選舉與台獨
大陸民意
海峽短評
編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