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訪美之行,任重道遠

中、美南海博弈應避免戰略誤判!

趙國材
(政治大學外交學系國際法兼任教授)


美國的南海政策是其亞太再平衡戰略之一部分,是為亞太再平衡戰略服務的,其南海政策的位階低於亞太再平衡戰略,藉此維持和延長其霸權在亞太地區於不墜,有助於爭取戰略空間及換取可資運用的時間,利用軍事優勢爭奪亞太地區的經濟效益,延緩中國崛起的速度。
中國近年來在南海岩礁上填礁建島,主要是出於軍事戰略考慮,蓋南海航道是全球最繁忙的通道,每年半數以上的商船、油輪通過麻六甲海峽和南海航道運往中國、台灣、日本、韓國。中國無論從中東進口石油,抑或向中東、南亞,甚至向歐洲出口商品,均需經過南海航道,北京加速填礁建島,就是準備另闢一條新航道,一旦麻六甲海峽或南海航道遭到封鎖,中國船艦仍有備用航道可以通航。
美國派出軍艦與軍機前往南海,以行動宣示不承認中國透過在南沙的填礁建島行動來爭取主權。惟國際法上領土主權的性質和專屬經濟區並不一樣,國家在其領海行使的是主權,在其專屬經濟區行使的是主權權利。
中國一貫反對美國機艦在南海非法從事高強度的接近偵察,也向美國表達過《聯合國海洋法公約》沒有賦予任何國家這種權利的立場。
國際海洋法上的「航行自由」,指的是「不屬於任何國家管轄範圍內」的公海,而非「屬於任何國家管轄範圍內」的領海;而美國在南海所謂的「航行自由」,就是美國軍艦、軍用探測船與軍機違反國際海洋法,恣意抵近甚或進入他國領海、領空、專屬經濟區進行監測、刺探和蒐集情報,維持其海洋霸權之藉口。
美國南海政策窒礙難行
領海和領空是一國的主權範圍,外國偵察機或戰艦無權闖入。但外國商船在他國12浬領海得行使「無害通行權」。中國的《領海和毗連區法》規定,外國軍機或戰艦若要進入中國之領海領空,須先申請並經核可,否則,中國有權採取一切必要的自衛措施。
海峽兩岸中國人及全球華人皆知釣魚台列嶼和南沙群島是中國固有領土,中國擁有主權和主權權利,歷史事證確鑿,華府決策者必須慎思,未來太平洋世紀的主旋律是要「和平」或「衝突」?美國的釣魚台和南海政策若與全球、中國為敵,勢必窒礙難行。
中國不是美國的敵對國,而是美國的戰略競爭對手,因敵對會減少或妨礙美國處理區域性和全球性事務的能力。中美經濟與戰略中,就有海洋合作項目,雙方再次確認在保護和養護包括太平洋在內的世界海洋方面的承諾。強調應對可持續漁業、海洋酸化和海洋污染等全球挑戰。雙方保證支持海洋生態環境保護與防災減災、食品安全及海洋科技創新。
目前美國已經控制全球各地包括巴拿馬運河、蘇彝伊士運河、直布羅陀海峽、麻六甲海峽等16個重要海峽和上咽喉孔道,美國和日本控制南海航道,並監控全世界和中國,中國並沒有視美、日兩國控制南海航道為安全威脅。即使北京有朝一日真的控制南海航道,既不會獨占南海航道,更不致於不尊重或妨礙他國船舶在南海航道的航行自由。
作為美國特殊盟邦的英國,也都希望美國、日本與其他東南亞國家能夠接納中國,共同協力保衛南海航道的和平、安全與暢通。英國是往昔的海洋霸權,英國外相菲利普.韓蒙德(Philip Hammond)並沒有視中國在其南沙群島岩礁上填土建島為安全威脅。
美國「鷹派」戰略學者以為中美關係的真正挑戰是亞太區域權力和利益的爭奪,甚或未來潛在性全球爭霸挑戰,這個挑戰在可預見的將來,似乎看不到多少可以彌合的機會,乃建議華府不再協助中國發展其優勢,以平衡中國的崛起,限制中國經濟和軍事擴張對美國在亞洲和全球帶來的危險。
填礁造島 日本是始作俑者
超強權勢式微,美日兩國合作改變同盟型態,雙方聯手蓄意造成東海、南海爭端持續升溫的緊張情勢,合謀擴大海洋防衛範圍,鯨吞國際海底區域的海洋資源,牽制中國崛起。
美日各懷鬼胎,只圖己利,但也同床異夢:一方面,華府以共同防護西太平洋安全為名,鞏固霸權為實,制衡北京崛起;另一方面,東京將計就計,借力使力,無中生事,變成周邊有事,趁火打劫,擴張版圖和海洋資源。
中國在其領土範圍內的南沙群島礁上,依循日本變「礁」為「島」的先例,填礁造島,從事建設,既沒有違反《國際海洋法》,又沒有鯨吞國際海底區域,將不致於激化在白宮日益占上風的「鷹派」觀點。
美國和中國之間可能發生的衝突,無關中國的崛起,而是美國堅持在中國後院保持其軍事和經濟的控制力,此舉其實並不是為了美國的國家安全目標,或是對友邦的安全承諾,而是為了鞏固霸權地位,而這些都是引發戰爭風險的愚蠢原因。
美國需要向中國及南海地區周邊國家明確其行動意圖,決心捍衛的是其在南海上的絕對軍事優勢,而非國際法規範,蓋國際法規範不容許有雙重標準:日本可以在沖之島礁上填礁造島,並鯨吞國際海底區域;而中國雖不侵佔國際海底區域,亦不可以在南沙島礁上填礁造島,這是何道理?
美國在南海若有任何進一步的軍事行動也可能助長中國鷹派的勢力,他們很可能以美國海軍在南海的軍事行動對中國構成威脅為由,力爭最大限度伸張中國管轄權,以限制美軍在此海域的行動自由。
中美任何一方都不想有軍事衝突,目前華府對北京填礁造島的工程可做的實在有限,只能試圖要中國將這島嶼不用作軍事用途。如果美國的底線是要求中國停止在南海的島礁建設,那麼中美在南海將「無可避免」地終有一戰。
在一位長期關注南海局勢的美國耶魯大學法學院中國中心的高級研究員魏光明(Graham Webster)看來,人們沒有必要擔心中美間真的開戰。他認為,近期美國在南海問題上的所為,旨在讓中國對自己的宣稱更加明確一點。若美國的船隻和飛機進入或者威脅進入中國宣稱島礁的12浬半徑,中方可能被迫回應。美國多年來試圖創造出一種「戰略模糊,倘若這些舉動真是美國的戰略的話,那麼這毫無疑問是冒險的、有其風險,但美國的做法並不是挑釁的行為。」
域外大國喧賓奪主
過去幾個月來,美國官員注意到,南海局勢正在變得更加危險。不過,無論中美最新一輪南海問題的隔空喊話出於什麼目的,南海衝突的可能性不能完全排除。軍事衝突的最大風險還是在中國軍隊和美國及其盟邦軍隊間產生的事故,他表示,為避免衝突,華府應試圖勿讓小衝突擴大成中美間之對抗。
近期圍繞南海的爭端再次掀起,在這場糾紛中,域外大國居喧賓奪主的角色也日趨明朗。
美國選擇在南沙群島島礁上進行危險的挑釁舉措,等於同中國在南海領土主張問題上直接攤牌,華府其實並不希望被捲入南海領土爭端漩渦,惟因越俎代庖,已經捲入日趨激烈的中國南海領土糾葛之中。
中、美就南海問題的直接交鋒愈發頻繁,雙方措辭強硬,互不相讓。華府以其次要利益挑釁北京的核心利益,此舉巳瀕臨與北京發生衝突的或然機率。外界更擔心中美之間是否真的會因而引起摩擦或發生更大規模的軍事衝突?
在中美雙方不明底線和意圖的情況下,發生偶發性空中碰撞並導致事件升級的可能性大增。雙方在南海上的軍事交鋒很可能會導致雙邊關係整體持續惡化,如果雙邊整體關係陷入惡性循環,中美以及亞太地區的其他國家都面臨著巨大風險,並可能付出高昂代價,對這地區的所有國家均為不利,沒有一方會是贏家。
中國是亞太地區的國家,美國作為域外國家,不能只靠這種虛張聲勢和耀武揚威來壯膽,美國一旦破壞了亞太整體的經濟發展方向,則洪水滔天首先淹沒的是美國的亞太盟邦,而美國也難逃池魚之殃。況且,中、美兩國在經濟上、貿易上、金融上,利益糾葛,高度互相依存,合則兩利,鬥則兩敗俱傷,豈能單獨損害中國而不禍延美國?中美也都擁有核子武器,美國和前蘇聯之間的冷戰狀態如在中美之間呈現,會使雙方俱受重大損害。
有關預測中美之間可能爆發衝突的很多原因可能是錯誤的。2015年中國經濟成長可能會放緩,甚至人民幣暫時可能出現貶值現象。中國崛起是一個漸進過程,而不具有明顯而即時的威脅,即使中國經濟繼續增長,未來幾十年,美國在亞太地區的經濟和軍事霸主地位還將持續,如此,當保持霸主地位對於美國及其盟邦的安全和繁榮並不具有明顯而即時的危險時,為什麼還要甘冒這般巨大的風險?為避免與中國發生軍事衝突,美國放棄其橫行霸道的想法,總比竭力保持霸主地位更容易些。
習近平訪美之行,任重道遠!
習近平和歐巴馬將於2015年9月在華盛頓會晤,華府可暫緩進一步軍事行動,也應當以對話降低中美關係當中的風險;北京需要更明晰地釋放出一些公開信息,不用島嶼做出有礙航行自由的舉動;管控彼此分歧的風險,從而給外交磋商預留空間。雙方都得投入更多精力簽署空中軍事安全預防機制協定,化解兩國不該有的猜疑與誤會,冰釋誤解,避免誤判或激化矛盾,習近平訪美之行,任重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