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視高中生反「課綱微調」的真相

王仲孚
(文化大學歷史系教授)


御用杜正勝明火執仗搞台獨課綱

這次高中生反課綱的粗暴行動,證明了:「課綱」爭議,已經不是教育問題,也不是學術問題,而是文化台獨以改造台灣青少年民族認同為目標,以中學歷史教育為手段,所進行的激烈的政治鬥爭或者說「文化思想鬥爭」。「歷史課綱」就成為這場鬥爭的重要陣地。這塊「陣地」從1997年李登輝御用杜正勝推動國中「認識台灣」,把「台灣史」從「中國史」分離出來,單獨成冊,在李、扁政府掩護下,「國中課綱」已被文化台獨全面佔領。當時沒有「黑箱作業」,是明火執仗的幹。

後來所謂「95暫綱」、「98課綱」,只是把國中「台灣史單獨成冊」的歷史課程,延伸到高中歷史課程而已,這一點也已「達陣」,進一步的是對這一課綱加以「深化」和「鞏固」而已。所以「歷史課綱」對文化台獨而言,是一塊非常敏感的地帶,特別是單獨成冊的「台灣史」(「課綱」稱「高中歷史第一冊」不稱「台灣史」)。這次因有藍委主導課綱,僅作「微調」,就引起軒然大波,因為綠營人士瞭然,「微調」雖然只不過更改一、二十個名詞,但卻都是改變「主體性」的關鍵詞, 擔憂「台獨史觀」陣地如被突破一角,即有全盤崩塌之虞,所以不惜發動未成年的中學生上場,全面開戰,大幹一場。

有人指出:高中學生走出校園「反課綱」,是年輕一代的台獨運動,其實他們的人數,遠不到全台高中學生的一趴,他們是被台獨洗腦利用的一部分青少年。對青年台獨意識的培養,本來就寄託在中學歷史課綱裡,這次高中學生的行動目標,主要在阻止「微調課綱」的公布,卻大方的暴露了台獨給青少年洗腦、灌輸台獨意識的驚人「成就」。這些中學生一路表現的是要台獨、反中國、辱罵中國人,揭示的標語都是些「台灣獨立」、「支那人滾回中國」、「中華民國滾回你的中國」……更有人哭喊:「我們吃台灣米、喝台灣水長大,為什麼不能要求台灣獨立?」這些口號與「課綱」何干?可說完全沒有涉及歷史課綱問題。

教育部多綠骨與「中立」人士

其實,以「歷史課綱」為指標的鬥爭,一、二十年來一直不斷進行,結果「泛藍」是節節敗退,文化台獨則逐步「達陣」。2008年馬英九執政後,想要「撥亂反正」,已有「力不從心」的現象,因為教育部官員以及所聘課綱與審查委員,在扁執政期間已多半換成綠骨或「中立」之士,推動「撥亂反正」也就難以順利進行,直到2012年馬英九連任成功之後,情形才有所改變。而綠營對於佔領已久的「台灣史課綱」遭到不利於文化台獨的「微調」,其伺機而動,奪回陣地,已早有「共識」。

這次反對高中歷史「課綱微調」的行動,早在一年多之前已經積極展開,例如發動「群眾」到教育部抗議;2014年3月又發動歷史學者139人簽名抗議,想要造成「歷史界」一致反對「課綱微調」的假象。部分學生出現了到教育部砸鐵門、潑油漆的激烈動作。教育部則表現了一貫軟弱的態度,2015年6月宣布新舊版教科書併行,由高中自行選用、新舊版教科書有差異之處不列入聯考命題,並承諾將依程序檢討課綱。教育部本想先退讓一步化解紛爭再說,不知「新舊版教科書併行」這就失去了國家的立場和憲法精神,對方也不領情,反而發動高中學生和教師跳出來大吵大鬧。

教育部為了緩和緊張氣氛,特擬定時間,於台中一中、台南一中、師大附中、新竹高中四校舉行課綱座談會,由教育部長吳思華親自與學生溝通。結果台中一中的一場,學生--其中也有老師,嗆辣發言,整場座談下來,不肯接受教育部說法,部長吳思華離去時還爆發拉扯,座車無法順利離開,這種情形,其實是一種鬥爭手法,台獨團體也不是第一次使用。教育部原定於台南一中、師大附中、新竹高中舉行的其他三場座談會予以取消是正確的。

反課綱微調學生如布袋戲的木偶

反課綱團體因為不滿教育部長的回應、不符他們的期待,發動一波更激烈的行動,7月23日,動員國、高中學生包圍教育部,在現場夜宿。26日,反課綱「學生」--內有大學生、一般民眾、不從事採訪工作的記者,攜帶梯子翻越圍牆,闖進教育部大樓,占領部長室,警方以現行犯逮捕33人,其中未成年者11人。警察進行逮捕時,「學生」不斷高喊:「退回洗腦課綱,捍衛教育尊嚴」。

接著,反課綱團體動員「學生」數百人,包圍教育部,日夜不去,直到8月8日蘇迪勒大颱風來襲前,才以安全為由,被勸退撤離教育部。期中有一位反課綱的高中生林冠華,於7月31日在家中燒碳自殺,造成極大的不幸。雖然其母出面表示該生有憂鬱症,曾服藥控制,教育部長以及社會各界無不感到哀悼,而反課綱的推動者,反而借題發揮,加以炒作,繼續包圍教育部。教育部長吳思華譴責鼓動未成年的中學生走上街頭,很不道德,惹來的是一陣惡罵和羞辱。

林冠華之死,孰令致之?答案應該是:是躲在幕後鼓動、給青少年洗腦的台獨團體。高中學生反課綱的一切行動,都是由幕後操控團體發動,學生如同布袋戲的木偶。

本來反課綱團體,開始時質疑教育部兩點:一是課綱制訂「黑箱作業」,不符程序正義;二是「微調課綱」充滿「大漢沙文思想」,內容「去台灣化」,教育部官員羅列出「反課綱」團體質疑的內容,共計17項,如把「鄭氏」改為「明鄭」,「日本統治」改成「日本殖民統治」、「接收台灣」改成「光復台灣」、「慰安婦」改成「婦女被強迫做慰安婦」、「中國」改成「中國大陸」等等。這些「微調」的內容,越辯論越覺得並無不妥,慰安婦是否出於被強迫,問一下還活著的幾個當事人阿嬤,真相不難大白;「日本殖民統治」連日本人都這樣使用,為何不准中華民國教育部的課綱使用,「光復台灣」在論述上符合中華民國的「主體性」,使用「光復」是正確的,因為台灣在19世紀已經是清朝的一省,1895年中日《馬關條約》,日本挾「甲午戰爭」勝利的威勢,逼迫中國把台灣割予日本,1941年中國正式對日宣戰,聲明廢除中日馬關不平等條約,戰後中國要收回台灣、澎湖與東北。1945年日本無條件投降,中華民國收回台灣,並行使主權70年,基於教科書論述的主體性,使用「光復」有何不可?這些「微調」的內容,越討論越顯示沒甚麼不對,也沒有一個反課綱的人,站出來作學術性的辯論,於是集中火力只爭論「課綱微調」的程序正義,要求退回「課綱」、「暫緩公布」、大吼大罵。

居然有學生問日本政府會不會生氣?

號稱高中學生的「反課綱」的激烈行動,赤裸裸暴露了台獨運動的真相,從許多現場情況觀察,在高中學生反課綱的人群中,有與高中無關的「高職反課綱聯盟」、有中學教師、有大學生、有五、六十歲的中老年人、有身分不明的「社會人士」參與其中,很明顯地看出,前往關懷、鼓勵的,幾呼都是獨派團體、獨派民意代表、或獨派政治領袖如蔡英文。但是這些獨派團體和個人,都是左閃右躲,藏頭藏尾,以關懷學生為名,進場指導鼓勵,卻不敢大大方方的舉起「台灣獨立」的旗幟,而交給未成年、不負法律責任的青少年走上街頭來幹。教育部長吳思華斥為「不道德」,對方聽了,絲毫不覺痛養,恐怕還會竊笑,戰爭或鬥爭如果要講道德,宋襄公的故事就不會成為歷史上的笑柄了。

前言教育部為了與「反課綱」團體妥協,特別由部長親自出馬與高中學生對話,應該是沒有必要的。高中生沒有資格也沒有能力討論「高中課綱」,即使大學生的課程,乃至研究生的課程,教育部或各大學要開甚麼課,以及制訂怎樣的課程之程序,都不需與大學生、研究生事先溝通、徵求他們的意見。這次教育部長被迫(應加「被迫」)與高中生「溝通」高中歷史課綱問題,中外未見,實屬荒謬。媒體報導,有一位反課綱的小女生質疑道:我們說「日本殖民統治」,如果日本政府知道了,「會不會生氣?」令人聽了啼笑皆非,也為高中學生歷史知識被整的如此貧乏,感到悲哀。學生這樣的歷史知識水平,如何討論「歷史課綱」問題?反課綱團體強調課綱委員之中,有的不具備「專業」,請問這夥反課綱的未成年學生,有何歷史「專業」,有資格就「課綱問題」對教育部長指指點點,甚至惡言辱罵,命令式的要求部長退回課綱。

最後的結果,教育部於8月1日如期公布「微調課綱」,反課綱團體與青少年「團體」大鬧幾個月,並未達成「退回課綱」的目的。由於文化台獨認為課綱微調「茲事體大」,推測不會就此善罷干休,下一波何時發動,是否仍動員青少年衝鋒陷陣,只有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