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中美關係的發展

湯紹成
(政大國關中心美歐所所長)


經貿靠大陸,安全靠美國
自2001年9.11事件之後,美國全力反恐,因而疏忽了與亞太地區國家在經貿等方面的合作與交流,至使大陸有機會快速發展,並與東亞國家建立了相當重要的分工鏈。對這些國家而言,大陸都是其最大貿易夥伴,經貿的利益甚巨。當美國2009年反恐戰事告一段落之際,開始「亞太再平衡」,首先就誘使日本引發釣魚台爭議,繼之再高度關注南海議題。同時,這也使得這些東亞國家,都產生經貿靠大陸、安全靠美國的兩面性。
中美關係可分廣義與狹義兩方面觀察:廣義方面包含了幾乎所有重要的國際事務,如伊朗、北韓與氣候變遷等;狹義方面,則直指雙邊的貿易與人權等問題,而有關中美軍事的問題,則是介於狹義與廣義之間,因這與其他國家也有相當的關聯,如中、美在南海問題上較勁,就無法排除菲律賓與日本的角色。
中美雙邊關係中相互的利益極大,其中包括近六千億美元的雙邊貿易,若以國別計(排除歐盟28國為一整體),是世界最高一組雙邊貿易額,雙方互為最大貿易夥伴。
習近平提出的「新型大國關係」,對象當然是美國,再加上他曾言:太平洋之大可以容下中美兩國,這是大陸崛起又要避免崛起大國與現有大國之間的戰爭。
在不少國際事務方面,中美確實針鋒相對。但以當前的情勢觀之,南海問題首當其衝,而這也與兩國的軍事問題緊密關聯。中美兩國這種高利益與高歧見的狀況,也可用「新常態」來概括。
今年2月上旬,美國白宮發布了新版國家安全戰略報告,是歐巴馬政府繼2010年之後的第二份報告。大戰略目標仍是安全、繁榮、價值觀以及國際秩序,在對外政策上主張合作,總體上延續了多邊主義的風格。
綜觀此報告,美國國家安全面臨的最大潛在威脅仍是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其次,是俄羅斯對烏克蘭的行動與暴力極端主義,如IS、氣候變化、網路襲擊和大規模疫情等。
有關中國的部分,2010年報告提及中國10次,新報告增到13次,由相關的措辭得知,美國強化了對大陸的防範。在上次的報告中,美國還表示要尋求與中國建立積極、建設性、全面的關係,歡迎中國與美國共同應對氣候變化等問題,但此次報告只用了建設性一詞。
報告還強調,美方將更積極地來管控美中競爭,要求中方在海洋安全、貿易和人權等議題上遵守國際準則。
美日關係有進一步發展
今年上半年以來,美、日關係有進一步發展,但這必須回溯一年前的情況。2014年4月25日,藉美國總統歐巴馬訪問日本之際,白宮發表了美日聯合聲明,《日美安保條約》的範圍將涵蓋釣魚台。
一年後,安倍訪美,是戰後首位在美國兩院聯合演說的日本首相,美方再度多次強調釣魚台適用美日安保條約。去年7月,安倍政權通過內閣決議修改憲法解釋,解禁了集體自衛權。今年4月訪問美國期間,與美方取得共識後,從此日本行使武力的條件被放寬。
對美國而言,美、日同盟最大的意義,在於島鏈防衛思維下,日本等國作為防止中國軍事力量得以突破島鏈進入太平洋的關鍵盟友。但對日本而言,從印度洋經過南海、台灣周邊海域、東海直到日本的「海上生命線」,乃攸關日本90%的輸入,其中主要是能源,以及60%的輸出,是日本生死的防衛部署重點。
此外,美國與菲律賓的第31次聯合軍演,也於今年4月展開,此乃兩國去年簽署「增強防務合作協議」後首度軍演,規模是15年來最大的,主要係中、菲兩國有關U型線爭議所至,北京指控美國支持菲律賓激化爭端。
美國與越南關係也有長足進展。去年兩國貿易額超過260億美元,美國一項針對越南的軍售禁令也於去年10月取消。今年7月,越南共產黨現任最高領導人阮富仲首次造訪華盛頓,本月上旬,美國國務卿凱瑞訪問越南,同時兩國國防部長於今年6月1日簽訂共同協定,其中還包括保證加強國防、貿易。 今年5月,美國再度發表《中國軍事與安全發展態勢報告》,內容強化中國軍事擴張及其戰略意圖,而因台灣可能爆發的潛在衝突,正是北京軍事投資的主要目標,其中還包括東海與南海的衝突,以及太空與網路安全等議題。對中、美雙方軍事交流與互信建立則著墨甚少,引發中方不滿,也可看出美方的憂慮。
此外,中國領導人普遍認為,美、日、澳洲軍事同盟把中國視為假想敵,雙方儘管有再多軍事交流與戰略對話,恐怕也無法化解彼此在關鍵議題的戰略互疑。況且,當安倍表示安保法就是對付中國的南海作為時,更加深了中國對美、日同盟猜忌。
台灣又給絞了進來
今年5月15日,美國眾議院通過2016年國防預算授權法案,加入了若邀請中國參加2016年「環太平洋」軍演,美國防部也必須同時邀請台灣參加。21日參議院審查這項法案時,更進一步要求美軍必須拒絕中國要求參與2016年「環太平洋」演習,但必須邀請台灣參加。
儘管這項法案還須等參院通過,並獲美國總統歐巴馬同意後簽署才生效,但美國國會這項舉動,已讓台灣首度有參加「環太平洋」軍演的可能性。再加上,民進黨主席蔡英文6月訪問華府時,參議院軍事委員會主席麥肯(John McCain)更公開表示,將協助台灣加入多邊演習,顯然是有意促成。
5月底,每年一度的香格里拉對話在新加坡舉行,此次共有包括中、美兩國在內的26個國家國防部官員參加,會議中,美國國防部長卡特加大譴責中國在南海填海造島舉動的力度,並稱美國反對任何將爭議島礁軍事化的行動。卡特還宣佈,美國將啟動預計達4.25億美元的新「東南亞海事安全倡議」,來加強東南亞地區國家的海事能力建設,並呼籲東盟加強合作,維持區域穩定。
上述說法引起中方代表反駁,並稱,中國是為了滿足防衛上的需求,表現了極大的克制,並批評卡特的發言為挑釁,還表示將按照安全受到威脅的程度,來決定是否劃設南海防空識別區。
今年7月上旬,在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的結論中,已經看不到「新型中美軍事關係」的論述。雖然中美軍方達成《陸軍對話機制架構》,但美國對中國在南海行動與網路威脅感到強烈不滿。顯示中美軍事關係從過去有意增進交流互動,開始轉趨緊張對立。同時,華府智庫研究主題傾向重視美中軍備競賽,以及共軍高科技能量與戰略意圖。
美方認為兩軍戰略互信必須透過更多交流對話才能逐漸建立,但中方對擴大軍事交流有顧慮,擔心美國會要求限制某些領域發展,如網路應用及太空科技等,或是要求共軍接受可能威脅大陸安全的措施,如美軍海上或空中偵察活動,並認為美國欲與中國建立軍事交流對話,是要想辦法削弱共軍實力。
歸納大陸學者的意見可知,當前中美關係在管控分歧方面,可能還要比強化共識更來得迫切,以避免軍事的摩擦甚至衝突。今年2月,歐巴馬邀請習近平9月份訪美並獲中方同意,習總的訪美將可緩和一下兩國的關係,因而雙方都有高度期待。
再以美國的學者觀點觀之,自去年以來,也出現較多對中國的敵意。更有人主張,中國自訂將在2049年成為超級大國,是美國當前最嚴峻的國家安全挑戰,認為美國將中國融入國際體系的戰略已經破產,中美戰略競爭遠超合作的局面已成新常態,所以美國應採競爭性戰略,全面制衡中國。
持不同意見者則提倡承認中、美間分歧,以建設性方式妥善解決,加強雙邊、地區和全球層面的合作,以免毀棄苦心經營的中美關係與亞洲和平。目前主張強勢作為者略占上風。
究其原因,首先是中國外交更為積極進取,引發焦慮,不強勢將難以維繫美國的霸權地位。其次,美國已進入大選週期,對華政策成為辯論焦點。第三、美學界已進入世代交替,新一代學者對中國的感情較薄弱。
小 結 綜上所述,在美中兩大勢力的較勁與拉扯下,歐巴馬的重返亞洲與其再平衡政策,加上安倍的新保安法,形成與大陸對峙情勢。相對的,習近平上台以來的強勢作為,確實使美方高度憂慮。 因此,北京當然會更加有意拉攏台灣。但自去年太陽花學運後,北京對台政策趨於冷淡,從兩岸地方級首長互訪銳減可以看出。北京已從「作對的事」(戰術),改換為「把事作對」(戰略),加上北京在經貿層面的槓桿,其中包括RCEP、觀光客及兩岸貿易等,都會對台灣造成甚大影響。相對的,美日積極拉攏台灣較見成效。 台灣處於美國第一島鏈中心的關鍵地位,若兩岸走得太近,美國「以台制中」的策略將無法發揮;相對的,若台灣與美、日靠得太近,一旦瀕臨軍事衝突,美國是否會被逼表態?兩個極端都是美方所不願見。
前幾年台灣在中、美兩大勢力間的重要性降低,但隨著中、美相互對峙的情勢發展,加上美國欲聯合東協十國圍堵大陸,台灣地位的重要性日益顯現。如何在中、美兩大勢力之間取得平衡地位,確實是台灣慎重的抉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