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孫的宿命掌握在安倍手中

與戰爭毫無關係的後代為什麼要繼續道歉?

花俊雄
(旅美評論家)


日相安倍晉三8月14日的《談話》說:「現在我國國內戰後出生的一代已超過了總人口的80%。我們不能讓與戰爭毫無關係的子孫後代擔負起繼續道歉的宿命。」這話看起來言之成理,但我們不禁要問為何日本的子孫後代得擔負起繼續道歉的宿命,這又是誰的責任呢?
日本和德國分別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東方和西方戰場的兩個主要軸心國,同樣應對發動侵略戰爭負責。在紐倫堡和遠東兩大國際軍事法庭上,兩國的主要戰犯都被判處破壞和平罪、戰爭罪和違反人道罪。但戰後德國與日本卻走上了截然不同的兩條路,對侵略戰爭性質和侵略罪行的認識和態度完全相反,兩國對民眾的歷史教育也存在著巨大的差異。
勃蘭特跪下去 德意志站起來
德國社會相對徹底地清除了納粹主義,在德國宣揚納粹主義和復仇主義,非但不在言論自由範圍內,其行為還會遭到嚴懲。德國戰後通過立法徹底否定納粹發動的侵略戰爭,反省納粹虐殺猶太人的暴行。1970年12月7日,時任聯邦德國總理的勃蘭特剛剛對捷克、波蘭進行國事訪問後,來到華沙猶太人死難者紀念碑,向紀念碑獻上花圈後,肅穆垂首,突然雙腿下跪,並發出祈禱:「上帝饒恕我們吧,願苦難的靈魂得到安寧。」勃蘭特的驚世一跪,被譽為「歐洲約一千年來最強烈的謝罪表現。」跪下去的是勃蘭特,站起來的是德意志!這一跪,淡化了飽受納粹蹂躪的波蘭人民沉積在心底的憤怒,他們為勃蘭特的舉動感動得熱淚盈眶。「華沙之跪」成為聯邦德國與東歐重歸於好之路上的一座重要里程碑,並為它在1973年加入聯合國鋪平了道路。
1985年5月8日,德國總統魏茨澤克在聯邦國會大廳發表紀念終戰40週年演講。他稱1945年5月8日是德國從「納粹暴力統治的殘害人性體系」中脫離的解放日。他認為,德國戰敗對於德國自身的福祉、對於歐洲的安全甚至全人類的人性尊嚴都有利,因為那是真正意義的解放。魏茨澤克以總統之尊,對因為二戰而犧牲的各種受難者道歉,並毫不保留地籲請德國人民必須記住德國人曾經犯下的罪行。他說,記憶,才是唯一通向和解的道路。當然他知道,下一代的德國人未參與戰爭,厭倦了承擔父輩祖輩的罪行,他也認為以「集體罪責」加在全體德國人身上並不恰當,但是,所有德國人確實都承受了先人所留下的「沉重的遺產」,這是不可能擺脫的,所有德國人都必須接受德國的陰暗面,直面並處理這一段歷史。最後他呼籲年輕世代,雖然對於當年發生的一切,他們不必負責,但必須對那段歷史產生的後果負責。
自民黨從未帶領日本社會反省
他說:「我們必須協助青年人去理解,為什麼記憶這麼重要;我們必須幫助他們,清晰地看到歷史真相」。對於德國人自己來說魏茨澤克的演講也為他們帶來了解放。他們得以從「那場戰爭是為了對抗敵人以爭取生存機會」的謊言中解放出來。年輕一代的人聽了總統的演講,覺得自己被接受了,也被認真看待了。
今年5月7日,德國外長施泰因邁爾前往伏爾加格勒參加二戰紀念活動,悼念斯大林格勒保衛戰中犧牲的紅軍。在歐洲因烏克蘭危機對俄羅斯進行制裁的背景下,德國總理默克爾仍然於5月10日前往莫斯科向無名烈士墓敬獻花圈。當今的俄羅斯社會對新一代德國人並不抱有敵意,所有人都強調當年蘇聯是同納粹德國作戰,而不是德國。這一局面的出現自然與德國的誠懇態度有著密切關係。德國在處理轉型正義及與被害者和解的議題上展現的誠意與高度深受國際社會肯定。國際社會並不認為這個世代仍然帶著罪過,或者必須不斷道歉,因為他們確實記住魏茨澤克的話,繼承了那「沉重的遺產」,學著「彼此共存,而非彼此爭鬥」。
德國戰時一代親歷罪惡和瘋狂。戰後一代經歷了從沉默到面對再到逐步深入反省的過程,如今依然是德國反思歷史過程中的中堅力量。當下年輕一代雖未親歷戰爭,但在勇於承擔歷史責任的社會大氛圍和教育下,對不能重蹈覆轍大多有清晰的基本認識和判斷。德國70年來通過幾代人的努力完成了民族救贖。
反觀日本又吸取了哪些教訓呢?儘管自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以後,日本在正式的檔案、場合對中國有過22次道歉,但每一次道歉後,幾乎不出一個月,總有右翼政客站出來對此進行否認。8月12日,前首相鳩山由紀夫在參觀首爾西大門刑務所博物館時在烈士墓碑前下跪,為日本殖民統治時期的殘酷罪行謝罪,被日本國民口誅筆伐,並被扣上「賣國賊」的帽子。再往前回溯,細川護熙、村山富市在首相任內明確承認戰爭罪責並道歉都遭到日本人民的強烈反對。日本社會大眾認為此舉是「自虐史觀」,有損於大和民族的優秀認同和形象。
相對於德國對清除納粹餘孽的不遺餘力,日本在自民黨掌權的50年內,從來沒有帶領日本社會進行反省,對於軍國主義的戰爭販子非但沒有窮追猛打,反而將兩手沾滿鮮血的14名甲級戰犯入祀靖國神社。從1945年迄今,共有15位首相參拜靖國神社達68次之多。靖國神社作為日本軍國主義的依靠和象徵仍受到日本人民的膜拜,這就表明軍國主義在日本仍然有其復活的土壤。
就在安倍發表談話的翌日,日本不少閣僚及安倍夫人就參拜了靖國神社,安倍也奉上了香火錢。這就很難要求日本乾淨徹底地與軍國主義侵略歷史切割。
安倍不認同村山談話
安倍發表談話後,在記者會上回答提問時還說,「具體而言,什麼樣的行為構成侵略,應該交由歷史學家討論。」日本外務省在安倍發表談話後,悄悄撤下官網的「歷史問題Q&A」。學者解讀,此舉證明安倍並不認同村山談話內涵,日本與鄰近各國恐會因此對二戰詮釋權一再發生衝突。《朝日新聞》報導,被刪除的網頁中,包括對「慰安婦問題」、「南京大屠殺」、「遠東國際軍事審判」等八個項目,原來的版本是根據1995年村山談話與2005年小泉談話為基礎,內文並提到「因為殖民地統治與侵略,造成許多國家、亞洲各國的人們很大的損失與痛苦」,「日本將深刻的反省,並將由衷的歉意,時刻銘記在心」。日本富士電視台報導,這樣做恐怕為了是要呼應安倍談話中「不能讓與戰爭毫無關係的子孫後代擔負起繼續道歉的宿命」。
從德國的事例類推,應該向日本提出這些問題:2015年8月,日本外相會不會前往南京悼念大屠殺遇難者?日本首相安倍晉三會不會參加中國抗日戰爭勝利70週年活動?日本政府能不能通過自身的表現,讓中國人民認可當年中國抗擊的是軍國主義日本而不是日本呢?日本只有承擔起歷史責任,防止軍國主義抬頭,才能甩掉歷史包袱,與鄰國修復關係,真正獲得國際社會尊重。儘管在日本發動的侵略戰爭中,中國人民飽受苦難,但是,在回顧那段沉痛的歷史時,中國一直是將日本軍國主義者和普通人民區別開來的。戰後出生的日本民眾當然不是生而背負戰爭的原罪。中國人民也從未要求戰後出生的日本民眾「父債子償」,需要承擔起這段歷史責任的應該是日本政府。解鈴還是繫鈴人,如何才能使日本子孫後代免於繼續道歉的宿命,主動權掌握在日本為政者手中。
「以史為鑑、面向未來」
德國總理默克爾今年3月訪日時,舉德國經驗為例建言,呼籲日本正視歷史。中方一貫主張「以史為鑑、面向未來」,只有正視歷史,才能開闢未來,安倍如果能拋開積極推動解禁集體自衛權並謀劃修改和平憲法重新武裝日本的個人執念,而使日本能永遠走在和平的坦途上,這將是70年前結束的那場戰爭所能給日本帶來的最好教益,也是使日本子孫後代免除一直道歉宿命的最佳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