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式全球化的特徵與困難

論一帶一路的意義

楊開煌
(銘傳大學兩岸研究中心主任兼譽教授)


一、前 言

今年5月14、15兩日中共在北京的雁棲湖召開「一帶一路」倡議國際合作高峰論壇,成功地將自己國家的國際投資、經貿方案,轉變成為國際性的合作方案,把一個國家的國家投資、經貿會議舉辦成全球性的大會。

二、中國式全球化

「全球化」原本是上個世紀70年代開始,西方國家所大力倡導的戰略,2000年國際基金組織(IMF)定義了全球化的四個基本方面:貿易和國際往來、資本與投資的流動、人口流動、知識的傳播。由於西方發達國家在各方面都居絕對優勢,所以「全球化」亦被稱為「西方化」,在西方國家的強勢推銷下,經濟一體化、政治民主化、文化全球化形成強大的趨勢,開發中國家備受威脅,紛紛面臨本土特色,本土文化的大量而快速地流失,所以才有「在地化」乙詞,代表了對「全球化」的反省、反對,如何認識和處理全球化問題,關係到每個國家、每個民族,特別是發展中的國家和民族的福祉和發展。

然而進入千禧年的第二個10年,情勢出現逆轉,英、美兩國高舉愛國主義旗幟,採取保護主義,然而全球進入了網路時代,全球的互聯互通早已成為各國相當一部分人民的生活方式,不可能回歸鎖國時代,在當今逆全球化、反全球化抬頭的大背景下,中國大陸強調經濟全球化的發展方向,無疑具有不可替代的價值和意義。當然上一波全球化的問題中共注意到,習近平在今年的達沃斯論壇中說:「把困擾世界的問題簡單歸咎於經濟全球化,既不符合事實,也無助於問題解決。」並提出「堅持創新驅動,打造富有活力的增長模式;堅持協同聯動,打造開放共贏的合作模式;堅持與時俱進,打造公正合理的治理模式;堅持公平包容,打造平衡普惠的發展模式。」(習近平,共擔時代責任 共促全球發展:在世界經濟論壇2017年年會開幕式演講,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7-01/18/c_1120331545.htm,2017年1月17日,達沃斯)四大處方。而「一帶一路」正是落實其中「堅持協同聯動,打造開放共贏的合作模式」。所以說「一帶一路」是中國式的「全球化」,此一2.0版的「全球化」究竟和西方的「全球化」有何差異?

第一、從基本思路來看:西方「全球化」依循的是資本主義市場不斷「擴張、膨脹、複製」的邏輯來獲取自身利益,以往是透過對殖民地的掠奪、剝削,其後轉以對能源和金融資本的操縱與控制;當前中共「一帶一路」的作法,應該是比較傾向中國文化傳統的「濟弱扶傾」思維邏輯,這並不是當「善主」,一如古代的朝貢思維,應該本質上是一套國家發展的倡議,此一倡議是尋找「利己利人」的方案,是利人的途徑來利己,所以習近平多次強調:「一帶一路」建設不是另起爐灶、推倒重來,而是實現戰略對接、優勢互補,與有關國家協調政策。(習近平,2017年05月14日,同前註

第二、從政治哲學來看:西方全球化的政治哲學是以「國家觀」為基礎,當然也會有恩於其他國家,如美國的馬歇爾計劃,那是以美國國家的戰略利益為基礎的援助行動,最終完成了美國的霸權;而「一帶一路」倡議是從「天下觀」為出發點,不是無償的援建而是正常的、市場規律的投資和信貸,可能包含了時限、利息方面的優惠,但不是施恩,而是協助,這是後天下觀的情懷,此一情懷是深知「大家都好」之後,自己的「好」才是可持續、有保障的發展,最終有利於天下。所以中國式的全球化是以「共」作為基本的方法和途徑,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所以當計天下之利,才能長久。

第三、從價值取向來看:西方全球化不自覺或自覺地以「西方化」為主,因為西方國家近兩、三百年的發展,相對地建立起難以動搖的信心,加上西方文化中傳佈福音的使命感,使得西方化自然而然地成為強勢文化;習近平則說:我們推進「一帶一路」建設「不會干涉他國內政,不會輸出社會制度和發展模式,更不會強加於人……不會形成破壞穩定的小集團,而將建設和諧共存的大家庭。」(習近平,2017年05月14日,同前註)他又在領導人的圓桌峰會上說:「在開啟中合作,合作中共贏,不畫地為牢,不設高門檻,不搞排他性」(「一帶一路」習近平在國際合作圓桌峰會上說了什麼?http://www.storm.mg/article/266870,風傳媒,2017年05月15日)從中華文化的宗教信仰角度也一直是多元宗教並存,互不排斥的信仰方式,因此決定了多元的價值取向,故而不會是強勢的、單一的全球化取向。當然主觀上沒有,不等於客觀上別人同意,因此中共在「一帶一路」倡議落實的過程中,如何使參與者客觀感受到多元價值觀的存在和優勢,便是十分重要的工作技巧。

第四、從戰略目標來看:西方全球化的最終目的是有利西方主宰世界,因而彰顯西方國家只能是以戰爭手段,霸道之術來實現霸權更替;從而使得西方國家並不相信中國的和平崛起,以及中國的崛起並無稱霸的企圖和野心,從而在檢視北京的外交、軍事和經貿的作法時,不可避免地以霸權的思維來解釋,以便為自己的回應找到合理的辯護,在北京來看是某些外國在阻止中國崛起,從而再作因應,其結果就回過頭來,讓西方進一步證明中國的霸道,南海的鬥爭便是十分明確的例證。對中國而言,並無心稱霸,從中國自身的歷史來看,霸不能久的道理,中國人是十分了解的,只有各安其分才能天下太平,別人的事你管不了,也管不好;大家的事那就共議、共商,以智慧加以解決,所以霸權之間,可以共存,無須取代;因為能不能霸,在理不在力,如今美國便是例證,美國的「力」還在,而且依然強大,但是就阻止不了盟邦加入「亞投行」,阻止不了全球的國家與組織參與「一帶一路」 倡議的熱情,最終自己也組團參加。所以中共的「一帶一路」 確實體現出全球事務共同參與,全球難題共議化解的全球主義的精神。另一方面中國式全球化還包括分享的精神,習近平在達沃斯論壇上說:「中國不會犯『紅眼病』,不會抱怨其他國家從中國發展中得到了巨大機遇和豐厚回報。而且中國人民張開雙臂歡迎各國人民搭乘中國發展的『快車』、『便車』。」(習近平,在世界經濟論壇2017年年會開幕式上的主旨演講,2017年1月17日,http://news.ifeng.com/a/20170118/50590634_0.shtml)。 總之,習近平要打造的「中國全球化」是「政治互信、經濟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體、命運共同體和責任共同體,逐步構建整體性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羅來軍,中國以「一帶一路」國際合作踐行經濟全球化,2017年05月10日,http://cpc.people.com.cn/xuexi/n1/2017/0510/c385474-29264959.html,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三、困 難

「一帶一路」 確實是一項全新的倡議,它的構想自有引人之處,從此次的高峰論壇來看,北京與全世界都是小心翼翼地模著石子過河,因為這確實是不同以往的國際倡議,它沒有十分精確的實施計劃,它是由大陸提供想法,各國提出辦法的倡議方案,這不符合當代的行事習慣,難怪美國《外交》雜誌在前年提出融資困難、國內經濟轉型期間抵禦結構性危機的能力、缺合作夥伴、鄰國的信任以及時機不佳等五大危機,(Yuan Ling,美媒用五點解析中國「一帶一路」將面臨嚴峻考驗,2015/09/30,https://buzzorange.com/2015/09/30/chinas-silk-road-initiative-is-at-risk-of-failure/)大陸時殷紅教授也指出,大陸在推動「一帶一路」的倡議時需要抱持「心態審慎」,要謹防生成和流露恩賜心態,「老大」心態和急於求利、「義不及利」傾向;「政治審慎」,要認真地向「一帶一路」沿途國家探尋它們各自真正需要什麼,而不能主要由中國界定它們需要什麼。和「戰略審慎」,要慢,有耐心,一張一弛,有伸有縮。一定要對中國的知識限度、影響力限度和戰略策略的精明限度有清醒的認識。需要仔細地區分或分辨不同問題領域、不同區域和不同國家的一個個不同的具體形勢,形成和修改不同和具體的戰略設想甚或戰略規劃。(時殷弘,「一帶一路」:祈願審慎,http://www.sohu.com/a/133421629694581,2017年4月7日)馮紹雷教授也指出「一帶一路」的實踐已遠遠走到了學術與理論的前面;一帶一路沿線的國家,安全問題上望向美國,在經貿和安全上,對中國的態度明顯失衡;以及每個國家都想從中撈取好處,但並不都是為了世界和平與發展,如果有人動歪腦筋,怎麼辦,如何制衡,不要花了天量血汗錢,為別人做嫁衣。(馮紹雷,「一帶一路」的實踐走在了前頭,但還有份未完成的答卷,http://www.guancha.cn/FengShaoLei/20170514408271_s.shtml,2017-05-14) 總得來說,其實不外三個主觀因素,一是中國心態:中國是世界的大國之一,自然而然有大國心態,「大國心態」一方面是心胸開闊,處事有則,冷靜自信,有時也可以自己吃點虧,以示其大;然而大國也好面子,也會好大喜功;中國大陸自從改革開放取得成功之後,不論是事實的需要,或是環境的改變,北京對國際事務的參與顯然積極得多,強勢得多,因此很容易使人感覺某種不安,為了消除此種不安,北京如今更強調經濟外交,但是經濟外交,在此次「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的操作上還是給人一種「金錢外交」的感覺,灑錢大國絕不是中共要的「大國」形象。 二是中國誤解:中國人自古有「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此一說法從現今世界來看,至少有兩個問題,一是每個人並不相同,「己所不欲」未必完全是人亦不欲,有時「甲之毒仍乙之肉」,所以「己所不欲」是否「施於人」是必須具體情況具體分析的。而更重要的是「己之所欲」「分享於人」一定「對」嗎?中國政治的核心行政價值是「民本」,即一切必須以民為主,為官者必須為民興利,傾聽民意,但是官興的民利,是民所想、所要之利嗎?換言之,為官可能忽視人民的客觀需求,想當然爾地表現出自己的「好意」。如今的「一帶一路」 的設想,涉及不同民族,不同宗教,不同國家,北京能理解不同的需求嗎?不同需求之間如果「共議」無法妥協時,「一帶一路」 如何解決呢?

三是中國主導:習近平說:「『一帶一路』 不是中國一家獨奏,而是沿線國家的合唱」,「中國倡議,世界共享」,為此特別強調「共議、共建、共享」,同時也召開「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以彰顯其商議之誠,然而,如果每一屆都由北京主辦,那就很難稱之為「合唱」「共享」的倡議了,不同的參與國必須有不同的組織或中心,分別運作,尤其是運轉經費,也應由絲路基金、亞投行或「一帶一路」的營利中提成支付,而非北京一手包辦,才能彰顯其真正的國際性和其存在的國際價值。這也是「一帶一路」倡議下一步必須努力的目標。

四、結 論

從歷史來看,中共於今年召開的「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有可能是改變世界歷史軌跡的論壇,在此一「論壇」後,世界格局中中國無疑地擁有更關鍵的發言權,主要的是「一帶一路」倡議及時地掌握了未來的趨勢,提出了未來的價值,此一趨勢是「全球化」的趨勢,「全球化」絕對不會因為英國的退縮,美國的反覆而停止,反而是中國抓住了機會,將中國的發展和周邊的發展結合起來,特別是今年以來,更是提高了「一帶一路」倡議的規劃,延伸為「中國式全球化」的倡議,大大提高了北京的影響力。其次是中共不僅僅高舉了全球化的大纛,而且提出「共議、共建、共享」的新途徑,這是在「全球化」的歷程中,提供開發中國家相對適當的發言台,因此中共的做法,既提供了這些開發中國家機會,又是給自己領導全球化奠定了的道德高度。總之,「一帶一路」 雖然只是中國所提出的國際間合作、發展的倡議,然而落實之後,其整體的影響必然是未來的和全球的,「一帶一路」不是狹隘地緣政治,而是寬廣全球政治,當然北京必須在往後實踐的過程中,逐步強化國際的色彩,降低中國的色彩。

至於民進黨竊喜於「中國提出『一帶一路』方向後,130個參與國家只有30個背書,大部分沒有祝福;其中若與WHA連結,支持台灣參與WHA的國家,包含英、德、法都不願為一帶一路背書。」(一帶一路,外交部:百個國家不背書https://tw.news.yahoo.com/帶-路-外交部-百個國家不背書-035921115.html)如民進黨繼續執政,則台灣只能繼續沉淪;蔡英文如繼續裝睡,她就只能繼續強調她的為台灣做「事」(逝),台灣如果依然無感,則上帝也救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