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台獨」問題(五)

蘇新


九、革新自決派--包括所謂「傾向台獨」

上面談的「台獨聯盟」、「社盟」、「擁蔣台獨」(即「兩個中國」和「一中一台」),都是真正的台獨,都是主張「台灣獨立」的。除此之外,台灣島內外還有一股「反蔣力量」,即所謂「黨外人士」。

黨外人士,成分很複雜,政治上有各種主張,但有一條是一致的,即反蔣。他們主張民主,要求「革新」、「自決」,所以有人把它稱為「革新自決派」。其中有些人像「台獨」,又不像「台獨」,所以有人把它叫做「傾向台獨」。他們自己稱為「黨外人士」,不承認他們是台獨。由於本省人與外省人有矛盾,往往有反大陸人的言論,因此很容易被誤解為「台獨」。

從目前的台灣的實際政治鬥爭的形勢看,真正的台獨是極少數,「傾向台獨」是大量的。我們同志之間看法有分歧,爭論較多的也是這個「傾向台獨」。例如,有的同志認為某某是台獨,別的同志認為不是台獨。例如,郭雨新。

「台獨」應有一個界限。台灣獨立,只有一個解釋:即把台灣從祖國分離出去的主張、行為。如不承認台灣是中國的領土,不承認台灣人是中華民族,主張台灣獨立成為一個國家。(包括「兩個中國」、「一中一台」)

如果不是這樣的,就不能說是「台獨」。例如:1.不能把台灣人民的反蔣鬥爭說成是「台獨」(像國民黨那樣)。2.也不能把國民黨目前仍是搞分裂的局面的作法,說成是「台獨」,如施明德那樣。(因為目前的分裂局面是歷史原因造成的)。3.更不能因為不贊成我們的社會主義制度,或者罵共產黨、大陸幾句話,就說他是「台獨」。(例如有人罵張富忠是「台獨」)。

我們要重視這一股「反蔣力量」。這一股「反蔣力量」,有大大小小的頭面人物,散在全島各個角落,為數不少,在台灣人民中間有很高的威信,受到工人、農民、一般勞動人民、青年學生、知識分子的擁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

這一股力量的社會階級基礎是中產階級和小資產階級。當前,台灣是工商業相當發達的資本主義工商業社會(已經不是農業社會),中產階級和小資產階級在總人口中占的比例相當大,文化水平很高,有許多科技人才和經濟人才。張俊宏把這一階層人,稱為「中智階級」(有錢,又有知識)。

1978年的「中央民意代表」候選人,黨外人士大約有一百人,幾乎都是有一技之長的高級知識分子,都有相當高的社會地位(在地方上),這些人可以說對台灣各方面有舉足輕重的力量。K.M.T. 的候選人,主要是K.M.T. 的走狗,不學無術,和K.M.T. 的候選人不一樣。

幾年來,這股「反蔣力量」,企圖組織政黨,遭到國民黨的破壞和鎮壓,但組黨的趨勢是阻擋不了,余登發為什麼被捕了。他們終於組成了「美麗島」集團(或可叫「否莫沙」〔Formosa〕集團),形式上是以雜誌的名稱出現,實質上是一個政團一政黨。施明德承認:沒有名稱的政黨。

從它的主要成員(社委和編委)看,這個集團很明顯包含三種力量:

(一)主張台灣歸回祖國,和平統一的(叫做統一派,王拓、楊青矗,編委裡面佔多數。掌握筆桿子等人,敵我友都公認)。即夏潮一派,實際上是社會主義派。(編註:手稿邊註「重要」二字。

(二)不公開主張「統一」也不公開主張「獨立」,只強調:民主、自由、法制、正義、公道。(這部分人最多)要求政治改革,改革派,黃信介、姚嘉文、林義雄,張俊宏等。

(三)台獨,極少數。如施明德、林弘宣,比較明顯化,但據艾琳達的談話,施明德曾經說過「如果中共同意讓台灣人當家作主,他就不搞台獨」。其他人都否認自己搞台獨。有些人;頂多是「傾向台獨」。

台灣黨外人士,前年選舉時,擬定了十二項共同政見。前面附了一個「前言」,闡明「人權不可侵犯」,提出政治人權、經濟人權、社會人權,為了追求這些人權,「主張聯合所有愛鄉愛國的同胞共同致力於十二項政治建設」。

一、徹底遵守憲法規定:

1.中央民意代表全面改選;

2.省、市長直接民選;

3.軍隊國家化;

4.司法獨立化,各級法院改隸司法院;

5.廢除違警罰法;

6.思想學術超然化,禁止黨派黨工控制學校;

7.言論出版自由化,開放報紙雜誌;

8.參政自由化,開放黨禁;

9.旅行自由化,開放國外觀光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