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修訂高中課程標準總綱之修訂小組,於3月中舉行第一場公聽會,之中多位學生代表表示,教育部修正草案把高二史地改為選修是一次「實際」的措施,因為聯考不考的科目,根本無法在高中教育裡落實。
有關聯考方面的改革建議,已是汗牛充棟,教育當局通常也會在這些壓力下,每隔幾年作一些小幅的調整,這次的史地從必修改為選修,的確是一較為顯著的改革步伐,也引起了社會中正反不同的討論聲浪。在反對意見上大抵可分析為--第一:改成選修之下,迫於聯考壓力,不會有什麼人選,形同虛設;第二:不讀史地容易數典忘祖,尤其不讀中國現代史,會遺忘了吾人對中國大陸的「時代使命」;第三:在目前功利主義物慾橫流之下,此舉無異象徵著人文精神在教育過程中竟也有了退卻。
聯考的確是許許多多中學生們的夢魘,不僅如此,學校的老師們亦為此而苦,一方面是期望自己學生得入理想大學,二方面也是為了老師校長們自個兒的「業績」,因此既然史地不在自然組的聯考範圍,也就樂得「順應民情」,虛應故事一番,於是小學時代師生與抓參考書的督學之間的躲貓貓,就以另一種形式出現於高中了。在此必須指出的是,倘若師生們都以減輕聯考壓力為第一要務的話,用必修的方式強制,只會導致「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的結果;值得進一步追問的是自然組學生是否就真的不會去選修,「選修」制度本代表著一種自由與多元,教育當局也早已在中學裡設置有年,今天反對史地選修者,是否也等於對此自由與多元的設計,作了某種否定?
其次,不讀史地是否就會數典忘祖?人是生活在這社會生活之中的,社會生活得依賴於一些傳統,因此每個人幾乎每天都和傳統作互動,上史地課只是其中的一種互動形式,少了它一年,可能不見得會有太大缺憾,一旦真有那缺憾,高中青年也會從其它的生活資源中尋求補充,故而這數典忘祖是言之過早了;至於擔心是否因此遺忘了對對岸的什麼使命之類,則有將高中教育作為政治教化之嫌,使教育淪為工具,如果吾人真的可以有什麼使命,也必須是在教育幫助自我成長之中,逐步洗煉出來的,而不是目標已先被規定得好好的。
至於史地選修是否象徵著人文精神在教育過程中竟也有了退卻,倒是個比較複雜的課題。也許吾人可模仿前面的論述指出,多念史地一年就可以抵擋上橫流的物慾嗎?然而,這的確可以是一個「象徵」,象徵著社會中人文精神又在教育這種重要堡壘上敗下陣來,吾人不能因為反正多念一年也抵擋不住,即輕易作出放棄的推論。那怎麼辦呢?這個問題還有那些角度可以切入?
先回到開頭所提的公聽會,會中一位高中女生指出,背誦史地並不能增加人文素養,同時自然科學也可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自然與人文這兩方面的學問,在近代確有隔離的趨勢,而修習這兩方面的人亦因相互瞭解不夠,造成了所謂「兩種文化」之壁壘,當學自然科學的人宣稱自然科學也可培養人文素養時,吾人必須小心這是否僅為一托辭,甚而可能是自然科學將以其支配之態度君臨人文方面的課題;實則自然科學中確可琢磨出人文精神,可是自然科學家們就明白嗎?牛頓的引力公式有著何種理性觀和時空觀?這樣的觀點與當時的其他科學家之間是否能夠共享?這些恐怕一般自然科學家都不甚瞭解的人文背景,如何可能編進高中的自然科學教材中,實在是一大困難,但這個困難可能正好值得大力投入!由於升學主義一味地以數理為取向,間接增進了社會一種簡化的、單一的唯物心態,若果不能打破高中時代即有的「簡化」與「單一」,帶著它們進入大學或社會,很可能學得的東西也只是再強化原先即有的簡化與單一的思考架構,使得如今事未易察而理未易明的大學與社會之中,更增添一分年輕熱情的紛亂。是故,吾人不禁指出,「聯考」與「教科書」根本就是那「簡化」與「單一」邏輯的根源,在思考如何改造聯考之際,也須考慮教科書的自由化以及老師上課的自由化,開放統一的教科書編寫,讓多元的教材與教法相互激盪,恐怕是一條值得面對的道路。◆
社論
五四的反思
社會主義與中國改革前途
兩岸對話
每月評論
彼岸觀點
統獨問題
台灣人在大陸
青年論壇
美國文化
連載
通訊
編輯室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