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認海峽兩岸目前分裂分治現實`
中共中央總書記、中國國家主席、中央常委主席江澤民甲戌年除夕《為促進祖國統一大業的完成而繼續奮鬥》的講話,像一聲春雷,響徹大地,激起了廣大的迴響。
講話發表期間,正值海峽兩岸歡度春節之際,但台北最高當局對於江澤民在講話中所提出的八點主張高度重視,認為是影響未來兩岸關係進展的重要訊息。因此,李登輝和連戰分別指示海、陸兩會等大陸事務機構及有關幕僚人員深入研究,提出分析報告,以便採取適當的回應措施。台北最高當局初步認為,江澤民的談話是「善意的回應」。台灣各黨派及各界人士,尤其是學者,咸認為江澤民的八點主張代表中共高層的共識,《葉九條》、《鄧六點》,國台辦《台灣問題與中國統一問題》白皮書,同為解決台灣問題和平統一中國的綱領性文件,其基本框架沿續了前幾個文件,但又比它們更全面、更具體、更務實。
江澤民的講話選擇在春節時刻,在《馬關條約》簽訂一百週年,抗日勝利與台灣光復50週年的時機發表,本身即具有深遠的意義。中國人說,每逢佳節倍思親,春節是親人團圓、歡聚的傳統佳節,而今海峽兩岸處於分裂分治,親人咫尺相隔,殷殷相望,卻不得團圓、歡聚,令人倍感傷懷、關切。其次甲午戰敗,日本帝國主義迫使清廷簽訂了割地賠款、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強行奪取了台澎,是中國人民永難忘懷的屈辱。1945年中國人民經過八年浴血抗戰(應該指出包括台灣同胞在日據時代的50年內所進行的各種形式的抗日民族運動在內),終於戰勝日本帝國主義,光復了台澎。這就開宗明義地闡明了台澎是中國固有的領土,其與中國大陸的分合取決於祖國的衰弱或強盛,台灣與大陸是一個不可分割的生命共同體。
江澤民的講話大體上可以分成三個範疇。第一,堅持一個中國的原則,任何企圖分裂中國的藉口、方式和設計都是違背民族意志的,都是北京當局堅決反對的。這一原則不容有任何懷疑,任何挑戰。在一個中國的原則下,雙方可先就正式結束兩岸的敵對狀態進行談判,達成協議,共同承擔維護中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並對今後兩岸關係的發展進行規畫。這一點也是對台灣方面關於兩岸簽訂停戰協定的善意回應,並且涵意更廣。
第二,北京當局並非像台北當局所言,不承認目前海峽兩岸分裂分治的現實,而是認為這種現象對整個中華民族有害,對台灣的發展不利,不宜無限期地延續下去。正由於承認這種現實,才屢次在適切的時機提出和平統一的綱領性文件。最初呼籲國共兩黨,近來由於台灣政治生態的演變,又修正為與各黨派各界人士進行談判。之所以提國共兩黨,或各黨派各界人士會談,正是為了迴避台灣當局敏感的中央政府對地方政府談判地位不對等的問題,而由兩岸各黨派各界人士以平等地位共商國是。並且鑒於近年來台灣島內的台獨活動日趨猖獗,某些外國勢力進一步插手台灣問題,干涉中國內政,因此對和平統一不能不具有急迫感。況且1997年、99年香港和澳門將相繼回歸祖國懷抱,因此,台灣的回歸自然順理成章地提上議程表。
間接回答對台用武的條件
第三,中華民族兒女共同創造的五千年燦爛文化,始終是維繫全體中國人的精神紐帶,也是實現和平統一的一個重要基礎。「中國人不打中國人」,但自外於中華民族的台獨因為不承認自己是中國人當然不在此限。從而間接回答了對台用武的條件,號召台灣當局回歸到中華民族的大家庭來,不要引外力干涉家務事。立足於民族文化,基於血濃於水的民族感情,大力發展兩岸經濟交流與合作,創造兩岸共同繁榮和平統一的大局,實現中華民族的全面振興,結束中華民族歷盡滄桑,飽經的磨難,面向21世紀世界經濟發展,力求中華民族佔有自己的位置。
在各方傳出鄧小平健康不如往昔,逐漸退出權力中心之際,江澤民春節講話的發表,明確表白了以江澤民為核心的中共第三代領導日趨穩固。江澤民主掌台灣問題地位已經確立,並且主導兩岸關係發展的基本戰略不變。只是根據新的形勢加以必要的調整和抒發。從而消除了世界各國尤其是台灣當局對鄧後兩岸局勢的觀望和疑慮。因此,台灣當局不敢等閒視之,學者及各界人士都認為北京當局在文件提出後,一定會有一系列的後續具體措施,因此台灣當局宜以此為新的起點,重新檢討兩岸關係,作出多層級的回應。筆者在此亦想從內政、外交及海外僑務工作等三個方面如何落實江澤民的八點主張,提出一些管見,供各方參考。
在內政方面,為回應連戰兩岸關係應以經貿為主軸,創造雙贏的局面,陸委會主委蕭萬長在除夕透過台灣「中央廣播電台」向大陸同胞賀年中指出:「在未來幾年當中,台灣的經濟發展將面臨結構性的調整,兩岸的經貿往來要在新的架構下以市場法則為引導,追求互利與共榮,並將這種合作關係擴大到其他層面,為培養建立更進一步的互信鋪路。」
江澤民在講話中第一次提出贊成兩岸在互惠互利的基礎上簽訂民間性的投資保護協議。全國工商聯主席經叔平表示,全國工商聯願意與台灣地區商會簽訂一些民間性協議,積極貫徹江澤民的這點主張。筆者長期以來,一直主張應讓在大陸投資的台商參加各地工商聯的活動,聽取他們的意見,並且逐步甄選在兩岸經貿交流作出卓越貢獻的台商為政協或人大代表參加議政。這樣作有兩大好處,一來可具體監督協議的落實,二來在大陸投資的台商普遍感到大陸法制不夠健全,貪污腐化日趨嚴重的困擾,參加政協或人大議政,有助於使經貿方面的法制更趨健全,遏制貪污官污吏的訛詐,促進經貿和政治的合流,解決經貿趨於融合,政治趨於分離的矛盾,將經貿的利益內化,落實「以經統政、以民促官」的戰略。同時表現北京當局歷來強調「在中央政府還要給台灣留出名額」的誠意。況且政治參與的層次必須逐步提高,逐步熟悉,先讓在大陸投資的台商參與地方政經事務,參與中央及全國政經事務才有穩固的基礎。
北京當局一再宣稱,和平統一後台灣可享有比香港更為優厚的條件,但和平統一前又如何呢?人們不禁要問一問這個問題。香港在未回歸之前有草委會、預委會、顧委會,委員及顧問,有人大及政協代表甚至常委。而贊成及努力促進和平統一的台灣同胞有什麼?又何以號召有心人來歸?台灣當局一再挑戰北京當局從未擁有對台灣的主權,而讓台灣同胞參加全國的政經事務正是表現中國對台灣主權的一種方式。筆者認為在內政上,大陸政權的進一步開放將是落實江澤民的八點主張的第一個重要步驟。
其次為了推動兩岸各黨派、團體有代表性的人士早日舉行統一談判的過程,97、99年香港、澳門回歸宜邀請這方面的人士參加盛典,共享歷史的光榮時刻。同時在全國政協和人大開會時亦宜邀請這方面的人士組成觀察團回國,與會觀察。
在外交方面,不僅「駐外機構要加強與台灣同胞的聯繫,傾聽他們的意見和要求,關心照顧他們的利益,盡可能幫助他們解決困難」。更要緊的是在國際會議上心中必須有台灣。在國際會議上介紹中國情況時應把台灣考慮在內,在台灣的名譽和利益受到無理的攻擊和惡意的譭謗時,必須義無反顧挺身而出,極力辯護和捍衛。絕不能因為事不關己,漠不關心,甚至因為矛頭不針對大陸而幸災樂禍,袖手旁觀。如此,一來可向國際社會表明台灣是中國神聖領土不可分割的一個組成部分;二來表明血濃於水的骨肉同胞之情,讓台灣同胞感受到祖國在國際上的尊嚴與榮譽。
至於台灣一再表明對「國際生存空間」的關注,筆者也一再為文指出,既然今後兩岸關係將以經貿為主軸,而今後的國際經貿會議有不少是中央和地方政府和民間企業三結合的會議。這類的會議是否可以主動邀請台灣的地方首長和民營企業組團參加。其次大型的國際會議往往除了各國代表團參加的正式會議以外,一般都同時舉行非政府組織的會議,這類會議亦可考慮在不違反一個中國的原則下,鼓勵台灣的民間組織參加。此外,還不妨考慮聘請台灣的專家學者以個人名義作為中國代表團的顧問與會。更有進者,既然台灣已經以「中國台北」的名義參加亞洲開發銀行、亞太經濟合作會議等經濟性國際組織,何妨參照香港、澳門作為亞太經社會觀察員的地位,讓台灣以觀察員的身份參與亞太經社會的活動。在一個中國的原則下,靈活地考慮如何讓台灣參加國際活動,不僅可以讓台灣同胞逐步理解北京當局維持一個中國的原則立場,化除他們認為北京當局一味打壓的誤解,而且可以免除國際社會少數有用心的國家挑撥離間,從中漁利。
格局小動作大則危
江澤民在春節講話中指出,「……海外僑胞為促進兩岸關係,祖國統一和中華民族振興作出了許多努力,功不可沒。」這代表了江澤民對海外華僑的高度評價,海外三千萬華僑確實蘊藏著反對分裂祖國,盼望統一的巨大無比力量。過去幾年來因為李登輝獨台路線日益顯露,海外的僑務發展有了新的契機。但由於中央僑辦的疏於走動,未能擴大戰果,坐失良機。相反的,台灣當局認識到事態的嚴重,廣為任命海外僑務委員,委員會委員長章孝嚴僕僕風塵,勤於走訪僑社,一年365日竟有四分之一,90幾日在海外奔波,將李登輝路線在海外僑社所產生的損害減低最小的程度。面對新的形勢,如果僑辦老是坐鎮中央,而冀望如此能夠運籌帷幄,開創新局不啻是緣木求魚。今後的僑務工作須以統一祖國、振興中華為標的,走出去請進來,開放正常的渠道讓海外華僑有建言的機會。俗語說:「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只抬轎子不計名利的畢竟是少數,而且日久難以為繼。有耕耘就應有收穫,雖然不一定計較大小。因此也應考慮對僑社和僑務及促進和平統一卓有貢獻的僑界人士,給予適當的名銜。
海峽兩岸經貿上的相互依存度已經逐漸形成共同利害關係,這次中美可能爆發貿易戰引起台灣的嚴重關注即其明證。台灣當局在最近一兩年內就有很多重要議題諸如97後駐港澳機構的地位、活動和工作範圍;亞太營運中心的規劃及成敗和台灣是否可能主辦2002年亞運會等問題,都必須與北京當局協商。坦白講,今天兩岸關係的進展,主導權可能在北京,但關鍵卻在台灣。如「立法委員」魏鏞所說的,「中共內部無論搞的如何天翻地覆,但是其對台政策卻表現很高的一致性」。而反觀台灣方面,因為存在著一個「要自外於中華民族」的民進黨以及國民黨台灣化而產生的國家認同、民族認同和文化認同嚴重分歧的問題,因此在大陸政策方面很難形成共識,導致兩岸關係難有重大突破。
台灣過去要反攻大陸,要爭天下,因此堅持一個中國,沒有所謂的務實外交、彈性外交、過境外交、度假外交、體育外交等動作。如今是只想劃台灣海峽分裂分治,即只要分天下,因而有以上諸種動作。魏鏞說得好:「格局小動作大則危;格局大動作小則安。」風物長宜放眼量,21世紀的台灣是冷戰殘餘的籌碼,還是中國事務及國際事務的積極參與者?中華民族要以什麼樣的新姿進入21世紀,都是我們必須嚴肅深思的問題。李登輝最近提出了「經營大台灣,建設新中原」的理念和構想,筆者願就此略抒淺見。
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冷戰後西方的沒落、東亞的興起,已經指明台灣不能一如往昔唯美國馬首是瞻,更不能依賴美國成為中國在喉的骨鯁。只有回歸中國,回歸亞洲才能成其大。冷戰後中共的共產主義屬性逐漸修正、消退,中國的屬性逐漸凸顯,日益加強。因此江澤民的春節講話特別提出了共同繼承和發揚中華文化的優秀傳統的號召。《歷史的終結》一文的作者福山在1995年《民主季刊》一月號的一篇文章《文化的首要地位》中指出,民主體制的鞏固取決於四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意識形態;第二個層次是機構體制;第三個層次是民間社會;第四個層次是文化。福山指出,由於西方的民間社會和文化正日趨衰頹、腐蝕、國家民主自由的意識形態和機構體制亦日益動搖。儒家文明重視家庭與社會價值,理順個人與群體的關係,對於西方極端人權對民主自由體制所帶來的弊病或有可資借鑒之處。日本的民主以及近年來韓國和台灣的民主化都證明了儒家思想的土地上並非長不出民主的根苗,並且隨著市場經濟的興起,法制的日益健全,正在形成民主的意識形態和機構體制。當然由於文化傳統及民間社會的形態有異於西方。因此有關的民主意識形態及其所建立的民主機構和體制自然也不同於西方。如何走出東方民主,是今後中國必須面對的一個重要課題。因此一方面回歸中國,一方面採取一國兩制,兩岸三地必然產生既有協作又有競賽的局面。以放眼世界的全球觀點重新回歸中華文化,面向21世紀再出發,必然能夠開創出一個民主、自由、均富的新中原的局面。到那時,我們就可以自豪地說:「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社論
三民主義與中華民國
外交與外事
江八點與兩岸關係
台灣事情
文化與歷史
海峽隨筆
通訊
編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