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論95年春江八點

林書揚(勞動黨副主席)


一個中國的認知問題:主權論爭議

針對江澤民除夕談話中的對台政策新宣示,連日來官方反應民間評論非常踴躍。其間雖然難免堅持一貫公式化僵硬立場者,但也頗有內容中肯,兼顧到道理和事實者。不過多數發言者似有一共同看法,認為江八點的整體構造建立在首條一個中國的基本立場上。而此岸眾多立論又都從一個中國意涵上的異議出發。據報導,行政院陸策組召集人徐立德有「咱們暫時不理這一點」的「裁決」云,不以理論上的爭論影響政策的適時性,徐氏的作法值得肯定。不過行政作業上可以暫時擱置一個偏於學理的纏繞,大眾在認知上困惑還是不能完全忽視。本人未敢有一言釋群疑的自負,充其量不過一種補充表述。希望各方面學序多賜糾正。

我們常聽到反對兩岸統一的民進黨指責國民黨的「一個中國論」是「與對岸相唱和」。其實國民黨一個中國的內涵遠非對岸所提的一個中國內涵。對岸提的是法理上具有完整意義的現代國際人格的一個主權中國。而國民黨對這一類意涵的一個中國只認為是過去型而不是現在型。如勉強舉出一個現在型的中國,「那只能是一個文化中國吧」(某一位執政黨官員的話)。黨派立場的迴避心態一至於此,令人慨歎。他何嘗不知,作為法理實體的主權國家,其主權是複數國家群中所共認的單一排他性規定,只在國際政治結構體中才有這種以組織性暴力為基礎的排他性規定的需要和可能。如果是在文化領域中,任何一個特定文化系統的區隔,都不可能,也沒有必要作這種以「一個」為冠詞的表述方式。

至於國民黨一再指責對岸不承認當前兩岸分裂分治的事實,這一點恐怕是誣指。對岸怎麼可能「不承認分裂分治的事實」呢?不承認分裂的事實,何來「統一」的國家大業。其實對岸反對的,不是針對「分裂」的事實判斷,而是反對以分裂的事實為「分治」的適法性的必然前提,繼而連結上主權分割的結論,如此而已。蓋主權觀念的一般內容,是一個組織體具有自我充足的內部凝結力,據以設定對外高權而取得了關係圈對其自主權的公認,且附有公認下的涵蓋範圍規定。而這種空間界定一經國際確認後,除非原有的結構維持力完全崩析,經由關係圈撤銷承認時,其內部權力構造的一時的、部分的變局,往往不足以更改既定的主權界定。因為在變化中存續著有力的構成部分繼續承擔為主權行動體且其實力足以防止新的認可情況的發生,近代史上不乏此類實例。此所以對岸堅持其一貫主張──中國只有一個,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的基本邏輯。而台灣只擁有原來界定範圍(亦即通稱的版圖)內的局部控制而缺少外部與件(國際有效承認)的狀態下,自難取得完整的國際人格。當然,台灣還有少數邦交國,對岸不也算不完整?這種論法幾近撥弄口舌。只要看看代表世界國家群集體意志的聯合國有關中國主權爭議的最後認定,便可休議了。

此外,也有人索性高唱所謂的「主權過時論」。說傳統國際法中的主權觀念因其剛性規定而已不符歷史進化的現階段。他們喜歡提的「新主權觀念」,大略以所謂的柔性功能性新主權觀念擬取代傳統主權論。當然,即使嚴肅嚴重如國家主權的內涵意義,也非超歷史一成不變者。我們也承認諸如資訊、資本,或新型生產要素,大地區公用事業的能源轉換等高工業化或後工業化的科技時代所出現的超速流通現象確已形成了超國界的功能性空間,對傳統主權界定帶來了前所未有的衝擊,但新主權論者若以此為針對傳統規定的否定因素,則未免操之過急。因為這些新的流動空間,其實還是本原性的內在矛盾狀態(如政經甚至文化資源分佈或配置上的高低密疏強弱)的結果且因而充斥著多種多類的衝突因素。再完備的操作系統都還難免剛性主權原理的制約。當前三黨面對「一個主權中國」時的排拒心態是一致的(民進黨素唱一中一台,它只對中國主權的空間界定不同意)。但兩岸關係的矛盾起點都在這裡。誠然,高位概念的詮釋上的扞格導致了諸多實際問題的長期懸案化,是十分無奈的。雖說爭理也是爭力的一種形式,我們還是非常盼望終有解套的一天。

和平與統一:手段乎目標乎

江澤民談話中對和平統一的提法所透露的意義是非常值得注意的。他用簡單的措辭,單刀直入地指出問題的關鍵,闡明和平方法是大方針,卻非現實上的唯一途徑。

台灣當局一直纏繞著所謂的「武力犯台」問題不談,在各政黨操作下的多數「民意」也一直以此為「共產黨侵略本質」的暴露。大陸方面雖也一直由一些高層人士多次作解釋澄清,仍未見台灣媒體在這一點上鬆口。執政黨向以「放棄武力犯台」為《國統綱領》由近程進入中程的先決條件之一。亦即,「放棄武力」才能進中程階段,才能有政治性談判,才能有統一遠程目標的浮現。但現實無情,台灣的分離主義在一定社會勢力的蓄意推動下,看似情誼已斷,義理相背,和平若為統一的唯一途徑,不少擔心或將沒有統一。而沒有統一,也就沒有了穩定的和平。

這是一種悲劇性的矛盾邏輯。卻不能不說是兩岸關係當前特性的寫照。說得更白一點,在暴力文明化尚在進程途上的歷史現階段,對任何一個主權國家來說,統一是目標,和平是手段。統一涵蓋得了和平,而和平卻未必涵蓋得了統一。

此岸的政治現實中,有太多的反共情結和反華偏執,台灣建國運動的大眾化趨勢下,台灣民粹主義也已初步成型。且有三黨公眾媒體的不間斷的餵養。海協會談判代表在機場、在街道,甚至在會場內體會到的台獨「民意」的狂飆,獨台官腔的頑劣,幾乎可以說在在指出「和平統一」只不過虛幻的悲願。結束兩岸敵對關係,訂立保護台商的民間協議云,即使有部分清醒的人民企求著,對無意統一的當權派,反對統一的在野黨,無非是造成兩難困境的無奈壓力而已。

無論國民黨或民進黨,當面對來自對岸的經濟交流的壓力時,如何一方面維持眼前的政治分離,卻能攫取對岸經貿利益,成為一切政策考量的中心。我們可以指其為不顧大局的自私立場,然想想朝野兩黨的階級同質性,也不得不承認那是社會結構所隱含的階級本位心態的必然表露。

蓋台灣的資本主義社會,因其歷史造成的特殊環境,同時包括兩種具有一定差異性的資產階級。國民黨所代表的是握有公式非公式特權的官僚資產階級,慣以明暗兩途的政治手段吸納經濟領域的資源或超額利潤。民進黨則主要代表著七○年代以降急速成長的本土非特權的資產階級,在明顯的政治劣勢下只能依據財產權,經營權,收益權進行市場風險下的資本活動。兩個資產階級因為政治權力的嚴重的不平衡而爭,前者以國民黨為護權代表,後者則由民進黨承擔爭權代表。當前台灣社會的朝野矛盾,其由來如此。

兩黨為了政治權力的分配爭鬥多年,後者的極端型終成為台灣獨立建國運動。十年來的發展相當快速,至今其組織型態運動路線都已具備上一定的水平和規模。舉例說,大專校園學生社團的急速台獨化不用說,教學本土化的範圍和速度也相當可觀。

學界以往在政治方面中性立場者佔多,近年來也因執政黨主流派本土化政策和台獨運動吹向學校的影響,甚至連校務人員研究人士都競相藉機表態其本土化脫中國化立場,說得上蔚成風氣。幾場選舉中快速成長的地下電台屬台獨運動系統者極多。其宣傳內容逐漸大眾化生活化,面相多樣化,效果不可小覷。甚至有人說這是台獨文化形成期。台灣本土資產階級奪權運動發展到如今竟然社會化到如此的廣度深度,令人深憂。

至於執政黨的《國統綱領》的虛妄性可以說人人皆知。沒有時間表的遠程統一目標和鐵定不具實現性的三階段進行規定(統一談判)的前提是要對岸自毀統一的法權,是三分應付七分抵制的策略產物。趁對岸和平統一的大方針掛出「遠程統一」的免戰牌,然後是三道鐵的防線。這就是台灣屬意的「和平統一」大過程!如此則,只要是和平方針,無異台灣當局手握否決權。軍事戒嚴令和懲治叛亂條例雖已廢除,然近四十年的反共恐怖政治所堆積下來的簡便的,粗陋的思維模式和口號文化,在沒有炮聲的海峽戰爭中仍然有剩餘效用──連民進黨民代率領的台獨群眾在桃園機場「歡迎」唐樹備先生都出現了布條(消滅共匪!),口號(中國豬滾回去!),當年的反共軍歌等。令人不知身處何世。

至於幾位民進黨立委,屢次要求政府「嚴辦北京代言人、中共間諜」,主張訂立思想言論管制辦法及正式的反共間諜法,赤裸裸地表現出資產階級的恐怖本質。有人認為大陸的經改走的是資本主義運作原理下的道路,正好帶給現已面臨成長瓶頸生產力日趨不振的台灣資本主義極為難得的第二春。然則,台獨理論家們仍有能力建構兩岸政治分離經濟合作的所謂的低姿態台獨理論,輔以大陸局勢的不穩定性不可靠性的宣傳,也還能自圓其說迷惑尚未投入大陸市場的部分台灣中小企業群。

總之,兩岸走向和平統一的路上充斥著荊棘和陷阱,其根本原則是階級立場上的過度防衛心態再加歷史創痛下的離心情結。如何才能使手段和目標相契合,和平與統一互為歷史性的唯一必要條件,成就多難民族全面復甦的新世紀呢。

江八點的訴求對像:有良識的大眾

然則,依上述社會群相,江八點是否一如前年的六、七談話,中台辦白皮書,過段時間還是在國民黨官僚法西斯和民進黨原教義法西斯的一片喧嘩中消音沉失,徒增一頁兩岸關係流年帳的記載呢。

本人倒不覺得那麼悲觀。因為那些頑強的對抗因素只是歷史的、社會的、遷移現象中的反面性事物。縱然取得一時的民意操控地位,不論獨台理論或台獨理論,終究無能主動積極周延地規劃出合理正常的兩岸政策,而真正有利於台灣兩千一百萬居民的安全、安定和進步。

朝野兩大黨再加新黨,當其被迫面向日益凸顯的兩岸問題時,必然逐漸暴露出其不符合歷史事實,不符政治安全原理,不符經濟發展原理的基本弱點。資訊時代的民意經營即使有不少技術性的方便,但也不可能永遠掩飾事實真相。兩岸關係在當權者的僵硬且拙劣的束約下,幾年來無法有利地展開,且問題的積累將有促成倒退現象時,自會觸動民意結構中的中間多數的進一步關切。所謂的中間多數,乃不論社會型態如何,既非當權勢力的造勢隊伍,也不是特定抗爭運動的支持者,至多關心現實生活中的安全安定和改善進步。他們有時會受到強烈呼籲或暗示的影響,但基本上還是具有一定的生活智慧社會常識和政治批判。雖然政黨的媒體操縱盡量把衍生自黨內矛盾和朝野矛盾的政情訊息密集地灌輸在社會大眾的耳目裡,卻把最具嚴重意義的兩岸矛盾的走向予以掩蓋或淡化處理,一年來兩岸情勢的緊張和動盪還是逐漸地引發一般大眾的不安。就是這一份不安和關切在去年底省長選舉中淹沒了民進黨台灣意識的強頭造勢。在層層出現的障礙因素下兩岸的經濟交流文化交流及民間一般的交往活動仍能持續穩定成長,也是中間多數逐漸積極化的結果。如把江八點的提出和此岸社會心理的微妙轉折──包括對兩岸關係惡劣化的結果的憂慮,對岸建設實況的逐漸明朗,對國民黨的「爛」,民進黨的「亂」的失望不安等連接起來,俱可打開另一嶄新的展望。

鑒於江八點的蓋括性相當完整,說理性高,所列事象都在群眾的政治常識判斷範圍內(只有首項帶學理性爭議),即使在具體見解或解釋立場方面有所分歧,但對兩岸問題的關鍵性環節的認定大概是一致的。

尤其八點中諸如結束兩岸敵對關係的階段性作法和討論過程中的結構問題(與此岸全民性代表對話的用意);對所謂「武力」因素的澄清解疑,和平原則的再強調;經濟交流的現實必要性和未來發展性,政經分離和民間協議的建議;民族文化精神紐帶對和平統一的奠基作用;民族情誼,對台胞的骨肉感情和對其生活方式利益福祉自主願望的尊重和保證等;因為和一般民眾的生活較有直接關係,本人的確也聽到「還算入情入理」的市井評語。只是主宰政治局面的朝野各黨,總是從未來關鍵性五年(94-98)的四大選戰考量各自的得失。國民黨大概以第八點兩岸領導人會談為重點回應項目。如能經過技巧設計,一方面適度澄清對岸對其潛在台獨的疑念,一方面使島民覺得李氏確是兩千一百萬共同體利益的護衛者,則其政治收益將是最大。民進黨最需應付的,恐怕是武力問題和經濟交流問題。前項關係到如何消除民眾對台灣獨立後果的恐懼,後項則事關企業界對該黨大陸政策的嚴重不滿如何解決。可以說,江八點再一次的擊中該黨《台獨綱領》的痛點。至於新黨,反共立場加反李情結的困惑一時也難以克服。或警告「不要讓對方吹笛我們跳舞」,或建議兩岸領導人會談應後於民代機構的接觸。除此外不知所措。

我們多麼希望,中間多數逐日成長為穩健多數,具有積極活力的多數,明理有情愛國的多數!唯有到那一天,所有的懸案才會迎刃而解。因此一切為統一而做的努力,應以這一點為具體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