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一遠未實現,同胞亟需努力!

江澤民《為促進統一大業完成而繼續奮鬥》是「葉九條」的一個重大發展論

黃枝連(香港浸會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甲戌年除夕和乙亥年春節兩個傳統節日交叉之際,在中國人地區,刮起了一陣令人欣喜的春風。

1995年1月30日上午,在中共中央台灣工作辦公室和國務院台灣事務辦公室等單位為在京的台灣同胞和台胞親屬代表在人民大會堂所舉行的新春茶話會上,中共中央總書記,中國國家主席江澤民發表了題為《為促進統一大業完成而繼續奮鬥》的重要講話。

歷史將證明,這是繼1981年9月30日,葉劍英以全國人民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長身份所發表的關於大陸和台灣實現和平統一的九條方針政策(通稱「葉九條」)之後,關於海峽兩岸關係開展的另一個重要的文件,因為它對於歷史發展,肯定將發生重大的作用的。

江澤民的八項看法和主張有它的內部聯繫

對中國統一問題,北京對台政策以及海峽兩岸關係的動態……等事務有所認識的人士,都可以看到,江澤民這個講話的新鮮之處在於他所提出的那八項看法(或者說主張)是相當地具體,而且有其內部的聯繫。

這個「江八條」的結構和邏輯是這樣的:首先,海峽兩岸各個層面的人士,必須接受並堅持「一個中國」的原則(第一點);在這裡建立的愛國主義,那麼包括台灣人民在內的全國各族人民便可「共同享有偉大祖國在國際上的尊嚴與榮譽」(第二點),而從這裡開始,兩岸各方人士便有對話的共同基礎;並且可組成對話團體,探討各種彼此都關心的問題;特別是取消「兩岸敵對狀態」和進而「對兩岸關係的發展進行規劃」(第三點)。

那麼,一種「中國人不打中國人」的前景便可逐漸展現(第四點)。既然如此,海峽兩岸的各個層面便可以在兩岸經濟的交流協作上大做文章了;大家在互惠互利的基礎上,製造條件,使台商可以在大陸大展鴻圖,從而使「三通」的實現成為可能(第五點)。有了經濟上的好處,是奠下一個物質基礎,在它之上便可以「共同繼承和發揚中華文化的優秀傳統」(第六點)。

總之,北京當局是要千方百計地以確保其正當權益來爭取台灣同胞,包括在國際活動上予以照應;和更進一步打開在大陸的國門,使台灣的各種背景人士可以對大陸事務進行調查研究,增進瞭解和互信;並且對統一大業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要求(第七點)。

江澤民除夕講話的最後一點主張是兩岸的領導人以適當身份和適當形式進行互訪,先走走看看,不妨;能共商國是,「先就某些問題交換意見」,那就更妙了。

抓住機遇,擴大動作,以促進和平統一進程

讀完江澤民除夕講話,給人一種強烈的時代迫切感,大有「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之勢,其實,人們當注意到,鄧小平1980年1月16日在中央召集的幹部會議上的講話《目前的形勢和任務》提及的80年代要做的三件大事中,第二件便是「台灣回歸祖國」;而他在70年代末期重提「一國兩制」的構想,亦是針對兩岸關係而發的。

十四年之後,江澤民在一個新的高度上提出的這「八點主張」,可以說是對鄧小平「實事求是」思想的進一步落實。環觀現在海峽兩岸的形勢,大陸現在的政經形勢,國際的形勢以及中國現在的國際地位及形象……,可以說,在兩岸關係上來一個「大動作」,尋求某種重大的突破,把它推向一個嶄新的階段,是存在著主觀和客觀的條件和可能性的。

首先,海峽兩岸四方的發展都處於一種蒸蒸向上,繁榮昌盛的狀態,使到大家對於中國整體的發展產生一定的信心;而台獨份子亦充分地認識到,如果他們不在未來三、五年裡發難,那是「來日不長」了,因此,國際上各種支持台獨的力量,亦有同樣的「緊迫感」。不排除這麼一種前景:如果,居於相對優勢地位的北京當局不能在兩岸關係上採取一些突破性的做法,這股逆流是完全會有進一步(甚至會戲劇性)地膨脹的可能;而一旦它成為氣候,引發一種危機情境,以致觸發武裝衝突,則各方糾纏在一起,會是後患無窮的。

海峽兩岸的有心、有識、有力人士在中國和平統一大業上的某種共識及大行動,對於兩岸關係的發展以及整體中國的發展是可以起著一種「先聲奪人,號召天下;開創局面,穩步前進」的戰略性作用的。只有消除此「模糊情境」,才有可能使逆流不至於成為主流──這也就可以很清楚地告訴外國人:中國人的事中國人自己辦;而中國統一不是針對任何國家的!因此,禮尚往來,亦要求任何外國不要介入這件事!

總之,不讓台獨份子和某些別有用心的外國人錯誤地以為有機可乘,走得太遠,可能是中國人保護民族利益,國家安全,領土完整以及維護區域和平的一大舉措。

「江八條」是「葉九條」的一個重要發展

鄧小平於1984年2月22日《穩定世界局勢的新辦法》的談話中再三指出,世界上有許多問題「不能用老辦法去解決」,因此「腦子要想些主意」去找個「新辦法」。總之,統一這樣的問題,「要從尊重現實出發,找條新的路子來解決」。

江澤民除夕講話所提出的關於大陸與台灣統一方式的「八點主張」,可以說是要「向人民交代」的又一種「合情合理」的新的「解決方式」;亦可以說是對「葉九條」的一個重要發展;是在後者基礎之上提出的另一個「實事求是」的,促進台灣海峽兩岸建設性關係的新方針政策──這見之於他的講話在提及八項看法和主張前,對於「葉九條」有所交代。

這裡,對於「江八條」和「葉九條」來做一個比較研究:

其一,「江八條」更凸顯了「一個中國」的原則,在第一、二、三、四等條都有明顯的字句;在第三條,「一個中國」的字眼還連續出現了三次;而在「葉九條」裡,它雖然也貫串於全文中,但未明顯地加以表述;因此……

其二,「江八條」是突出了愛國主義;而人們可以理解為什麼……

其三,「江八條」對於國際因素和國際形勢對兩岸關係及和平統一的影響有更加直接和清楚的估計,除了第六條之外,幾乎是每一條都直接或間接地涉及其事;而「葉九條」卻無此特點;

其四,「江八條」有一個「中國走向21世紀」的跨越世紀大取向,這是產生於1981年的「葉九條」所缺少的;再者……

其五,「江八條」清楚地指出,「世界各國都在制定面向未來的經濟戰略,把增強綜合國力作為首要任務,以求在下一世紀到來的時候能在世界上佔有自己的位置」;又說,「面向21世紀世界經濟的發展,要大力發展兩岸經濟交流與合作,以利於兩岸經濟共同繁榮,造福整個中華民族……」(第五條)。至於「葉九條」,其實也是突出兩岸的經濟合作關係(第二、八條)。

顯然地,交流與合作的形式可以是多樣化;近年來,人們所議論的涉及的台灣、香港、澳門以及大陸(主要是華南省區)的「中華經濟協作系統」可以是一個;而台灣方面近日所提出的「亞太營運中心」便可以在這樣的大取向下,成為海峽兩岸四方「跨越時空,跨越產業,跨越文化發展協作系統」(不是搞什麼「大中華經濟圈」)的一個項目。

其中,又可以「信息高速公路」為一個共同的重點建設項目;因為,它涉及大量的資金,科技,專業及人才的開發和使用;對於中華經濟區域(Chinese Economic Area: CEA )走向21世紀的產業結構可能產生革命性的影響。

作者認為,可以從兩岸四方的高等院校和研究機構的資訊聯網工夫做起;集中以中國人地區21世紀發展規劃及前景為大取向的種種資訊,並可以考慮同某些全球網絡聯網,形成向世界公開巨系統(Sinonet-Internet-Gopher on CEA21)。

其六,「江八條」重申了「葉九條」的「一國兩制」,並且加入了台灣作為特別行政區所享有的高度自治權,是包括「擁有立法權和司法權(包括終審權)」──這一點可能是來自對香港問題的啟示;

其七,顯然地,「江八條」和「葉九條」的差異,來自形勢的變化,是在大原則之下的一種政策上的調整;這可見之於「葉九條」把結束不幸的分裂局面,寄望於國共兩黨的對等談判,「實行第三次合作」(第一條),而「江八條」是主張吸收兩岸各黨各派(當然包括台灣的民進黨和新黨)、團體有代表性的人士來進行和平統一的談判(第三條);

其八,「江八條」提出民族的文化優秀傳統是「維繫全體中國人的精神紐帶,也是實現和平統一的一個重要基礎」(第六條),這是「葉九條」所未能及之的。

其實,和平統一既有一個「文化基礎」,也有一個「文化條件」的問題。以文化傳統而言,中華文化傳統應該是一個巨系統,不應該以偏概全像某些人所強調的所謂「儒家文化」及「儒教文明」(它只能是中華文化的「次文化」);與此同時,這一百多年來,中國有志之士所追求的現代文明,特別是自由、民主、憲制、社會主義以及科學技術……,也已經形成為中華文化傳統的一個有機組成部份──如果基督教文明不被納入新中華文化的一份子,李登輝就沒那麼多可以同大陸談統一的文化因素了。

因此,現代文明必須被視為一個嶄新的中華文明的組成部份──這裡所要強調的是,所謂「現代文明」不是等同「全盤西化」或「美式文明」;正如「民主」、「人權」,是不可能等同於「西方民主」或「美式民主」的。

可見,對一個走向21世紀的中華文化的共同創造的工夫,也可以是和平統一進程的一個重要內容;是可以形成為一股重大的推動力的。

文化上的21世紀取向,必須同世界經濟發展的21世紀取向相互促進的。

其九,「江八條」是更清楚地意識到,除了愛國主義和民族傳統的號召之外,對台灣同胞的爭取,還在於中國這個國家及其中央政府對於他們在台灣省,在大陸以及世界各地的「一切正當權益」可以提供些什麼保護和促進性的作用(第八條);而「葉九條」在這方面是沒有這麼具體細緻地陳述的(第四條)。

千條萬條,最重要的還是兩岸良性互動這一條

可以肯定:「江八條」是要引起台北方面這樣那樣的熱烈反應的。

1995年1月底的第三次「唐焦會談」功敗垂成,李登輝的評論是,「我們會談,慢慢談,談一百次,一百年也要談」(《香港聯合報》,1月29日,第10版);現在,「江八條」提出來了,對於李登輝來說,這既是一項挑戰,又何嘗不是一個機遇──親自跟江澤民「談一百次,談一百年」,不但可以祛除各種各樣的「悲哀」,可能還可以給他自己迎來一個在整體中國的大舞台上大展鴻圖,「歡樂地」做一個中國人的「千年一遇」的機會呢。

其實,也只有台灣的積極反應,才能引進一種良性互動的狀態;在那裡也提出另一些「新的辦法」,以後的「三條」也好,「六條」也好……才會是海峽兩岸人士共同提出來的。有來有往,和平統一的路子才會越來越寬敞的!

那麼,經過一個曲折的民主參與的過程後,在公元2000年以前,產生那麼一部雙方共同制訂的「台灣海峽兩岸關係法」,諒是可以預期的結果!

在香港和澳門的主權回歸問題解決,兩地與大陸的和平統一進程穩定地開展之後,台灣同大陸和香港及澳門在「一個中國」的大框架之下的嶄新關係,也應該可以有所規劃,循序漸進,逐步地開展的。

人們當注意到:鄧小平和蔣經國是兩個在中國和平統一進程中做出了重大貢獻的人物;可惜,他們兩人沒有機會就此民族大業坐在一起進行對話和談判!前人種樹後人遮蔭,現在,江澤民和李登輝可能有機會進行一系列中國歷史上重要的會晤──也許,人們可以有一定的樂觀主義,期望這個既是未來,又是歷史的事件,在乙亥年除夕(1996年2月18日)和丙子年春節(2月19日)到來之前,便有重大的、可喜的發展!

甲戌年除夕初稿,乙亥年年初一、初二訂正於香港浸會大學宿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