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為義.同享利

談江澤民新春除夕對台的講話

李哲夫(美國天主教大學教授)


選擇在中國傳統的新春慶節除夕,江澤民代表中共中央及國務院,向在海峽對岸台灣的中國人拜年,並提出對現階段「完成統一」事業該做的一些具體的看法與主張,的確相當適合時宜。同時,江澤民此次的講話,以對談的口氣代替政策的宣示,向在台灣的中國同胞發出邀請共同來「為促進祖國統一大業的完成而繼續奮鬥」。顯然,中共這個對台政策的新姿態,已經引發台灣島內朝野的「良性回應」──如何凝聚島內國家民族認同的共識,已經是台灣島內中國人不得不面對的一個迫切的課題。

「喻於義,喻於利」

宋儒「君子喻於義,小心喻於利」的純情主義,顯然是過時不合當今時代的價值觀。尤其在制定政策的考慮因素當中,君子的義,小人的利都不應該排除。這次江澤民的講話,充分表現了這樣一個觀點。較之過去訴之於民族感情「血濃於水」的大義,江澤民今春的講話,是基於「一個中國」的大義上,結合兩岸中國人前瞻21世紀的將來大利。

首先,在引言裡江澤民提醒今年是《馬關條約》的一百週年紀念。這個條約「使台灣人民在日本殖民統治下生活了半個世紀之久。中國人民永遠不會忘記這屈辱的一頁。」這個對於歷史縱深的回顧,正足以概括兼容李登輝去年發抒「台灣人的悲哀」之歎,而更深刻理解在大陸李家泉為文作「中國人的悲哀」的反應。

基於這樣大格局的歷史觀,才能領會江澤民所說:「我們感到高興的是,海峽兩岸的經濟都在向前發展。1997年,1999年,我國將相繼恢復對香港和澳門行使主權,這將是全國各族人民包括台灣同胞的一件大喜事。中華民族歷盡滄桑,飽經磨難,現在是完成祖國統一大業、實現全面振興的時候了。這對台灣是個機會,對整個中華民族也是個機會。」因此,中國大陸的人民向在台灣的中國同胞發出邀請,開始對話,不要「老死不相往來」。我們有共同的中華民族文化,作為「精神紐帶」,我們要共同繼承,共同發揚。「中國人不打中國人」(這包括不彼此消耗物資、精力搞內鬥),在一個中國的大義原則下,我們共同來探討同享我們的大利。

義與利的分攤

要肯定江澤民講話的政策性,並不止於他做為國家主席和黨總書記的發言地位,而要進一步問他談話內容所提政策的可行性。在他主張進行海峽兩岸和平談判時,第一步建議即「雙方可先就『在一個中國的原則下,正式結束兩岸敵對狀態』進行談判,並達成協議。在此基礎上,共同承擔義務,維護中國主權和領土完整,並對今後兩岸關係的發展進行規劃……」。

記得1979年,人大常委《告台灣同胞書》的先訂假設是海峽兩岸的共識是中國只有一個,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基於此,發展兩岸關係,達成和平統一好像沒有前提上的矛盾。時局演變至今,顯然這個先設的假定已經有一定的不確定性。所以,有必要提出台灣對此一前提,必須明確她的角色。對於「維護中國主權和領土的完整」,台灣是否願意「共同承擔義務」?

我們尊重台灣同胞「當家作主」的願望,但我們相信「只有實現和平統一後,台灣同胞才能與全國各民族人民一道,真正充分地共享偉大祖國在國際上的尊嚴與榮譽。」而在努力實現和平統一的過程中,兩岸不必等待所有政治分歧的解決,才開始共同發展互惠互利的經濟文化關係。我們應「面向21世紀世界經濟的發展,要大力發展兩岸經濟交流與合作,以利兩岸經濟共同繁榮,造福整個中華民族。」同時,「也希望台灣各黨派﹕以理性、前瞻和建設性的態度推動兩岸關係發展。我們歡迎台灣各黨派,各界人士,同我們交換有關兩岸關係與和平統一的意見,也歡迎他們前來參觀、訪問。」換句話說,這個邀請台灣各黨派、各界人士共同來參與中華民族的建設與振興,現在就可以開始,即使政治上完全實現統一的目標,仍待耐心的談判而逐步解決。

「自外於中華民族的建設」?

對於此次江澤民的講話,台灣島內從最高當局到各界輿論,不再以「了無新意」輕率處之。大體都能反應要認真研究,妥善回應,這是可喜的現象。可是,我們也不能不注意到,台灣島內仍有主張「自外於中華民族的建設」者。台灣民進黨的部分領導人,一方面反應說贊成兩岸高層的接觸,另方面堅持「自外於中國人」的立場,認為當前台灣國民黨當局仍未明確放棄「一個中國」的原則,在兩岸談判當中,是「自設陷阱」。存在著這種以「台獨」主張做為談判的最高籌碼的幻想,事實上幾近非理性,亦即自我抬價到市場的圈圈之外。面對海峽兩岸交流互訪的強勢發展的當今勢頭,這種「畫地自限」的偏激政治主張,將會置於台灣各黨派、各界人士與對岸交換意見的花園之外,也會因此,在不久的將來,在島內群眾的面前失去其發言權。

是的,這次江澤民的講話,對於在台灣的中國人自我認同的混亂起了一定的清醒震撼的作用。借引國民黨立委魏鏞的一句話作證:「事實上,大陸政策與國家定位與在台灣的中國人未來角色是分不開的。我們不可能講不清楚的情況下,還能確定我們的大陸政策。」台灣當局,各黨派,各界人士要對江澤民講話作出合適的回應,首先得面對這個認同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