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登輝「訪美」芻議

蔡逸儒(政大國關中心副研究員)


9日,在美國國會衆議院亞太小組的聽證會中,有關邀請李總統訪問美國一事再度成為議題,國內媒體紛紛予以報導。就目前情形看來,如果各方條件配合良好,李總統在今年內以某種私人身份訪問美國的機會確實不是沒有。

如所週知,由於美國行政當局對中共的顧忌,所以美國政府一直和台灣保持相當的距離,台北駐美單位在無可奈何的情況下,轉而對美國國會痛下功夫,美國民意及國會現有轉趨保守的跡象,而許多對台灣較為友好的國會議員也分居要津。對台北來說,多年努力已到收成的機會,現在似乎正是積極促成李登輝訪美的大好機會。

就理論上來說,李總統若以私人身份訪美並不必然違背美國與中共之間的「三個公報」,就實際上來說,美國也大可在李登輝行前再重申其一貫的對華政策,以討好中共,並消除中共的疑懼。所以,只要美國國會的壓力持續下去,台北的駐美單位能夠繼續幕後推動,台北也不過份的渲染此事,李登輝美國之行的機會應該是存在的。

但是,即或如此,台北方面仍有許多値得留意之處。首先,政府當局必須把握個人的利益及政黨的得失絕對不能超越國家整體利益及全民福祉的考慮,尤其不能單純的為了選舉勝利而做出不當的決定;其次,李總統的「私人」訪美活動不管用的是什麼名義,基本上他仍是國家元首,元首出訪,動見觀瞻,行程安排應當力求妥善,國家尊嚴必須極力維護,李登輝絕不能為了出訪而出訪。

另外,當局也應考慮此事可能對兩岸關係會產生什麼樣的衝擊,是否會激化兩岸之間的關係,迫使中共採取不合理性的行動?台灣是否宜採低調處理,並嘗試對中共有所說明?還有,政府必須知道,利用台北和美國國會之間的關係來對行政當局施壓的方式雖然不能說是絕對沒有效果,但是其效果畢竟有限,而且長遠來說還可能產生後遺症。歷史殷鑑不遠、政府此不能不有所體認。

最後,台北也應銘記在心的是,就像日前某政要談及,美國認為李登輝連任合乎美國國家利益一樣,不管是美國國會支持李登輝訪美,或是美國行政當局在壓力之下讓步,這都不表示中、美關係將會有大幅度的變化,畢竟美國政策技術層面的調整仍只是由美國利益優先的角度出發,華府絕對無愛台灣,台北大可不必就此沾沾自喜,或成了華府牽制北京的工具而不自知。

外交政策與大陸政策是台北當前工作的兩個重點,李總統訪美一事就同時牽涉到這兩個層面的問題。如果說中共國家主席在1月30日所發表的「江八點 意味著兩岸關係目前正面臨一個轉折的關頭,其中是隱含有一些善意的話,兩岸政府是否都應考慮在現階段把工作重心放在穩固、深化兩岸之間的關係,然後再在外交上有所活動,這倒是一個値得思考的問題。

當然,這其中涉及價値判斷、國內政治、國際環境,甚或戰略、戰術等不同層面的考慮。如美國《新聞週刊》日前報導,中共目前已經感受到台灣外交攻勢的壓力,體會出北京終將無法長久在國際社會中孤立、封殺台灣,是轉而主攻兩岸關係,希望誘使台灣政策轉向,放緩外交攻勢的腳步。如果台灣不察,戰略調整的結果反而使台北喪失與中共最終一搏的機會。當年希特勒未能持續轟炸英國,反而轉攻蘇聯的戰略錯誤就是一個例子。

但是若由另一角度來看,如果中共在今年內與南非建交,而普勒多利亞又在北京的壓力之下,被迫和台北斷交,屆時台北一定會有一些情緒性的反應;同樣的,如果李登輝在年內如願訪美成功,北京一定會大大不滿,甚至有所反擊。換句話說,對方一定會被迫對另一方面的外交成就有所反應,如此一來,兩岸之間好不容易才培養出的一點善意轉眼之間可能又化爲一場過眼雲煙,消逝無蹤。

前述論點究竟何者正確,或只是較為正確,台北究竟應該採取何種策略以為因應,這就有賴各界進一步的思考和研究了。簡簡單單的說,總統訪美並非不可能,也非不可行,但當局仍應在手段和目標之間,戰略及戰術方面先行規畫,如此一來方能求到最大的國家利益,庶幾不致衍生不必要的困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