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世界觀察研究所發表《世界情況報告》
美國世界觀察研究所發表《世界情況報告》
美國世界觀察研究所前不久發表了萊斯特.布朗所長、梅甘.瑞安和克裡斯托弗.弗萊文等13人寫的《世界情況報告》,有關中國部分題為《正視中國的局限》。雖然開放革之後,中國的經濟快速發展。但是,在快速發展經濟的同時,中國亦面臨著主客觀的局限性有待突破,對中國,我們不能不懷是明天的希望,但是,也不能有「浪漫的憧憬」,而失去客觀的判斷。報告認為,中國作為一個相對貧困的農業國管理得相當好,在減少貧困和向人民提供基本福利等方面取得了重大進展,但困難在於人口眾多,資源短缺;中國面臨滿足人民不斷增加的需要和持續發展經濟的挑戰,這也是全世界面臨的挑戰;中國準備迎接這場挑戰,它在制訂發展戰略方面的成敗都將影響全世界。編者
在20世紀即將結束之時,中國正以所未有的規模把持續發展的觀念付之嚴峻的考驗。中國對自然資源的利用正以驚人的速度增長。如果最近的增長模式繼續下去,在今後16年裡中國對煤的使用將增加一倍,糧食消費將增40%,空氣和水的污染物質排放量將增長得更快。
中國的困境在於它人口眾多和全球資源的佔有份額小得多。它的資源與美國大致相同,但人口是美國的四點倍。中國人口占世界人口的22%,但淡水和耕地只佔7%,森林佔3%,石油佔2%。儘管存在這些局限,但中國作為一個相對貧困的農業國管理得相當好。最近幾十年來,它在減少貧困、改善營養、向本國人民提供保健和教育等基本福利方面取得了重大進展。但是,由於其經濟規模大約每八年翻一番,因此中國的資源短缺有可能成為阻礙其發展計劃的嚴重障礙。
日本和韓國等中國的亞洲鄰國進口很大一部分資源──包括糧食、石油和木材,同時又向採掘工業和污染較嚴重的工業所在的國家出口製成品和污染物,從而避免了類似的困境。但中國太大,不可能採取這種選擇。最近的預測對世界其餘地區能否供應中國今後幾十年可能需要的全部石油或糧食提出了懷疑。
中國面臨的挑戰是滿足其公民不斷增加的需要,同時逐步走上持續發展的道路,即一個保護自身環境的質量又不對世界資源提出過多需求的道路。
中國面臨的排戰就是全世界面臨的挑戰,因為這個大國在制訂新的發展戰略方面的成敗會影響其他所有國家。由於中國面臨其局限性,它的許多發展計劃必須重新考慮;由於其他國家面臨中國的發展造成的全球局限,它們也必須重新評價自己不能持續的經濟計劃。
直到最後一滴
中國只有全世界淡水的7%,且大部分在南方,近幾十年,它用水猛增,到80年代末,目前的經濟繁榮剛剛開始時,用水已近1949年的六倍。在中國每年使用的約五千億立方米水中,農業方面用水占最大部分──87%,工業用水只佔7%,居民生活用水佔6%。但是隨著城市和工業的發展,這種狀況在迅速改變。1993年底,水利電力部報告,有三百多個中國城市缺水,其中一百個嚴重缺水──估計每年損失經濟產值140億美元。由於越來越多的「淡」水遭到污染,缺水現象加劇。據中國國家環境保護局說,最近的缺水的60-70%是污染造成的。
最近,節水已作為替代昂貴的供水工程的一個辦法受到更多的注意。和其他許多國家一樣,中國由於管道不好和生產技術效率差而浪費數十億噸水。例如,在中國,生產一噸鋼所用的水是工業國家的二至三倍,而生產一噸新聞紙所用的水多達二至六倍。但這些比率現在開始下降。灌溉也可提高效率。在華北平原,灌溉水在流向農田時有50-60%蒸發掉和滲漏掉。
為了滿足人民的需求,國家只能在城市節水、農業節水和其他一系列戰略上開闢新天地,別無選擇。
像在其他國家中一樣,中國用水效率低的一個原因在於靠人為地壓低水價來促進農業和工業的發展。
價格改革非常必要,可以大量節約用水。為了降低需求量,好幾個城市現在正大幅度提高水價。
土地和糧食
雖然在19世紀初以前中國在世界農業中居領先地位,但提供足夠糧食的努力一直是中國歷史上反覆出現的主題。
多年來,中國大體上沒有發生饑荒。1960年以來,糧食消費量增加了三倍。在1973年超過了美國。人均糧食消費量已從1965年的一天2,000卡增至1990年的2,640卡──大大超過印度2,230卡的水平。只比日本低10%。
迄今為止,中國沒有進口大量糧食來滿足對糧食日益增加的需求,這主要是農業改革和價格提高刺激增產的結果。
引進高產品種、增加灌溉以及大量施肥都起了作用。1983年,中國的糧食產量超過了美國。
近年來耕地減少的速度在加快。官方數字表明,在過去30年裡,約有1500萬公頃耕地轉為其他用途──這相黨於法國和意大利合起來的全部耕地。工業和城市的發展、魚塘和果園也在迅速侵吞耕地。
在中國農田減少的同時,它的糧食需求量卻猛增。隨著消費者越來越富有,他們渴望擺脫主要吃糧食的飲食,轉為多吃肉食和乳製品,從而使中在中國在世界豬肉消費中列第一。
由於牧草地的使用超過了持續增產的能力,因此必須用糧食餵養性畜,這使穀物需求量大幅度上升。
隨著日常飲食繼續改變,中國在滿足糧食需求方面困難將更多。
林區在縮小
目前,在全界尚存的森林中,中國只佔3%;由於全國範圍建築業興旺,許多地區已出現林材短缺。
為解決木材短缺問題,政府在50年代初發起了大的植樹造林運動,到80年代,政府聲稱已造林一點三億多公頃──相當於秘魯的面積。
儘管這一度被譽為生態奇跡,但新種槙的樹木存活不到30%。最近的槙樹造林工作看來較為成功。部分原因是對保護樹木成活的人給予獎勵。
為了保護耕地免遭沙漠侵吞,中國還建立了廣泛的防護林帶,包括北方至少七千公里長的綠色長城。
但砍伐的樹木仍然超過新種的檥木,由於木材缺,因此非法砍伐樹木的誘惑力可能很大。
由於林材需求量增加了,木材進口從1980年的800萬立方米增至1988年的1,400萬立方米。儘管它進口的木材仍然不到世界最大的木材進口國日本的六分之一,但在長成的森林儲備已經耗盡然後由新的儲備取代它們之前,僅僅為了滿足目前的需求量,進口總量可能增加。
木材缺乏還威脅著中國余留的生物資源。中國是僅僅12個「多物種」國家之一,擁有3.22萬多種高種植物、110多種鳥和294種哺乳動物。這占世界高等植物的12%,既是一個獨特的生物資源,又是中醫仍然依賴的傳統草藥的重要寶庫。
近幾十年來,這種生物多樣性所賴以存在的生庇環境在迅速縮小。
由於中國面臨的木材緊張,它必須大大提高木材使用效率,減少在家庭和工業中木柴。另外,它迅速發展的建築業和采煤業可能不走向採用不那麼耗費木材的方法。
空氣及能源
目前,中國7.6%的初級能源來自煤,而美國為22%,日本為17%。在用煤方面,中國已居首位。並準備在今後20年把用煤量增加一倍。儘管大量投資,中國僅有4%的能源來自水力發電,核動力幾乎沒有。由於缺少最基本的控制污染設備,而且中國又買不起這些設備,空氣質量問題日趨嚴重。
在前幾年開設金屬和化學工廠的一些地區,來訪者報告說,這是塊工業廢墟,大量污染物流向附近的住宅,顯然不顧北京頒布的廢氣排放標準。靜電濾器及煙道脫硫裝置在日本很普遍,而在中國卻寥寥無幾。
在工業化國家,天然仔、石油及電力是工業、商業和住家鍋鑪的主要燃料,由中國卻不是這樣。中國百分之六十以上的煤用於這些用途,而美國為百分之六,在美國,煤大多用來發電。
中國的城市擁有世界上一些含硫量和含微粒最高的讀數──尤其是在北方城市,那裡煤用於冬季取暖,它們的濃度經常超過世界衛生組織的標準。眾所周知,微粒引起諸如哮喘、慢性支氣管炎、氣氣腫以及肺癌等呼吸系統疾病。
硫是引起酸雨的主要因素,如果不是由於地球化學怪事情,中國早已遇到更嚴重的酸雨問題。酸雨對農作物、森林以及建築物造成的經濟損失每年約達28億美元。
過去10年,中國一直努力控制其廢氣排放,但是由於實施不力以及用煤量上升,這些努力受挫。
另一個重大污染源行將襲擊中國的空氣,那就是機動車輛。
在能源方面,中國有三條道路可走;倣傚西方最糟的道路(19世紀走煤的道路),方效西方最好的道路(與美國和德國的方法相類似,以石油為基礎),越過西方,直接採用效率高的、分散的21世紀方法。第三條道路將涉及一大批新的能源資源和技術,其中包括天然氣、太陽能、風能及以改善能源效能。這些選擇加在一起可以使中國大大滅少其空氣污染,同時又主要依賴國內資源。
滿足基本需要
持續發展對人和對自然資源同等重要。過去40年,與大多數窮國相比,中國在滿足其公民的基本保健、教育和營養需要方面邁出了很大的步子。
自從70年代末以來,至少1.7億人已經擺脫了貧窮。據世界銀行說,從1978年至1985年,中國處於絕對貧窮的人的比例從三分之一降到十分之一以下。這些改善大多可歸因於農業改革。
對一個發展中國家來說,中國的財富分配相對均等。總的來說,占總人口20%的最富裕的人的收入為佔20%的最分窮的人的收入的六倍。目前,收入的差距越來越大。
分析家擔心,由於數以百萬計的農民湧向城市以期改善他們的命運,城市貧窮率──目前估計不到1%──將大大上升,隨之帶來一連串社會問題。政府目前試圖通過限制遷移來解決這個問題。
最近幾十年,中國還改善了本國公民的健康狀況。由於這些努力,嬰兒死亡率從1960年的150/1000下降到1970年的69/1000降到41/1000,1992年降到27/1000──這個水平接近於台灣的26/1000。
這個發展大多是由於向普通公民提供基本保健和預防性保健而取得的。
在教育方面,像在保健方面一樣,中國致力於普乃教育。小學入學率從1952年的50%上升到1989年的97%,但中學入學率卻遠遠低於小學入學率,為44%──比印度高,卻低於墨西哥。中國學生中僅有1.7%上大學,而印度為6%以上。總之,中國的國民生產總值花在教育上的比例比印度低。
80年代,政府教育經費有所增加,但是在貧窮地區,由於經濟改革,初級教育狀況實際上惡化了。私立學校在中國城市如雨後春昏般湧現,公立學校也要求父母支付學費。據世界銀行說,在許多貧窮的村莊,孩子今天能接受教育的機會比十年前少了。對女孩子的影響尤其大。
如果多數人的醫療保健服務得不到改善,如果女孩繼續從教育體制的裂縫中漏掉,中國降低人口增長率的長期努力很可能落空。
使中國繼續下去
在今後幾年,中國將來到一個歷史性的十字路口,這將有助於決定數似億計中國人的幸福問題──可能還決定數以十億計非中國人的幸福問題。大多數評論家忽視了今後許多中國影響全球環境健康以及人類社會能否維持下去的巨大潛力。從某種意義上說,人類的五分之一突然進入消費年代,這個前景將迫使工業化國家正視它們目前的做法能否維持下去的問題。中國的全球責任及其國內需要要遠比許多觀察家似乎認為的更加一致。有效利用水資源和森林資源將加強中國的經濟,並在全球保護重要的人海河口和森林資源。轉向更持續的農業技術將給中國人帶來更多的食物,同時減輕世界市場的壓力。向婦女提供更多的教育機會將造福於整個社會,同時有助於降低出率以及限制人口數量。轉向新能源將減少中國當地空氣污染造成的經濟損失,同時還減少全球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在理論上,中國政府似乎意識到它面臨資源限制,並公開擁護全球持續發展,但是與許多國家相比,北京的言辭和在中國廣大農村和現在興旺的城市發生的實際情況之間存在差距。
政府計劃人員談論持續發展和建設綠色中國,而地方實業家卻爭先恐後地開辦鋼廠和化工廠,而日本早在20年以前就視這些工廠為不合法的。環保法的實施仍然軟弱無力,中國在把其建設綠色中國的口號變成持續行動方面面臨巨大的挑戰。
儘管中國眼下正用市場來促進經濟增長,但是它還沒有充分利用市場來重視有限的環境資源。水、能源和木材繼續以它們市場價值的一小部分出售,這妨礙更有效地利用它們的努力。戰略上限制對這些資源的補貼來達到保護這些資源還需要很長的過程。
有一件事情是清楚的:人口眾多、資源匱乏以及與21世紀的技術的衝突將迫使這個國家走一條新的不同的道路。
雖然這是一場令人望而卻步的挑戰,但是中國仍準備好迎接這場挑戰。在歷史大部分時間裡,中國在科技和工業發展方面一直居世界領先地位,並制定了它自己的道路。這個發明造紙術和火藥的國家現在也許有機會超越西方,並向它指明持續發展經濟的道路。如果中國成功了,它可成為光輝的榜樣,讓世界其他國家尊重和效仿。如果它失敗了,我們都將付出代價。◆
社論
中國問題
兩岸關係
馬關割台
白色恐怖
本土化討論
其他
海峽隨筆
通訊
編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