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關割台和近代台灣史的意義

兼評「告別中國」大遊行

王曉波(世新學院教授)


民族自救的「原點」

1894年8月1日,中日甲午戰爭宣戰,9月16日,北洋艦隊覆沒,曾經上李鴻章書的孫中山,於是放棄了對清廷的幻想,毅然在11月24日,成立興中會於檀香山,並宣稱:「中國積弱非一日矣,上則因循苟且,粉飾虛張,下則蒙昧無知,鮮能遠慮,近之辱國喪命,強藩壓境,堂堂華夏,不齒鄰邦,文物冠裳,被輕於異族,有志之士能無撫膺。」興中會開啟了近代中國革命運動的先河。

1895年,「馬關和議」傳來,舉國嘩然,時在京師的各省舉人,「不避斧鉞之誅,犯冒越之罪」,推舉廣東舉人康有為「草疏萬八千餘字,集眾人千三百人,力言目前戰守之方,他日自強之道」,向光緒皇帝「公車上書」,併力主「誅奸相,絕和議」。公車上書開啟了日後的「康梁變法」,開始了近代中國憲政改革運動,也是近代學生愛國運動的開始。

近代中國民族自救運動有二條路線,一是革命運動,一是憲政改革運動,這二條路線都是由甲午戰敗和馬關割台開始的,有了中國民族自救運動,才有中華民國的成立,才有北伐的成功,才有抗戰勝利和台灣光復,所以,甲午戰敗和馬關割台是為近代中國民族自救運動的「原點」,又誰曰不宜?

在舉國嘩然之下,1895年4月17日《馬關條約》簽訂;5月8日在煙台換文;5月10日,日本任命樺山資紀為台灣總督;5月16日,台胞「義不臣倭」,宣佈成立台灣民主國;5月25日,日軍以北白川宮能久親王為統帥,開始進攻台灣。

中華民族抗戰的「原史」

台灣民主國倉促成軍,陸軍不過百營,兵員不滿35,000人,且以臨時招募的民兵為多。對照侵台日軍,先後動員陸軍達70,049人,馬匹9,434匹;海軍軍艦40餘艘,人員約10,000多人;另外,還有武裝警察700餘人。台灣民主國以窳劣之武器和烏合之眾,在外無外援,內無組織的條件下,與日本帝國之海陸勁旅對抗,其勝敗,不卜可知矣。

但是,從5月25日至10月19日,劉永福含恨離台,台灣民主國與日軍共激戰四個月零二十四天;而以全國海陸軍與日本開戰至停戰,甲午戰爭不過只打了1個月零15天。以戰績而言,甲午戰爭之日軍,無校官以上陣亡者;而日軍征台,近衛師團長陸軍中將北白川宮能久親王和第二旅團長陸軍少將山根信成,均在戰鬥中負傷死亡。

據1947年出版之《台灣年鑒》雲,從1895年劉永福離台至1915年「噍吧哖事件」,20年間,台胞抗日血戰達百餘次,主要抗日事件99件。又據日本另一統計,1897年至1900年,義民襲擊及戰鬥共8,258件,殺傷日人2,124人。

當然,台胞在戰鬥的傷亡就更慘重了。曾任台灣民政長官的後籐新平在其所著的《日本殖民政策一斑》中,統計了1898年至1902年5月,被日本處死殺害之台胞共11,950人。其中並不包括1896年之「大坪頂事件」,「相傳,死者當不在三萬人以下」(見《台灣省通志稿》);也不包括1915年「噍吧哖事件」,「台人相傳慘死者有三萬人之多」(郭廷以著《台灣史事概說》)。以上,尚未包括台灣民主國的戰鬥,也沒包括1896年至1898年之間的義勇軍戰鬥,亦未包括1930年的原住民「霧社事件」,及戰爭時期捕殺之抗日台胞。在日據50年間,日本究竟殺害了多少台胞,據抗戰時期台灣同盟會在馬關條約50年紀念(1945年4月17日)宣言中,估計「50年間,犧牲65萬人」。此外,二戰期間日本強迫台胞參戰,戰死者達30,306人。馬關割台之後的台胞抗日史豈不是中華民族八年抗戰的「原史」?

皇民階級畢竟是少數

由於台胞的英勇抗日,二戰末期,台灣總督兼駐台軍司令安籐利吉大將曾召集幹部講話云:「台灣人萬一和敵人的登陸部隊裡應外通,從背後襲擊我皇軍,情形不就極為嚴重了嗎?而且,據本人所見,對台灣人並無絕對加以信賴的勇氣和自信。」可見,日本皇民化政策並不成功,皇民階級畢竟是少數。

戰後的日本學者向山寬夫在其所著《日本統治下的台灣民族運動史》一書中亦言:「台灣人的抗日民族運動,雖然未達到靠自己的力量從日本的統治中解放出來的目的,但作為殖民地民族運動,卻是台灣人能永遠引以為榮去回憶的。」

台灣人為何如此付出犧牲代價與日本帝國主義抗爭,1946年,林獻堂率「台灣光復致敬團」赴大陸,發表談話云:「應知台胞過去50年中,不斷向日本帝國主義鬥爭,壯烈犧牲,前仆後繼,所為何來,簡言之,為民族主義也,明乎此一切不辯自明矣。」

台灣不幸,中國更不幸,抗戰勝利,內戰再起,歡欣鼓舞歡迎光復不到二年半的台灣竟爆發了1947年的「二二八事件」。「二二八事件」後,愛國台胞遂對「白色祖國」失望轉而期待「紅色祖國」,另一方面,日據時代的「皇民階級」亦從此取得了反國民黨的道德的發言權。

1950年韓戰爆發,第七艦隊進駐台灣海峽。台灣開始進行「白色恐怖」的整肅,抗日一代台胞,參加祖國抗戰黃埔二期的李友邦將軍被判死刑,潛往大陸參加抗戰的吳思漢、鍾浩東被判死刑,民眾黨秘書長陳其昌被判無期徒刑、文化協會中央委員周合源被判12年,王文明、許月裡、張慶漳、伍金地、蔣渭水之女蔣碧玉……連死於日據時期的台灣新文學之父賴和、王敏川等亦不能免,而被逐出忠烈祠。抗日一代,殺的殺,關的關,遭受了絕滅的摧殘。青年一代,郭琇琮、許強、葉盛吉……多少優秀的愛國台灣青年被送上了馬場町;林書揚、陳明忠、吳澍培、葉傳樺、盧兆麟、林嘉明……八千人以上的優秀的台灣青年送進了綠島監獄長期關押。

日本軍國主義重返台灣?

國民黨政權遂與抗日愛國的一代台胞決裂,失去了大陸領土的國民黨軍事政權,對外依賴著美國的《中美協防條約》反共,對內只得與日據時期的皇民階級結合,皇民意識遂成為台灣社會的主流思想。在蔣經國去世後,軍事統治瓦解,國民黨政權遂為皇民階級所接收。

皇民意識失去了政治的約束,在《馬關條約》簽訂百週年的前夕,台北街頭竟出現打著日本皇室象徵的八菊旗和日本軍歌的遊行隊伍,喊著要「告別中國」。中國犧牲了三千四百萬人,才抗戰勝利,取消《馬關條約》,光復台灣。台胞犧牲了65萬人,才脫離日本殖民統治回歸祖國。在馬關割台百年的前夕,難道是日本軍國主義又將重返台灣嗎?難道台灣問題的解決還必須再打一場八年抗戰嗎?

1995年4月16日於新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