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拉克為科威特而戰

龔忠武


海灣戰火終於在1月16日點燃了,布希總統向美國和全世界宣告:解放科威特的戰鬥開始了,海珊總統也向全世界宣告:為保衛科威特進行聖戰。

在正式開戰之前,懷著和平解決海灣危機的人仍然希望衝突雙方不致為爭奪科威特而訴諸武力,但是,我們回想一下美伊當局這五個多月來對海灣危機所持的立場,除訴諸武力外幾乎別無抉擇。

蓋自海灣危機爆發以來,美國的立場一直非常明確:伊拉克必須無條件地自科威特撤軍,科威特必須恢復為一個主權國家,伊拉克的回應是:它可以撤出科威特,但是美國必須叫以色列撤出它歷年來從阿拉伯國家奪去的阿拉伯領土約旦河西岸、加薩地帶、戈蘭高地和黎巴嫩南部,並且必須解決巴勒斯坦問題。

伊拉克的撤軍條件這就是西方所謂的聯繫解決辦法,也就是伊拉克及其盟友所謂的阿拉伯解決辦法,自去年11月初,美國逐步從沙漠之盾走向沙漠之劍,軍事部屬轉守為攻,國際各方為了避免在海灣爆發一場代價高昂,後果難測的戰禍,遂以為如果能夠說服美伊兩國接受聯繫解決辦法,滿足伊拉克的條件,使它從科威特撤軍,就可和平解決海灣危機,近一兩個月來國際各方都是朝著這個目標努力。

但是,如果仔細地分析一下伊拉克領導人的有關談話,就可發現,海珊早從入侵科威特起就下定決心不放棄保衛科威特,而他所謂的阿拉伯解決辦法,充其量只不過是一種緩兵計,一種策略,或者是一個次要的長程目標。

他賴在科威特不走的主要理由是:科威特在歷史上是伊拉克的省,現在的疆界是英國帝國主義在1920年代強加給伊拉克的;其次是,由於科威特的親西方立場,收復科威特是伊拉克從西方的勢力中解放阿拉伯民族的一個象徵,前者是伊拉克的長期國家目標,後者是阿拉伯民族的目標,換言之,對海珊而言侵吞科威特同時實現了伊拉克國家和阿拉伯民族的目標,當然,還有石油的因素,雖然伊拉克官方不公開強調這個因素,但不難想像,石油必定是海珊決定侵吞科威特的一個決定性因素。

這三項因素使伊拉克當局認為侵吞科威特已經木已成舟,不可逆轉,科威特問題沒有商量餘地,伊拉克已經同科威特成為一個不可分割的國家。

在伊拉克侵吞科威特以來的五個多月中,伊拉克事實上已經這樣做了,今天的科威特業已面目全非,甚至在學校裡,兒童已開始學唱伊拉克國歌並學習伊拉克歷史,科威特已經被伊拉克從地圖上抹掉了。

然而,海珊卻向國際社會發出矛盾的信息,他一方面說,伊拉克絕不放棄科威特,一方面又如上面所說,如果美國接受阿拉伯解決辦法,召開中東問題的國際會議,討論巴勒斯坦問題,則伊拉克將會考慮撤出科威特。

既無意放棄科威特卻又鼓吹阿拉伯解決辦法,這是在立場上自陷於不可解的矛盾,海珊決不致如此糊塗,而是別有所圖,他之所以將科威特問題同巴勒斯坦問題聯繫起來可能基於這幾個理由,首先是巴勒斯坦問題,自會激發阿拉伯民族,把他視為繼埃及納瑟總統之後的另一個阿拉伯民族英雄。

其次是五百多萬處境悲慘的巴勒斯坦人,最具反抗性和鬥爭性,而且在阿拉法特領導下的阿拉伯游擊隊久經考驗,剽悍善戰,海珊支援他們的正義事業,可結為死黨,共同對付美國和以色列,第三是海珊認定美國絕對不可能接受阿拉伯解決辦法,從而可以將未能和平解決海灣危機的責任推給美國,最後是,巴勒斯坦問題是西方支配下的屈辱的阿拉伯舊秩序的象徵,在多元化的後冷戰時代,如果要建立獨立尊嚴的阿拉伯新秩序,必須從解決巴勒斯坦問題開始,巴勒斯坦問題是中東問題的核心,所以巴勒斯坦問題一天得不到合理的解決,阿拉伯新秩序也將一天無法建立,既然巴勒斯坦問題具有如此根本的重要性,海珊把這個問題同科威特問題捆在一起至少在策略上可以用來分化離間美國及其西方和阿拉伯盟國的團結。

從上述複雜的,密切相互關連的因素來看,海珊絕不會輕易撤出科威特,美國也不會輕易放棄科威特,一方要不惜一切代價推翻不合理、壓迫的、腐敗的舊秩序,另一方也要不惜付出重大代價維護這個舊秩序,雙方立場南轅北轍並且都以數十萬大軍作為後盾,其結果必然是無法在談判桌上善了,一場美伊的世紀大對決就在這樣的背景下展開了,科威特不幸背上了這副沉重的歷史十字架。

現在海灣戰火不但熊熊燒起來了,而且果真按照海珊所言的阿拉伯解決辦法蔓延到以色列了,這使科威特之戰變的更加複雜,更加危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