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廁所的結構化學家

前中國科學院長盧嘉錫

雁鳴


在大陸知識份子群中,盧嘉錫的大名可以說是無人不曉。這位對中國科技發展做出過卓越貢獻的老教授,在國內科學界深孚眾望,在國際科壇也久負盛名。

76歲的盧嘉錫先生現任中國農工民主黨中央主席。他曾先後擔任過中國科學院福建物質結構研究所所長、福州大學副校長、中國科學院院長等職。他長期從事結構化學、特別是原子簇方面的基礎研究,是中國著名的結構化學專家。盧嘉錫的祖輩和父母都是台灣省台南市人。他本人1915年出生於福建省廈門市,祖上幾代人都是私塾教師,因此他從小就在私塾讀四書五經。父親希望他學習文科,繼承祖業,而他卻選擇了鑽研數理化的道路。少年時代的盧嘉錫是個很有天分的學生。除了讀私塾,他只上過一年小學和一年半初中,1927年秋以較好的成績考進了廈門大學預科理組,兩年後轉成為本科,1934年,不滿19歲的盧嘉錫就以突出成績畢業於廈門大學化學系,留校擔任助教。三年後,他又考取公費留英。1937年夏,他到倫敦大學攻讀物理化學和放射化學,僅用兩年時間就獲得了博士學位。1939年秋,他到美國加州理工學院,跟隨後來榮獲諾貝爾化學獎的鮑林教授學習結構化學。盧嘉錫聰穎、理解問題透徹、思路寬闊,深得鮑林教授的賞識,1944年,他被推薦參加了美國國防研究委員會所屬的研究室的國防研究工作,在炸藥研究中取得了出色成績。

年輕時代的盧嘉錫勤奮好學,在做學問時有一種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脾氣。他在廈大唸書時,一次一道高等微積分習題難住了他,他苦思冥想怎麼也解不出來。後來他在睡夢中找到了一個解法,可醒來以後又忘了,他想來想去,結果找到了另一種解法。後來,又花了一天時間終於找到了睡夢中「想」到的解法。在上學唸書時,凡是老師留下的作業,盧嘉錫除了如數完成外,總要額外多做一些,以鍛煉自己的思維能力。他相信天才來自勤奮,把全部精力都放在勤奮治學上面。

回到滿目瘡痍的祖國

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後,30歲的盧嘉錫面臨選擇:一面是美國優越的工作環境和舒適的生活條件;一面是抗戰後滿目瘡痍的祖國。他毅然選擇了後者,回到闊別八年的祖國。他說:「我畢竟是中華民族的兒女,我要用自己的知識來報效祖國!」

回國後,盧嘉錫投身於化學教學和科研廣闊領域裡,先在母校廈門大學任教,後擔任廈門大學教務長兼理學院長。工作中,他嚴己律人,兢兢業業,他的嚴謹而又生動的講課,平易近人的作風和誨人不倦的精神,以及鼓勵爭鳴和開展引人入勝的討論的作法,贏得了他的學生和同事的欽佩。

1955年,盧嘉錫受聘為中國科學院物理學數學化學部委員。1958年起,他參加福州大學的創辦工作。1960年正式擔任這所新型理工大學的副校長。盧嘉錫先生在物理化學,特別是結構化學方面造詣很深,先後在國內外發表過20多篇重要的學術論文和著作。1956年和1962年,他兩次參加制訂中國科學技術遠景發展規劃,為中國的化學事業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1960年,他創建了中國第一個結構化學研究機構──福建物質結構研究所。在他的領導下,這個研究所提出了固氮酶活性中心的「兜兒狀」原子簇結構模型,並在模型物試探合成的一些方面進行了細緻的結構測定,取得了極大進展。1978年6月,在美國威斯康辛大學舉行的第三屆國際固氮學術會議上,盧嘉錫向來自27個國家的四百多名科學家和學者,宣讀了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固氮研究》的學術報告。他那具有獨創性的學術見解,博得了到會科學家們的熱烈掌聲。會後許多外國學者紛紛向他祝賀中國在催化固氮活性中心結構模型和固氮機理的研究進入世界先進行列。

洗廁所專家的榮號

凡是接觸過盧嘉錫的人,都讚賞他的學者風範。盧嘉錫經常戴著一副黑邊眼鏡,當他走上講台,或者出席會議發言時,神態頗威嚴,但是當他講上片刻,擺動幾下手勢來加強說話效果,會場氣氛便立即活躍起來了,他的幽默而帶哲理性的講話,妙趣橫生的比喻,往往深深地吸引住聽眾。

在「文革」的那些年月裡,盧嘉錫被污衊為「反動學術權威」,戴上「叛徒」、「特務」等帽子,珠玉蒙垢。他不能上講台,不准進實驗室,「造反派」迫著他去洗廁所,寫檢查。對此他泰然處之,天天挽著化學藥水,把福州大學的廁所逐個洗擦乾淨,乾淨得有人說可以舉行宴會!一位傑出的科學家,就這樣得了「洗廁所專家」的綽號。每每談及此事,盧先生總是諧趣的說:「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能得個洗廁所專家的榮號也不簡單呐」。但是,在艱難的環境中,他仍不忘記自己的本行,稍有時間,總是偷偷地探索他的結構化學,他把科學研究放在個人的榮辱之上。

常常有這樣的科學家,他自己在事業上成果輝煌、名揚世界,可是為人卻樸實隨和,平易近人。盧嘉錫屬於這一類人。每逢假日節日,這位好客的主人家裡老是擠滿年輕人,濟濟一堂。不論舊友或是新友,他同樣熱情接待。他那種待人接物隨和的態度,他那些生動有趣而又發人深思的談話,使年輕人感到如沐春風。

盧嘉錫有一個美滿的家庭。他的夫人吳遜玉是個賢慧的妻子,十分體貼丈夫。她患有嚴重神經衰弱症,多年臥病在床;但是從不在丈夫面前訴說自己的痛楚,以免分散他的精力,影響他的事業。盧嘉錫與妻子感情篤厚。在繁忙的工作之餘,他總是細緻入微地照料著妻子,每當他出國考察或外地開會歸來,不顧旅途勞頓首先便到遜玉的病榻前,問寒問暖。

盧嘉錫有五男二女。他對子女要求很嚴格,平常很注意培養他們的獨立自主性。關於子女的升學和工作,完全靠自己奮鬥或由國家安排,從不「走後門」,拉關係。他說:「做父母的只有教育子女為國獻身的責任,沒有為子女謀求特殊待遇的權利。」

兩岸關係的冬天已過

作為一個台灣人,盧嘉錫對自己的故鄉有著深深的眷戀。1979年元旦,當中共人大常委會發表《告台灣同胞書》後,他欣喜若狂,全家擺酒慶賀,海峽兩岸關係解凍是他幾十年的願望。盧嘉錫經常對子女講:「我有兩個家,一個在廈門,一個在台灣,我深深地愛著它們,有朝一日我一定要回台灣的老家看一看」。

1981年,盧嘉錫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長。職務的陞遷使他有機會接觸更多的台灣科學家。無論是在海外或是在國內,每一次見到來自家鄉的親人,他總是激動不已。他誠懇地希望兩岸科技界能夠攜手合作,並歡迎台灣科技界鄉親們來大陸工作、講學、參觀。他常說:「我國歷史上,光輝的科學技術曾對世界古代文明做出過卓越貢獻,近世紀來,由於外侵內患,這方面是大大落伍了。海峽兩岸同胞如果能夠攜起手來,一定能夠創造出無愧於華夏祖先的燦爛的現代科學技術,振興中華科技事業也將指日可待。

近幾年,海峽兩岸關係發生了很大變化,探親的熱潮、民間的交往日趨高漲和頻繁。盧嘉錫先生對此感到欣慰。1989年,他不顧74歲高齡走馬出任中國農工民主黨中央主席。他說:「為中國的繁榮富強,為海峽兩岸早日實現和平統一,我要盡自己棉薄之力」。他相信:海峽兩岸關係的冬天已過去,春天不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