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獨成為爭權的籌碼
1990年10月7日,台灣民進黨四屆二全會議通過了「我國事實主權不及中國大陸及外蒙古」的決議。即所謂「事實主權決議文」。以此為開端,島內再次掀起了一股不大不小的「台獨」活動的「升溫」,有幾個顯著的特點:
1.這次「台獨」活動的主角,以民進黨整體的面貌出現。與以前的「新潮流系」獨唱跛腳戰的局面顯然大為不同。它標幟著民進黨內兩大派系在此問題上的合流。
2.在這次「台獨」聲浪中,島內外「台獨」組織公開、密切地配合,雙方遙相呼應,在世界上造成一定反應。這表示島內出現了對「台獨」活動來說相當寬鬆的政治環境。
3.繼「事實主權獨立文」之後,民進黨進而成立了「台灣主權獨立運動委員會」,他們制訂計畫,研討方略,並準備利用剛剛爭得的議會提案權推動「台獨」活動的發展。這反映了「台獨」活動從「只能說」的階段向亦說亦做的方向轉化。
4.這次再度掀起的「台獨」聲浪的訴求方式,以所謂「合法」手段為主,沒有出現大規模街頭示威和暴力衝突,但輿論攻勢大規模加強,這表現民進黨所謂「抗爭」策略出現明顯轉變。
民進黨內部分人士的極端主張「台獨」,由來已久,並非新聞。而其內部兩大派系在「台獨」的策略、步驟方面的分歧,亦為世人熟知。僅在數月之前「國是會議」召開前夕,「美麗島系」主要人物,黃信介,張俊宏均曾表示:「現在講台獨還不是時候」、「當務之急是憲政改革。」但在數月之後的民進黨四屆二全會議上,兩派突然如此一致地一個腔調說話,確實令人矚目。事實上,在「國是會議」以後,台灣島內外的形勢發生了很大變化。這種變化促使「台獨」活動更趨複雜,統獨問題已不僅僅再是一個兩岸關係問題,在政黨之間,派系之間的權力、利益之爭中,統獨問題成了一種爭權奪利的政治籌碼。可以說環境的變化促使民進黨兩大派系的合流,而這種合流是通過對所謂「我國事實主權不及中國大陸及外蒙古」的認同來完成的。具體地說,造成民進黨此次「台獨」活動升溫的原因有以下幾點:
1.形勢的變化使民進黨失去了訴求目標。去年年底的三項公職選舉中,民進黨取得不小的成績。以表面上看,民進黨的社會地位有了進一步的提高。但是,在這種勝利方面,民進黨卻正在失去同國民黨抗爭的主動性。民進黨之所以能在台灣民眾之中建立起一定的影響,主要是由於它的反國民黨獨裁和追求民主的堅定不移。但是隨著國民黨統治政策的改變,民進黨的這種優勢則逐漸減弱。繼開放黨禁和報禁後,今年7月召開的「國是會議」就民進黨的主要政治訴求達成了共識。會議結束後,國民黨成立憲政規劃小組,一步步地落實會議精神。李登輝宣佈一年內終止「動員戡亂時期」;中央民代的全面改選、總統的直接民選,憲法的修改,「臨時條款」的廢止等等問題,均已開始策劃實施步驟、程序。民進黨的目標在一個個地實現,但實現以後怎麼辦?民進黨顯然準備得不充分,他們想不出更進一步的,更高層次的目標,只是泛泛地喊著「還政於民、還政於民」。特別是民進黨缺乏經濟管理和行政管理人才,所以對台灣經濟與政務管理方面,他們拿不出有號召力的方案,只剩下在兩岸觀點上做做文章,以向民眾表示其反國民黨的角色不變。「台獨」也就自然成為他們唯一的訴求目標了。
台獨從「說」到「做」
2.形勢的變化迫使民進黨整合內部矛盾。儘管民進黨在去年的選舉中收穫頗多,但對比國、民兩黨的情況,不難發現,在選舉結束後,特別是「國是會議」結束後,李登輝著力化解國民黨內,主流派與非主流派的矛盾,推動黨務革新,強固基層組織,準備應付「憲政改革」。而民進黨在「勝利」回應,卻並不振作。朱高正、康寧祥、費希平等重要骨幹相繼脫黨,黃信介亦一度萌生退意。「新潮流系」攻擊「美麗島系」出賣原則,民進黨財政亦日漸拮据。民進黨的這種狀態顯然與迅速發展的台灣政局不相適應。9月10日,李登輝在會見黃信介、與康寧祥時明確表示「動員戡亂時期之終止將於一年內予以宣告。」「憲政改革策劃小組」的法制分組的工作將於1991年1月底以前完成,工作分組的工作將於1911年4月結束。9月12日,「憲改小組」的法制分組提出了一百五十種因「動員戡亂時期」的終止需要修訂的法規。10月,「憲改小組」工作分組研議的有關「省、市長」民選、「省、市制度法制化」等議題獲得結論。11月5日,法制分組就第二屆「中央民代」產生形成結論:決定於1991年底選舉產生「國代」三百七十五人組成第二屆「國大」;1993年2月1日以前辦理第二屆「立、監委」選舉;1996年3月總統直選。顯然,一百五十種法規的修正,將給「立委」提供充分的表現舞台,而第二屆「民代」的選舉是民進黨夢寐以求的走上問政之路的良機。但以內部競爭激烈的狀態是無法因應這種局勢的變化的。所以,形勢迫使民進黨還需進行內部整合。意欲整合矛盾,雙方必須多做讓步。在「台獨」問題上,兩大派系本無實質的衝突,只是在策略、步驟上頗具歧見。故此,形勢使然,一拍即合,黃信介、張俊宏等做出讓步,通過「主權決議文」縫合「美麗島系」與「新潮流系」的裂痕。作為回應,「新潮流系」以配合的姿態使民進黨中央黨部於10月12日通過了「盡量避免衝突活動」的決議,以遷就黃信介等主張的議會路線。這樣使民進黨開始以整體的面貌「合法」的手段掀起「台獨」聲浪,並進而成立「主權獨立委員會」將「台獨」活動從「說」引向了「做」。
3.美國勢力的支持。北京「六‧四」事件後,美國對中國開始實行「經濟制裁」,意圖以這種手段迫使中共屈服於西方壓力。除此之外,為配合美國的這一政策,美國又開始進一步支持島內外的「台獨」勢力,以進一步威脅中共。1989年7月,美國參議院外委會主席佩爾等人簽署的《台灣民主前途決議案》在參議院前全數通過。此後,台灣國民黨、民進黨要人紛紛訪美,1990年以來,美、英間的接觸進一步增加,其結果,在國民黨方面是要「冷卻大陸熱」,在民進黨方面,則是和以在美為主的海外「台獨」組織公開結盟,遙相呼應。9月,美白宮國家安全會議亞洲事務專家包道格在會見台灣「立院」訪問團成員時公開指出:「台灣可慮的一點是敵我意識消失」。煽動仇視大陸的情緒。10月,美國眾院外委會亞太小組召集人索拉茲在眾院舉行「台灣近況議會」,公開支持「台灣前途以公民票決。」11月,美國傳出信息:以全新的F-18戰鬥攻擊機或高性能F-16戰鬥機出售給台灣正在擬議中;同時,美國參院亞太小組召集人穆爾斯基在訪台時指出「美國政府支持台灣的住民自決」。美國的這種政策,無疑給島內外的「台獨」活動注射了一針興奮劑。事實上,民進黨之所以能夠成立並活躍於台灣政壇,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美國的暗中庇護。因此,民進黨的政策,策略的取向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制於美國對華、對台政策。離開美國的支持,民進黨甚至很難在台灣政壇立足。
冷戰結束後的重點
4.國際形勢變化的影響。戈爾巴喬夫的「新思維」推行以來,世界力量對比發生了巨大變化。兩德宣告統一;冷戰宣告結束;南北朝鮮關係緩和,特別是東歐集團放棄了社會主義制度。從表面上看,這種世界範圍內的緩和,這趨勢有利於中國的統一。但另一方面,這種趨勢也給台獨份子帶來了希望。兩德的統一,歐洲的緩和,共同體集團勢力的強化,使美國在歐洲的影響力大為縮小,日本的崛起使美國在亞洲的地位亦受到挑戰,在這種情況下,台灣的地位自然要成為美國全球戰略中的重點之一,這給民進黨「台獨」份子以很大的獲得美國支持的希望。另外,東歐國家在資本主義化以後,經濟迅速惡化:四處尋求外援。台灣已和匈牙利、蘇聯等國迅速接觸,這給「台獨」勢力爭取國際認同帶來了巨大的希望。在這種國際形勢下,民進黨自然要利用這一時機,加強他在台灣政壇中的影響,並向國民黨當局施壓。
5.國民黨的縱容。蔣經國逝世後,國民黨內本土派勢力通過李登輝崛起上升成為主流派。以李登輝為代表的主流派,無論以感情上還是政治傾向上,與「台獨」主張都十分接近。故此,李對「台獨」勢力採取了很大的寬容態度。事實上,李登輝本人亦有明顯的台獨傾向,李登輝主政後的「一國兩府」、「彈性外交」與民進黨的主權獨立沒有本質區別。李登輝本人亦曾表示「我國現行治權不及於大陸」。李登輝正式當選後,對「台獨」勢力採取的進一步放任的政策。對這次「台獨」活動的升溫有直接影響。在去年的選舉中「新國家聯盟」活躍一時,海外台獨人士返台「助選」,儘管台灣當局作了些表面文章,但沒有當局的默許,區區小島的台獨人士數度往返是不可能的。李登輝當選後,以「特赦」的名義釋放了大批「台獨」骨幹。4月,時任「外長」的連戰公開表示應助彭明敏返台,5月,施明德在「特赦」手續情況下出獄;6月,陳昭南返台被捕關四天後被「高檢署」開釋;7月,台獨聯盟表示兩年內「遷盟回台」;民進黨人黃華拒絕因其「台獨」言論出庭,並稱「近幾個月來我一直在公開場合活動。」8月,江鵬堅赴美,使民進黨與海外台獨組織建立公開聯繫。9月,台獨聯盟在美召開十三屆代表大會,佈屬遷盟回台,並稱該組織主席李應元的返台「已使聯盟返台踏出第一步」;10月,民進黨「主權獨立決議文」經與國民黨溝通,增加「事實」二字安全過關。11月,台灣「立院」討論台獨問題,《中國時報》稱為「開啟了直接、理性而務實地討論台灣問題的新紀元。」11月14日,民進黨成立「台灣主權獨立運動委員會」準備推動台獨活動。並表示「不在乎國民黨對『獨委會』的態度」。從這些簡單的回顧中,可以看出,國民黨的容忍,使「島內台獨」活動步步升溫。實際上,國民黨利用「台獨」勢力打出黨內反對派也要挾中共,必要時又用「統一」來消弭黨內反對聲浪,也向美國討價還價。一旦目的達到「見好就收」。給民進黨和「台獨」活動提供了充分的活動空間。◆
社論
中東戰事
社會主義與中國改革前途
台獨批判
國際視窗
台灣事情
當代人物
兩岸之間
彼岸觀點
台灣人在大陸
連載
通訊
編輯室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