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霸權主義再度抬頭

王春生
(美國紐約)


北約,在美國主導之下,向南斯拉夫進行轟炸,不能迫使米洛謝維契屈服之後,速戰速決的神話已是不攻自破。柯林頓被迫逐步升級,轟炸已經擴大到非軍事目標,地面部隊也已在準備中。科索沃人民被迫離鄉背井,目前,巴爾幹半島有43萬之多的難民。

後冷戰的新秩序

這次北約貿然決定大舉轟炸南斯拉夫,和人道主義或抗議塞族對阿爾巴尼亞裔族人進行種族清除的關係不是很大,最重要的是,這是後冷戰北約第一次直接主導的軍事行動,是處女戰;一個重要的分水嶺。在蘇聯和華沙公約解體之後,北約在歐洲的軍事行動就不必擔心有任何後果,加上俄羅斯去年八月底開始正式經濟破產,仰賴國際貨幣基金的貸款過日子,不敢,也不能和美國、北約對抗。這就造成了北約軍事冒險的大環境。

在美國國內,由於一批共和黨反共、反華人士的鼓動,在炒做「李文和間諜案」的高潮之後,柯林頓總統想在外交上顯示他是一個強硬路線的總統,為戈爾2000年競選總統鋪路。沒想到,這一步一踏進去就拔不出來,現在,柯林頓已經沒有什麼轉圜的餘地。只有硬著頑皮頂下去,這位以反越戰出身的總統現在已被媒體將他和詹森總統相提並論,詹森當年也是在不得已的情況下,步步升級,最後向國人告罪退出總統競選。有誰說過,歷史的重演,第一次是悲劇,第二次是醜劇!

事到如今,柯林頓面臨到只許成功,不許失敗的困境,因為,失敗的代價太大了!不僅是人命的損失,巴爾幹半島的穩定,再加上,這是北約50年來第一次處女戰,如果連米洛謝維契都沒法制伏,那麼北約各國下次再出兵,可能性就更小了。為了要讓北約第一次出兵嘗到成功的滋味,柯林頓就寧可錯上加錯的拚下去。

從速戰速決到北約告急

北約這次轟炸南斯拉夫的大前提是米洛謝維契在火力威猛的轟炸之下,很快的就會屈服,可以速戰速決,柯林頓和北約都沒有兩手準備。

早在3月29日,北約轟炸第六天,《華爾街日報》就對這個速戰速決的設想質疑,它說,轟炸進行到第六天,北約的將領不得不對米洛謝維契的軍事策略開始佩服。米氏一方面盡量不使用它最先進的地對空導彈,讓北約始終不能毫無顧忌,要等北約飛機開始低飛時再以痛擊,另一方面,米氏用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驅逐科索沃人民離境,造成巴爾幹半島的難民危機,讓北約應付不暇。

米氏這個兩手策略非常有效,到今天,柯林頓雖然公開否認,但是討論派遣地面部隊已成定局,先遣送美國的精英82空降部隊,再調動駐歐洲的坦克部隊,和談希望已經愈來愈渺茫!

躲藏在一片強硬的好戰言論之後,卻是好戰派的驚慌失措,據《華爾街日報》四月一日報導在華盛頓上週一些最主戰北約出兵的參議員們都對這次出師不利非常擔心。

維金尼亞州的參議員John Warner,軍事委員會主席,就在餐會上擔心的說:「我們不知道這個戰事結果會變成什麼樣子。」他原來是最堅決主張對南斯拉夫轟炸。Jalie Finley,美國北約委員會的主持人,共和黨有力的金錢後盾,在餐會上大聲疾呼:「要大家出個主意,改變現況,北約已經到了危急的時刻!」

進退兩難,雖勝猶敗

科索沃和南斯拉夫一戰,成了北約在柏林牆倒之後的新的任務的試金石,北約國家要不要插手到北約盟國之外的事務,一直是有爭論的,美國的柯林頓總統和一些好戰派一直主張北約國家要積極負擔起這個任務,要主動的對外出兵。

所以,科索沃的戰事如果失敗了,對北約當然是一個嚴峻的挑戰,就是勉強成功,也是勝敗參半。因為蘇俄,在這次戰事之後已經證實了它對北約軍事聯盟的恐懼心,就算蘇俄已經心有餘力不足,它還是可以武裝米氏來和北約對抗。第二,北約這次轟炸南斯拉夫造成了一個先例,以後歐洲任何地方再出現「強人」或「種族問題」是不是也要出兵?科索沃帶來的後患無窮。

加上歐洲經過多年的努力才開始了「歐元」的共同體,在經濟上還是問題重重,這次貿然出兵,陷入長久的戰爭和難民問題,就會大傷元氣,在這個全球性的經濟競爭劇烈之下,歐洲各國就更難起步了。

美國霸權主義再次抬頭

繼前布希總統的伊拉克戰爭之後,柯林頓總統是再大規模出兵的總統。但是,這次出兵,師出無名,南斯拉夫是一個獨立的有主權的國家,美國和北約這次出兵純屬干涉內政。

大多數美國人民都不知道科索沃在那裡,對巴爾幹半島的複雜的歷史和民族糾紛,始終感到困惑,柯林頓口口聲聲捍衛人道主義,反對種族清除並不能站住腳,非洲的部落爭戰造成一百萬人死傷,柯林頓並沒有出一兵一卒。這次柯林頓,以一個弱勢總統,要用南斯拉夫戰事來凸顯他的「強硬」政策而已,我所認識的各行業美國朋友都反對這個戰爭。

美國3月以來,一些共和黨議員把不是新聞的「李文和案」炒熱,炮製了一個後冷戰時代的突發的、充滿反共反華言論的場面。這個攻勢,本來以為只是一批共和黨人在並不能彈劾柯林頓總統之後,用來攻擊民主黨,準備2000年總統大選政見搏鬥的努力。誰知道,醉翁之意不完全在酒,共和黨這一招輕而易舉的替Thaad(反核彈〔薩德〕)國防預算的通過鋪了路。這個在雷根總統時代,被民主黨議員譏笑為天方夜譚的軍火工業寵兒這次居然以壓倒性的多數通過了參院,柯林頓也不敢否決,批准了一筆一百零五億美元的六年發展費用。

《紐約時報》在Thaad通過之後寫了一篇社論,對於民主黨自由派資深參議員的變節表示不解,怎麼這批一向反戰、反核武器的民主黨員突然對雷根的「星際戰爭」反核導彈傘的研究熱中起來了?或是突然對增加國防預算「保持中立」。

美中做戰略夥伴不容易

柏林牆倒後,美國是第一大贏家,在市場經濟的大旗之下,美國的跨國公司利用它的資本、技術、產品的優勢,進軍全世界任何一個角落,今天,美國30家道瓊上市公司有40%收入是國外來的,這在1988年只有35%。

1997年中開始爆發的貨幣危機更給了美國一個上好的機會,它利用亞洲、蘇俄、拉丁美洲遭遇到經濟危機打入了一些原來打不進的市場,柏林和「通用」就藉機打進了日本市場、南韓、泰國都對美國投資做大幅度讓步。

今天,美國同時以它是全球最大的消費市場,是一個最大的買家,來壓低原料和成品價格,這個「通貨緊縮」的趨勢一方面讓美國大公司壓低成本,提高競爭力和利潤,另一方面,美國一般人民生活水準也因之提高,可以做到全民就業、低通貨膨脹、持續經濟成長的環境。

就是在這個經濟上獨霸的情況之下,美國某些短視的人士就再度想增加國防預算、軍備競爭、新霸權主義,也再度抬頭,這次的南斯拉夫戰爭和反對中國的炒做就不再只是意識形態上的問題,或是藏獨、台獨的搗亂,或是民運份子鼓動自由派反華,或是兩黨爭執,而可能是一個比較根本的轉變。如果是這樣,戰略夥伴就更難做成了!軍方和國防工業需要一個「假想敵」。

美國的和平果實不可能再長久,越戰的歷史教訓已被拋到窗外,軍方已提出來巡弋飛彈因為南斯拉夫的轟炸迅速的減少,需要馬上生產來填補。巡弋飛彈一枚是美金40萬到200萬元。如果美國派遣地上部隊長期介入南斯拉夫則費用會更大,好不容易達到預算平衡沒有赤字的美國前景可不樂觀。這是搬起石頭打自己的腳,沒什麼好結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