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10年來,台灣的政治現象充斥著以新代舊的名詞遊戲,從「新國民黨連線」、「新黨」、「新秩序」、「新領導」、「新國家連線」、「新台灣」、「新台灣人主義」等等不一而足,似乎只要言「新」就代表了改革、開放、希望和前瞻。然而,果真是如此嗎?事實上,這些新名詞最終還是逃不掉口號政治的範疇,也就是說他們都缺乏以本質性的哲學思辯及客觀性的經驗知識為基礎,所以就流於膚淺、空洞、形式、曖昧。明年的總統選舉,將是台灣剛踏入新世紀的關鍵大事,尤其在李登輝統治12年之後,的確有不少人都帶著求新求變的心理期盼新領袖的出現。不過,大致已經篤定會是民進黨總統候選人的陳水扁所提出的「新中間路線」,卻讓人感受不到有何新方向,和宋楚瑜的「超黨派、跨省籍」以及連戰的「全民路線」相比,仍然大小雷同。
首先,陳水扁說國家安全是「新中間路線」的主軸。可是自政府播遷來台之後,國家安全一直就是至高無上的價值。從50年代到70年代,軍事支出都占政府總預算的三分之一以上。另外,在冷戰威權時代,眾多白色恐怖事件也都是國家安全思維下的產物。當年美麗島事件以及後來民進黨所挑戰的制度,不也都是主張國家安全第一下的濫權嗎?事實上,國家要生存就必重安全,但安全必須擺在自由、秩序、法治、人權等價值下做整體思考並尋求其均衡點。冷戰時代,軍事安全最為優先,但在後冷戰時代,經濟因素的重要性不斷上升,國家安全定義也在轉化。但是,陳水扁對國家安全的思維竟是要延續李登輝那種受冷戰思維型塑的國家安全觀,那就無新之有了。
其次,陳水扁又說「新中間路線」也是新三角,例如中美台新三角關係。當然,要領導台灣的人若不懂中美台三邊關係的歷史演變及未來的發展趨勢,是沒有資格擔任大位的。大約從1972年《上海公報》發表後,中美台三角關係已隱然成形,1979年卡特政府與我斷交,三角關係架構正式確立。誠如美前國防部長培利所言,歷經六任政府,美國的對華政策就是「三腳凳」政策,即用一個中國政策和三個《聯合公報》維繫與北京的關係;用台灣關係法和不支持台獨來延續與台北的關係。此外,北京用「和平統一、一國兩制」來規約兩岸關係,台北用「一個分治中國的對等政治實體」來發展兩岸關係,確保不發生戰爭。因此,在此一雖不滿意但合乎三方利益的架構下,台灣要新的三角關係只有三條路:(一)與美復交,但不可能;(二)與大陸統一,更不可能;(三)宣佈獨立,但等於戰爭。所以明知都不可能實現的事,卻要去談新關係,豈不是流於高調?
再者,關於廢除黨章四年條款乙事,阿扁陣營不僅任其自由發展還以民意作托辭。這樣就出現了三個問題:(一)陳水扁當初是四年條款的推動者,該條款尚未使用,阿扁已改變立場,如何自圓其說?(二)廢除條款的直接受益者系陳一人,難道他不知道民主政治講求迴避「圖利自己」的原則嗎?(三)任何民主國家中,民意絕對不能高於法治的程序正義原則。這一點很重要,因為只講自由民主而不談秩序法治,正是台灣民主的通病。此外,過去民進黨追求的是民主協商,反對獨裁威權,並以此自豪。現在,黨內的陳水扁現象卻是趨向「一統天下」的個人專斷,其對民進黨未來黨內民主發展絕不是好事。假若民進黨一旦執政,那和李登輝壟斷的國民黨,又有何差別?
我們期待要作為新世紀、新世代的台灣新領袖,應該多加理解和思考歐美正在思辯中的「第三條路」,並吸取其菁華,因為「第三條路」所觸及的是治國方略的思想方向問題,而非以追求勝選的選票整合為目的。西方有諺,政客要的是選票,政治家要的是人民福祉。◆
社論
朱鎔基訪美
國際政治與外交
中國統一與兩岸關係
台灣事情
「五四」運動八十年
白色的故事
台灣史
通訊
編後